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寫作三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26296
- 條形碼:9787520526296 ; 978-7-5205-262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寫作三論 內容簡介
1998年退休后,有充裕的時間了,想的是兩件事:一是要痛痛快快地讀幾冊書,好好滿足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渴求;二是我們的寫作理論問題多,應該下功夫去思考思考。我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邊讀書邊思考,邊思考邊讀書。這么干了兩年,似有所得,于是從2000年起,在省內多家學術刊物上陸續發表一些談中學作文教學的文章,到2003年有20來篇。對這些文章的自我感覺是觀點有些“另類”,究竟這么講行不行心頭不太有底,很希望得到名家指點。于是把它們復印下來,加上此前發表的三篇,裝訂成一本,冒昧地寄給著名語文學者、浙江師范大學的王尚文先生。很快收到他的來信,說“看了一部分,新見迭出,如在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是鼓勵的話,是希望我繼續干下去,所以他建議我“在此基礎上寫成一本自成體系的專著”。《寫作三論》在這里是首次刊印。 《寫作三論》分為作文教學新論、文學創作散論、論寫作是對話三部分。
寫作三論 目錄
中學作文教學隨談
對病句的征服
作文教學的方法
中學作文教學的著重點
中學生快速作文法質疑
“誠中形外”——中學作文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克服病句與學習語法——中學作文教學片談
從平凡生活中發現作文題材——引導中學生突破寫好人好事的框子
多寫,是培養中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中學作文教學與情感教育
論閱讀對發展中學生作文能力的促進作用
中學作文教學的兩個失誤
引導學生寫什么——略談中學作文教學的題材問題
中學作文教學與創新教育
中學作文教學與審美感知
作文:中學生成長的反映——中學作文教學談
中學作文教學與理想教育
發現題材與培育人品——中學作文教學側議
作文題材與價值觀教育——中學作文教學一議
中學生寫作文“下筆無言”的原因與對策
文學創作散論
略談《記一輛紡車》的藝術特色
論語言的美
麗藻片談
略論意境中的形象
意境內涵初探
生活美的發現
藝術直覺:潛意識向顯意識的審美報告
略論無意識的文學創造功能
略論美感中的悲感因素
寫作與氣質
論寫作是對話
上編 與生活對話
**章 應對“無話可說
第二章 培養健全人格(上)
第三章 培養健全人格(下)
第四章 發展智力因素
第五章 傾聽生活言說
下編 與讀者對話
**章 鮮明的讀者意識
第二章 較好的思想內容
第三章 恰當的表達形式
寫作三論 節選
《寫作三論》: 什么是題材?這是寫作學上一個有爭論的概念。有人說,題材是從生活素材中選擇和提煉出來的一組生活現象;有人說,題材是文學創作上的一個專門術語,寫非文學作品用的是“材料”,不叫“題材”,等等。寫作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和社會行為,這些說法都反映了題材的部分事實,因而都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認為解釋得比較好的還是《辭海》上的說法:題材是作品中“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它來源于生活,是作者對生活素材經過選擇、集中、提煉、加工而成的。”⑤說這個解釋比較好,是指它突出和強調了融合在題材中的思想感情和為此而進行的“選擇、集中、提煉、加工”工作;更確切地說,我認為它好在突出和強調了題材問題上作者的主體意識和主觀努力。為什么突出和強調了作者的主體意識和主觀努力就好?因為這是題材問題上*為重要的一點,也是*關鍵的地方,是作文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之處。 正如我們一再指出的,文章不是照抄生活;“言為心聲”,文章是作者心里話的表達,即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所以王充說“論發胸臆”⑥,陳師道說詩文“正須胸肚中泄爾”⑦;屠隆也說:“夫文者,華也,有根焉,則性靈是也。”⑧一句話,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文章是心頭發派出來的。”正因為文章來自心頭,而不是抄錄生活,所以幾十個學生看一場球賽然后寫作文,幾十篇文章才各不相同;如果大家寫來一模一樣就不正常了。明代詩論家謝榛論詩強調“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⑨(即客觀存在的事物在大家眼里都一樣,但由它引起的思想感情卻因人而異),就是指出寫作文必須緊緊抓住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下功夫,而不是抄錄外在的客觀事物。所以,從本質上講,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對象化,而不是客觀事物的再現。 但是,人們心頭的思想感情是虛玄之物,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將它赤裸裸地傳達于人,那樣不可能達到目的。空洞地說“我很高興”,別人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高興的心情;空洞地表達一種思想,別人也不信服,不會接受,等于沒有表達。所以思想感情不能赤裸裸地表達,而必須有所依憑,這作為依憑的東西(事實)便是題材。但這作為憑借的事物不是主觀設定的,它本來就跟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感情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它總是由某種事實而引起,是某種事實的反應。這樣,無論從哪方面看,思想感情與事實都不能分離,而這事實一旦作為思想感情的依憑而出現在寫作過程中,它便成為題材了。所以,關于題材的定義,我以為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它是文章中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事實。這個定義,避免了當前寫作界和語文學界關于主題的有無、主題與中心思想關系之類的爭論,也避免了題材是生活事件還是材料,非文學作品涉及的是題材還是材料等問題的爭論。但更為重要的一點則是,這個定義更符合寫作的本質規律。也就是說,其他說法跟寫作的客觀規律尚有不夠吻合之處。如大家都比較同意的題材是指文章“寫什么”的這一說法,它強調文章是寫客觀存在的東西——前邊說的“寫熟悉的生活”,“寫觀察到的事物”就是從這一理念產生的,這就跟“言為心聲”,文章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宗旨相違背了。我們說《辭海》的那個解釋比較好,就因為它強調和突出了作者的主體意識、主觀努力,從而使題材走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抄錄而與“言為心聲”的寫作本質比較一致。 從對題材的以上認識出發,于是我們清楚地看到,關于中學生作文寫什么的問題,正確的回答只能是:寫他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寫他們熟悉的生活與觀察到的事物。然后,緊隨而來的是,一方面,這思想感情不會憑空產生,必然與一定的事實相聯系;另一方面,思想感情乃虛玄之物,必須憑借一定的事實才能得到真切的表達。于是有了題材問題,表達思想感情與題材有了不解之緣。但學生寫作文仍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為了把題材寫出來,正如魏巍的《誰是*可愛的人》不是為了寫松骨峰戰斗、馬玉祥烈火中搶救朝鮮小孩、和蹲防空洞的戰士交談這三個故事,而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即認識到“誰是我們*可愛的人”)一樣。我們上邊說的引導學生寫心靈碰撞,寫對事物的感情和對生活的領悟,正好符合了作文教學的這一本質規律。 ……
寫作三論 作者簡介
湯國銑,教授,1938年5月生,重慶市巴南區人。1962年畢業于貴陽師范學院(今貴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部隊作宣傳工作11年,1973年回母校中文系任寫作教師至退休。讀中學時開始發表文章,1976年開始學術寫作,迄今發表作品約250萬字,出版有《金瓶梅》(縮寫)《中學作文教學論》《散文雜文創作論》《作文的奧秘》《作文奧秘續談》等著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