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與惡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59619
- 條形碼:9787541159619 ; 978-7-5411-5961-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雄與惡徒 本書特色
★ 20世紀重要作家,《泰晤士報》評選的“1945年以來50位偉大的英國作家”top ten,諾獎得主石黑一雄的文學教母安吉拉·卡特代表作。
★ 充滿奇情幻想的狂歡,一部愛情故事,發生在人們的字典里沒有“愛”的年代。看主人公如何從對方身上找到在這個惡意的世界存活下來的希望。
★ 將文學典故與曲折愛情故事融入哥特式奇幻之中,戲謔、暴力、攝人心魄、充滿感覺刺激。《泰晤士報》稱它是“一則魑魅魍魎的寓言”。
英雄與惡徒 內容簡介
這個故事的主角,與此前許多的童話主角一樣,必須離開家,踏上一段危險的自我發現之旅。故事的背景是世界遭受核戰爭的重創,人類社會重歸中世紀的模樣。雙眸清冷的少女瑪麗安與父親等教授們住在白塔里,白塔是文明的象征和堡壘,而她卻深深厭惡這里的生活,心生逃離。白塔之外是黑暗神秘的森林,草木蔓生,野獸橫行,有以掠奪、狩獵為生的野蠻人,還有行如僵尸的變異人。越出藩籬,等待她的是一座衰落的天堂,一位身覆刺青的野蠻青年珠兒,部落的精神、瘋狂的巫師多納利……在文明與野蠻的撕扯中,沒有什么讓她畏懼,她專享懼怕的是失去自由……
英雄與惡徒 節選
一場自我發現之旅
——評《英雄與惡徒》 這個故事的主角,與此前許許多多的童話主角一樣,必須離開家,踏上一段危險的自我發現之旅。瑪麗安的父親死于斧下之后,她鉸了自己的金色辮子,燒了父親的藏書,將他的鐘丟進沼澤。她逃離她所居住的安全白塔,與殺害她兄長的人為伴,闖入了一片在她所知范圍之外的黑暗神秘的森林。“她不愛這里的任何人,但在這片土地之外是未知,是確鑿的荒蕪。”前景令人心灰意冷,但她并不害怕。她的野蠻人同伴要是捂住她的嘴,她便咬他。“憤怒——而非恐懼——總是占據著她心中的制高點。”這是一個對教授們的高知生活深感無趣的女孩,她討厭村子里的節日和傳統,不想結婚,厭惡他們那套掉書袋的語言。她是一個不愿和其他孩子玩耍的“嚴肅”女孩,絆倒了天真頑劣、一心只想扮演英雄的小男孩,把他弄得滿地打滾、嚎叫連連。那男孩將她稱作野蠻人、惡徒,她后來也的確成了他口中之人。
作者安吉拉·卡特身處相似境遇。本書是她的第四本小說,發行于混亂的20世紀60年代末。在這本極具突破性的書中,她獨辟蹊徑踏上了一場發現之旅,棄質樸的英國虛構文學傳統于身后,縱身躍進糾葛、黑暗的邊緣地帶,以“殘酷、驚奇、駭人的故事和美妙的敘事,直接描摹潛意識中的意象”。在被評論家們打上“哥特”的標簽之后——而她自己認為那些作品不過是主流的自然主義——她在1975年寫道,她決定“真的要寫一本哥特小說,一本貨真價實、驚悚華麗、情感噴張的哥特小說。我正在讀超現實小說,我非常認同這種風格,我寫的這本《英雄與惡徒》算是一本哥特文學的仿作(以*近一首沙灘男孩的同名歌曲命名),我在這個故事中探索了幾個令我困惑的政治問題。這種與自然主義相去甚遠的風格給予了我絕妙的自由”。
瑪麗安被關在那座安全卻令人窒息的鋼筋混凝土高塔中,同樣的,卡特也深覺被當時主流的文學理念囚禁。“這些作品爭相贊頌現實”,只不過是“社會規范指導手冊”,她這么評價她同時代的小說。她接受的是薩德侯爵對于藝術的定義,即“對既有秩序永恒的、違反道德的顛覆”。她認為,寫作“激發恐慌感,因而具有一種獨特的道德教化功能”。她認為自然主義宣揚已死的形式和半真半假的事實,“在政治上大力壓制其他形式”。她由此厭棄了自然主義,而轉投哥特模式:“大型災難,模式化的人物塑造,鬼魂,對于心靈的關注,華麗浮夸、特色鮮明的文風”(所有這些特質都體現在了《英雄與惡徒》之中),“它基本沒有想要模仿自然,所以它也并不會傳播關于這個世界的錯誤認識。”
