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古瑁軒劇譚(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34803
- 條形碼:9787200134803 ; 978-7-200-13480-3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瑁軒劇譚(精裝) 本書特色
他曾是晚清宮廷的皇家演員、民國劇壇的旦行大家;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又是桃李滿門的梨園宗師;新中國成立后,則是社會主義戲曲教育的領軍人物。他是誰呢?他就是戲曲界內外一致尊崇的王瑤卿先生。 “通天教主”王瑤卿著作首次集結出版,內含珍貴相片,以享讀者。
古瑁軒劇譚(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次將王瑤卿先生所有文章集結成書,收錄了王瑤卿先生《程長庚傳記》《論歷年旦角成敗的原因》《我的戲劇生涯》等數十篇文章。同時收錄了程硯秋、梅蘭芳等王瑤卿先生的弟子追憶王先生的文稿。書稿配大量珍貴圖片,有些圖片是**次問世。
古瑁軒劇譚(精裝) 目錄
梨園湯武
王瑤卿先生生平簡述鈕驃
談“古瑁軒”姚保瑄
說戲與自述
程長庚專記
徐小香專記
《女起解》沿革派別記
論歷年旦角成敗的原因
說《武家坡》《汾河灣》《秋胡戲妻》三出相似處之分別
先外祖郝君蘭田小傳
關于“喜音圣母”
戲曲導演問題
做好戲曲教育工作
談戲曲舞臺裝置
王瑤卿訪問記
我的戲劇生活
題王瑤卿先生說戲留聲片
懷念王瑤卿老校長
王瑤卿批《伶史》輯錄考略
說玉與繪事
王瑤卿與《古瑁軒說玉》
王瑤卿說玉
王瑤卿畫菊
劇作與藏本題跋
王瑤卿先生遺本目錄
古瑁軒藏本提要
古瑁軒主人編劇
王瑤卿陳墨香合作劇本提要
古瑁軒劇譚(精裝) 節選
論歷年旦角成敗的原因王瑤卿自前清同治光緒時代,皮黃盛興,戲界觀念,也跟著一變,后臺人專對唱旦角的有一篇俗論,說是由學戲起到不能唱戲時止,要分三個時期,從十歲到二十歲,是學戲的時期,二十至三十歲,是在臺練習與私下用功的時期,三十到四十歲,這十年里,方是正式演唱的時期,演大戲,排新戲,造名譽,賺大錢,享大名,全在自己去做了,由四十歲往后便叫作吃回頭戲飯了,要是扮相嗓子都不壞,還能夠多唱幾年,自己若有自知之明,一收頭不唱,一生名譽,就算落住了。有那被家境所累,或是有別的原因,非唱不可,也能落個*好的二路打頭的角兒,絕“跑”不了“宮女丫鬟”。在那個時候,看戲的人,對于旦角分得很清楚,青衫子只講聽唱,在相貌與念白、做功上,全不甚注意;對花旦才看相貌與做功,中間又有十幾年的工夫,很有時間研究戲;況且那時候的人,膽子小,唱不到那個年限,不夠資格,絕不敢胡唱。到了庚子(1900)以后,戲界觀念就有些變了。自十歲至二十歲,這十年之內,是學戲練習的時候,過了二十歲,若能多用功研究戲曲,在各老輩前時常請教,一直到三十五歲,這個期限,是正式演唱,造名譽,排新戲,賺錢。能成好角、不能成好角就在這時候了。等三十五歲往后,就算吃回頭戲飯了。要是學的本領好,唱念文武兼有或者能多唱幾年。等過了四十歲再要多唱下去,扮相一差,看戲的人也就不認可了。若能落個二路角,還算走運。要是因為吃飯問題非唱不可,也只好弄個宮女丫鬟來跑跑。在這個時期,看戲的眼光,對青衣、花旦的門類不甚分清了,看青衣戲也得有做功與念白,還得有扮相;對花旦一門,也得有嗓子能唱幾句,才歡迎。在這數年內,青衣、花旦可以混合著唱,抱定一門唱的人,就有些吃虧了。