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表演藝術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1079
- 條形碼:9787520381079 ; 978-7-5203-810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表演藝術卷 內容簡介
本書為近二十年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表演藝術類(包括曲藝、戲曲、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很好論文。本書是“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萃”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全面梳理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經篩選、整理后,按專題進行編目集結成書,分成六編,編“非遺表演藝術及其傳承人”,第二編“說唱藝術”,第三編“傳統戲劇”,第四編“傳統音樂”,第五編“傳統舞蹈”,第六編“史論”。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論分析都將豐富該領域的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表演藝術卷 目錄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
論傳統表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表演藝術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云南省為例
當下民間說書藝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應對策略——以胡集書會參會藝人為中心的探討
“非遺”藝人保護聚焦——以魯西南鼓吹樂的藝人保護為例
第二編 說唱藝術
論蘭州鼓子在現代化語境下的生產與接受
蘭州鼓子:民間非遺藝術的傳承與困境
說唱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云南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為例
表演理論視角下的郭德綱相聲:個案研究與理論反思
佛山“龍舟說唱”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溫州鼓詞多元傳承生態的形成
第三編 傳統戲劇
牡丹亭:從“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經典的建構、重構與解讀
昆曲的雅俗與保護傳承
我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以昌黎皮影戲為例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以“紹劇”為例
失語與言說之間——非遺語境中池州儺的不同話語與角力
“采茶”人生路——粵北采茶戲國家級傳承人吳燕城訪談錄
第四編 傳統音樂
西北花兒的研究保護與學界的學術責任
傳統音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江蘇**批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研究的時空維度——以云南劍川白族的石寶山歌會為例
文化空間的概念與邊界——以浙南畬族史詩《高皇歌》的演述場域為例
第五編 傳統舞蹈
山野奇花的曠世魅力——“撒葉兒嗬”簡論
從《祭孔樂舞》看“非遺”的舞臺表演及其本真性
論民俗傳統的“遺產化”過程——以土家族“毛古斯”為個案
人地關系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國家級非遺松江舞草龍為個案
彝族花鼓舞民間自組織“花鼓會”的結構與功能
“文化空間”視角下彝族“打歌”保護與開發研究
試析全景敞視中不同主體的“非遺”視覺差——以汶川羌族羊皮鼓舞為例
第六編 史論
壯族“歌圩”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尋根傳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舞蹈學術史的回顧與評述
后記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表演藝術卷 作者簡介
岳永逸,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法學博士。曾先后前往日本神奈川大學(2005)、香港浸會大學(2008—2009)、劍橋大學(2012—2013)訪學,兼任《劍橋中國研究》、《中國節日志》和《中國民俗志》編委。著有《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憂郁的民俗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朝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舉頭三尺有神明:漫步鄉野廟會》(山東文藝出版社2018年)等;主編《中國節日志·妙峰山廟會》、《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民間文藝卷》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