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0201
- 條形碼:9787522500201 ; 978-7-5225-002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本書特色
近些年,隨著國學熱的涌起,國學題材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國學電視傳播成為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但迄今的相關研究不夠系統、深入,因此,本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性。作者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且不說作者優化國學電視傳播的策略是否能解決當下國學電視傳播存在的問題,比如:電視作為生產大眾文化的媒介如何表現國學這種精英文化?國學作為電視傳播的對象又具有大眾文化特點,它如何適應消費社會中受眾身份與文化消費方式的轉變?……作者的思考對于仍在從事國學電視傳播事業的人士來說,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內容簡介
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個案分析國學電視傳播。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目錄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001
二、研究對象及相關概念界定006
三、文獻綜述011
四、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022
五、研究意義與創新性023
**章 國學與電視的聯姻
**節 電視媒介傳播國學的現實可行性026
一、電視傳播國學的動力032
二、電視傳播國學的環境044
第二節 國學尋求電視媒介傳播的現實可行性044
一、國學傳播的必要性044
二、國學傳播的緊迫性046
三、電視傳播國學的優勢049
第二章 國學電視傳播的發展歷程與傳播策略
**節 國學電視傳播發展軌跡059
一、國學電視傳播的四個發展階段059
二、國學電視傳播的三種主要形態069
第二節 各類國學電視欄目傳播策略072
一、講壇類國學電視欄目傳播策略072
二、競賽類國學電視欄目傳播策略078
三、訪談類國學電視欄目傳播策略081
第三章 國學電視傳播的特點、受眾心理及傳播效果
**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特點089
一、國學電視欄目的原創性089
二、國學電視欄目的祛魅化093
三、國學電視欄目的消費屬性094
四、國學電視欄目的多重價值096
五、國學電視欄目的“季播”現象097
第二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受眾心理100
一、娛樂消遣的狂歡體驗100
二、趨同心理下的跟風收看101
三、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102
四、文化基因的“習性”興趣103
五、內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104
第三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效果105
一、推動國學熱潮持續升溫106
二、拉動國學出版產業增長109
三、促使電視知識分子概念“合法化”113
四、激發新媒體對傳播國學的熱情120
第四章國學電視傳播的個案研究
——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例
**節 國家級電視臺國學欄目的標桿:《百家講壇》國學傳播分析127
一、《百家講壇》欄目簡述128
二、《百家講壇》傳播國學內容考察129
三、《百家講壇》傳播效果:《于丹〈論語〉感悟——孝敬之道》的焦點小組研究133
第二節 地方電視臺國學欄目的名片:《問津國學》國學傳播分析141
一、《問津國學》欄目簡述141
二、《問津國學》傳播國學內容考察142
三、《問津國學》傳播效果:《〈論語〉的孝悌忠恕思想——孝悌之道》的焦點小組研究147
第三節 《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國學傳播的比較分析147
一、兩個國學電視欄目的傳播主體比較154
二、兩個國學電視欄目的傳播內容比較156
三、兩個欄目國學傳播的相同困境163
第五章 國學電視傳播存在的問題與優化策略
**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文化消解現象168
一、國學電視欄目在傳播國學時淺嘗輒止169
二、框架理論視域下電視傳播國學的模式化表達171
三、國學媒介化過程中的“文化折扣”與文化抽繹173
第二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市場至上現象176
一、消費時代的傳播環境中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的博弈177
二、收視率至上的傳播理念下電視受眾的興趣與快感生產179
三、國學電視欄目的工業化生產與商業邏輯182
第三節 國學電視傳播的優化策略186
一、整合傳播渠道,在媒介競爭中強化融合傳播186
二、注重價值引領,在文化認同中堅守內容為王190
三、圍繞受眾特點,在時代語境中創新傳播方式190
余 論
一、傳播內容的重要性:國學是文化軟實力203
二、傳播媒介的衰亡論:電視向融合與跨屏發展204
三、國學電視傳播的基調:提升是主旋律205
四、研究的不足206
參考文獻
一、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漢語拼音排序)207
二、中文譯著(按國別和姓氏字母順序排序)214
三、外文著作(按發表時間排序)218
四、碩博學位論文(分別按時間排序)219
五、期刊文獻(含報刊、統計報告等)(按發表時間排序)220
六、網絡文獻(按時間順序)227
后記
圖表目錄
圖1.1媒體盈利模式031
圖2.1觀眾收看電視節目流程模式085
圖3.1傳統文化、歷史類詞云圖121
圖3.2人生感悟、心理類詞云圖122
圖3.3健康、中醫養生類詞云圖122
圖3.4風水、算命類詞云圖122
表1.1 2014年我國電視引進節目模式一覽表042
表2.1省級及以上電視臺主要國學電視欄目簡表060
表2.2《百家講壇》2012年系列節目所占比例075
表2.3《問津國學》2013年系列節目所占比例076
表2.4幾檔訪談類國學節目訪談主體介紹簡表083
表2.5《國學堂》欄目選題范疇及示例087
表3.1我國主要模式節目來源090
表3.2《中國詩詞大會》**季(2016年)收視數據098
表3.3《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2017年)收視數據099
表3.4蒙曼、酈波、康震等三人出版著作一覽表111
表3.5搜狗導航欄國學微信公眾號數據挖掘主題排名表121
表4.1 2013年《問津國學》節目播出表144
表4.2《問津國學》湖北地區主講人統計表156
表4.3《百家講壇》與《問津國學》相同傳播主題——漢字157
表4.4《百家講壇》與《問津國學》相同傳播主題——孟子157
表4.5《百家講壇》與《問津國學》相同傳播主題——孝文化158