由民國元年(1912)往后,戲界觀念更大改變了,看戲的人,單有一部分,首先要講扮相,然后才講身段、唱白。這么一來,又把唱旦角的限期給縮短了,從十歲至二十五歲學戲,練文武功,排新戲,搭班演唱,造名譽,賺錢,在中間還加著一二年變嗓子。一個人就得功成名就,大紅起來。若是有好扮相,天資聰敏肯用功,多研究戲曲念做,練武功,不時在老輩面前虛心請教,再有外界朋友,在報紙上一揄揚。看戲的人一聽,果然與報上贊美的話一樣,自己再會保養嗓子,就算成功紅了;再要自己能調度,并交友識人,還能享大名。由三十歲再往后,也就算吃回頭戲飯了。還有那本來相貌生得不錯,扮上戲更好,學上一二十出戲,出臺后,能夠隨著潮流,自己會迎合看戲的眼光,再有外界人一給鼓吹,也能享大名,成個大紅角。加上自己能調度,朋友幫忙,還能多唱幾年。再等大幾歲,別說頭二路旦角沒有人看,就是跑宮女丫鬟,嘴上一有胡子茬兒人家也都不愛瞧了。這二十年來,看戲的人在臉子扮相上一注意,不要緊,可就把個唱旦角的在臺上演戲的壽命,給縮短到極點了。況且唱戲的人,是幼而失學的占多數,若遇見有扮相更加聰敏的人,常向人請教請教,自然容易紅的啦。若遇見個雖然有扮相,可是極鈍極笨,連學習帶演唱,才十來年的工夫,等到有了臺上的經驗,也該吃回頭戲飯了,再想成紅角,是不易啦。演戲的時間,雖然這么短,唱戲的人僅有扮相,一點真本領沒有,看戲的人照樣還是不歡迎,這一下就把那些新出來學戲的人,給支使糊涂了。無論是戲界的子弟,與科班滿科的學生,并票界要下海的人,只要是有個好相貌,全走一個心理,從一學戲起,絕不想怎樣投名師,怎樣用功吊嗓子,練習文武功夫,在戲臺常演演戲,得些個經驗,好成個名角,將學戲就學*時髦的幾出,從要登臺起,心里就認準了四大名旦了,在未出臺以先,各處求人在報上作文字鼓吹,等到了登臺時,請點子紅票與捧場的一叫好,自己就以為是紅了。那真正聽戲的,一看與報上所贊美的話一點也不對,等到再唱第二次也就不叫座了。有那明白的,看著不成,趕快重新用功學習,變個宗旨演唱,趁著年輕有扮相,或者還能成功。有那不明白的,想著還要排新戲,準就成了,請想舊戲的功夫一點沒有,排新戲如何能成呢?等再成不了,自己又胡一想法子,不出一二年,把個很有材料的人就給耽誤了。雖然是有那幾種原因,把臺上壽命給縮短了,可是要能夠專心學戲,研究藝術,按規矩演唱,照舊能成名角,打算自己胡亂研究專靠人給鼓吹,賣賣紅票,掛掛頭塊牌,多做些行頭,就能享大名成好角。我敢下一句斷語,若是出來一百個人,準保回去九十個零十位,那些有扮相有嗓子,年輕要學戲的人,心里別糊涂了,趕快變變宗旨吧,戲飯絕不是容易吃的。原載1932年3月《劇學月刊》**卷第三期
古瑁軒劇譚(精裝) 作者簡介
王瑤卿,男,京劇青衣、教師。在梨園界被尊奉為“通天教主”。原名瑞臻,字稚庭,號菊癡。他9歲從師田寶琳學戲,在三慶班從崇富貴練功。后拜謝雙壽為師,同時向張芷荃、杜蝶云學青衣和刀馬旦。19歲進福壽班。又向時小福、李紫珊、陳德霖等名家求藝。23歲三進福壽班,同年被選為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時常進入清宮演出。1906年入同慶班,為譚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組班演出于丹桂園,改變了以往京劇舞臺上以老生領銜的局面,形成獨樹一幟的王派,時人將他同譚鑫培并稱為“梨園湯武”。王派代表劇目有:《混元盒》《十三妹》《玉堂春》等。鈕驃,男,京劇丑角、研究工作者。北京人,滿族,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