《英雄與惡徒》中的世界遭受了核戰爭的重創,人類社會回歸到英國中世紀的模樣。孤立、駐防的村莊里,住著世襲的教授、士兵和工人,他們的周圍環繞著磅礴的森林,其間棲息著從戰前動物園中逃脫的野獸,居住著與吉普賽人相似、以掠奪、狩獵為生的文盲“野蠻人”。除此之外還有變異人種——“異民”,如僵尸一般潛伏在被污染的廢墟城的邊緣地帶。瑪麗安為了解救她的野蠻人丈夫,殺了一個變異人,但她“不惋惜也不害怕,相反,她得以從百無聊賴中解脫出來,心滿意足”。瑪麗安是一位意志堅定的獨立女孩,強奸的暴行和野蠻的行徑都不曾嚇倒過她,她唯一懼怕的是失去自由,這與卡特創造的其他女主角的形象一致。就算在小時候,瑪麗安聽說野蠻人吃人,“把小姑娘裹在黏土里……放在火上烤,再撒上鹽吞了”,她也只是覺得自己的肉對他們來說太老了。
部落的精神領袖是一位瘋狂的薩滿,名叫多納利,曾經是一位教授。他身材高大,留著陰陽胡子,服飾浮夸,牙齒挫尖,生性殘忍,喜歡奇異的異教儀式和吟誦格言,致力于創造神話。知識讓他在這群文盲中擁有了權力,不過那位冷酷的教授女兒讓他棋逢對手。他試圖將瑪麗安轉化為“我們的荒原淑女”“我們的沼澤處女”“我們的圣人形象”。他告訴她:“你讓這些不幸的人有了恐懼和厭惡的寄托,無須再怨恨他們多舛的命運”。但是她厭惡“圣人形象”,不愿如他所愿,她要消滅圣人形象。就如卡特所言:“我認為我所做的,我的工作的本質,就在于剖析神話,以此探尋人類社會的根基是怎樣形成的。”她將神話貶斥為“荒謬的精神慰藉”,然而這門藝術的魔力仍吸引著她,多納利那些瘋狂的舉動,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他誕生于卡特與中世紀梅林形象的淵源,那是她本科學習期間的題目。他已在《魔幻玩具鋪》中以邪惡的木偶匠人菲利普叔叔的形象登場,并將在《英雄與惡徒》的兩年之后,在卡特的力作《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機器》中,以偉大的魔術師霍夫曼博士的形象抵達神化的巔峰。
雖然此刻的卡特,還未及一兩年后那本鼎盛之作的成熟風格,但她的大部分特點都已具備:狂暴的激情,率直的脾性,不凡的智識,蓬勃的創造力,以及大膽無度的修辭和意象。“語言領域的講究人,”《獨立報》如此稱呼她,“巴洛克的情婦。”她如她的文學英雄——她稱作“本世紀*偉大的英語作家”的羅納德·費爾班克——一樣,堅持語言作為主體,她希望她筆下的虛構作品“完全知曉其非存在的狀態,也就是,對自身的性質有意識,知曉自身不同于可觸知的、直接的人類經驗。我確實相信,如果一部虛構文學完全意識到自身是作為現實之外的另一種形式的人類經驗(也就是說,不是一本流水賬日志),它可以改變現實本身”。 羅伯特·庫佛 2011
英雄與惡徒 作者簡介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
英國知名女作家,作品風格獨樹一幟,融合魔幻現實主義、女性主義、哥特和寓言色彩于一體,想象奇詭,語言靡麗,充滿戲仿的狂歡。于1969年獲毛姆獎,1983年擔任布克獎評委,1984年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小說獎。2008年《泰晤士報》評選的“1945年來最偉大的英國作家”,卡特位居第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影子之舞》《英雄與惡徒》《馬戲團之夜》《明智的孩子》,短篇小說合集《焚舟紀》等。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