-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科技15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51740
- 條形碼:9787511551740 ; 978-7-5115-517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科技15講 本書特色
1. 十四五規劃已明確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2. 書稿由15位研究者、監管者、從業者分別從各自角度講述,全面呈現金融科技的真實面貌。
金融科技15講 內容簡介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是我國貫徹雙循環戰略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一個重要抓手,我國需要高度重視并結合國情著力創新發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15講》圍繞金融科技這一重要議題,由15位來自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的研究者,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銀保監會等的監管者,中國建設銀行、騰訊、華為等的從業者集體撰寫而成,專家們從各自的角度,結合實踐案例,對金融科技這一新興事物進行深入分析、解讀,有助于廣大讀者理解金融科技創新對于凝聚金融發展新動能、深化數字化轉型的特殊重要意義,認識金融科技創新的實質、標準、發展邏輯,科學研判金融科技創新的風險、邊界,進一步激發金融科技創新潛能,助力新經濟發展。
金融科技15講 目錄
金融科技15講 節選
《金融科技15講》:第二個問題是金融科技如何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的關系。金融科技創新首先解決的是金融領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等問題,但是延伸到實體領域,或許某些場景中金融科技創新發揮的作用還不明晰。比如,消費金融領域,存在理性消費者和非理性消費者,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乏力的情況下,金融科技創新是否會帶來新的風險,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第三個問題是開放與閉環的關系。開放是大勢所趨,但是開放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商業模式遇到的挑戰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如在歐盟地區推進開放銀行建設的過程中,既存在銀行不愿意真正開放核心數據的問題,也存在原有商業模式沒有真正被顛覆、被打破的問題。中小金融機構在當前商業模式下簡單開放,可能會失去唯一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閉環在某種意義上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平臺經濟模式,當前受到了非常嚴格的監管。無論是開放,還是閉環,都以平臺經濟模式為核心,帶來了更加復雜的場景落地情況。未來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的另一個重中之重,就是不能簡單地談局部業務和局部應用,而需系統考量平臺生態建設。第四個問題是標準與非標準的關系。當前監管層高度重視金融標準化,但是還存在很多非標準化領域。例如,從理論上講,供應鏈金融很難進行標準化。如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其核心是“確權”,但是現有機制很難有效支撐確權,因此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本質上難以擺脫非標準化業務模式。一方面,為了適應監管,適應行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在推動一項業務創新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它的標準化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大量的業務特征,如果難以進行標準化,如何運用金融科技來彌補?第五個問題是基礎與應用的關系。衡量應用的重要標準,是能否帶來商業模式的回報,能否可持續運營。當前所有金融場景的探索都面臨基礎環節的問題,包括數據、技術、人才、共識和制度監管都還未形成公認的準則。當一些機構試圖率先推動金融科技場景落地時,會面臨基礎支撐不足的問題;但是如果純粹基于商業模式,前提條件總是不成熟。因此行業領先機構除了考慮短期應用的商業模式之外,還要從行業出發去推動一些基礎性工作,這同樣也離不開政府和協會的作用。此外,數據問題也處于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著眼于金融科技創新的數據究竟是C端數據還是B端數據,是著眼于數據治理還是數據挖掘和應用,是著眼于數據安全保護還是數據使用效率,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下一步金融科技創新的縱深度。因此,為了更好地化解這些矛盾,我們認為,各類金融科技從業機構也需著重思考如下幾個關鍵詞。**,合規。金融科技正迎來下半場。無論在全球還是我國,合規發展都是金融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金融科技15講 作者簡介
楊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博導。曾主編圖書《數據要素:領導干部公開課》《讀懂中國經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