表4.6《百家講壇》與《問津國學》相同傳播主題——民俗160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節選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國學,這個延續數千年幾經變更的歷史名詞,在近年變得炙手可熱,甚至可謂*近十余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高頻關鍵詞。進入21 世紀以來,國學熱持續高漲。國學為什么現在很熱?國學熱的形成又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對此,研究者見仁見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這樣一些觀點: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認為,國學熱“必定由很多因素促成,其中一定跟中國崛起、經濟發展、國民文化自信的增強有關,和社會對文化的需求、認識有關系”;干春松認為,“國學熱”的出現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矛盾在中國當下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中國當下政治合法性和道德重建的內在需要的體現”;趙林提出,近年來國學熱的出現,“與現代傳媒的巨大影響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應有內在聯系,也與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義潮流相適應,但是它更是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大國理想復蘇、民族精神振興等現實狀況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這些觀點基本是從正面對國學熱進行充分肯定。 有的學者則從道德失范、價值真空與社會問題等角度看待國學熱的興起。如賈松青認為國學熱是在經濟繁榮而道德失范背景下,人們在原有的意識形態不足以完全填補價值真空和撫慰靈魂的時候,尋求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家園;李中華認為國學熱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的需要;周桂鈿認為國學的復興是為了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王學謙則認為是一種文化浪漫主義傾向。 還有的學者認為國學熱的出現,是多種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如何志鵬認為,“現代的國學熱在很大程度上是商業追逐利潤的愿望、學人價值認同的訴求、受眾求取真知的熱情和政府價值缺失的憂慮相互磨合、共同營造的結果”;何愛國則從六個方面深刻剖析了當下國學熱的根源:“一、文化多元、文化認同與文化軟實力的需求;二、市場經濟的人文訴求,大眾媒介的傳播;三、思想解放的不斷深化;四、海外儒學與海外華人的文化反哺;五、西方后現代主義傳播與蘇聯式馬克思主義的挫折;六、現行教育科研體制的深刻缺陷。 盡管思考角度不同,語言表述各異,對國學概念的爭論依舊紛爭不斷,但學者們普遍有這樣一種共識:“回首這股熱潮的形成,我們看到:是學術、教育、社會團體和傳媒等各界的共同努力,才使國學熱成為現實。”與此同時,人們正深切地感受到:“當下盛行的國學熱,除了具有與20世紀90年代國學熱相同的特征之外,還表現出新的特征,這就是大眾傳媒的廣泛介入。” 1992年,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并開始籌備《國學研究》雜志。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第3版發表整版文章《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8月18日,《人民日報》又在頭版“今日談”欄目發表了題為《久違了,“國學”》的短評文章。同年10月14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國學與國學大師的魅力》。隨后,《中國青年報》也于11月30日發表報道《國學:在驀然回首中》。從傳播學“議程設置”理論的視角來看,正是集中一段時間內關于國學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營造出國學走熱的現象,才讓人覺得國學忽如一夜春風來,又開始在知識界翻卷起來。甚至有學者把《人民日報》長篇文章《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學熱的標志,但究其實,“國學熱是虛熱、假熱”,當時的國學熱是借力于傳媒的暖風勁吹。張三夕教授認為,“學界與傳媒共同營造著某種國學復興的勢頭或氛圍”。無論媒介在推動這波國學熱中有多大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傳媒界謀定而后動,對這股國學熱的形成起著*為重要的作用”。更有學者認為,“當媒體參與了文化生產之后,產生了許多出乎意料的后果。它做了很多思想家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如果我們對中國當代文化的現狀稍加審視,便會發現一個顯著特征:在有主觀意愿的前提下,人人都可以接近文化,而且這種機會和可能性比以往大大增加。當然,這種廣泛的接近性的實現,得益于大眾傳媒。一部文學作品面世之初,如果沒有被傳媒納入大眾文化的版圖,它從被關注,再到廣為熟知,甚而傳承演變為經典,多數只能依靠文人學士口口相傳。但是,如果有幸搭乘影像的快車那就會紅遍大江南北,原作的知名度可能也在改變后芝麻開花節節高。試問,如果沒有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熱播,《論語》《詩經》《道德經》《周易》等國學經典的暢銷又從何而來?中《百家講壇》這個原本在“絕對睡眠時間”播出,讓“學術走向大眾”的電視講壇欄目使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走向尋常百姓家,推動了國學勃興,引發了深遠的影響。*突出的表現就是多家地方電視臺紛紛效仿,開播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國學電視欄目。 放眼全國,近幾年來電視熒屏上國學之風方興未艾。中央電視臺先后推出《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欄目,并在2014年成立以國學為傳播內容的專業頻道。各大衛視平臺所播出的國學欄目也有十多檔之多,如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江西衛視《挑戰文化名人》、四川衛視《詩歌之王》、貴州衛視《*愛是中華》、浙江衛視《漢字風云會》等,有些欄目已取得非常良好的社會效應。 值得深思的是,眾所周知,“電視是當代社會中傳播消費文化*重要的媒介,電視導致了符號消費的泛濫,推動了視覺消費的統一化,擴展了消費文化的空間”。電視文化過度張揚大眾日常生活意志,迎合大眾平面性的享樂心理,在文化價值上放棄了應有的人文關懷和精神追求,趨眾和媚俗現象嚴重。大量的電視節目內容空虛,文化底蘊淡薄,以過度展開日常生活的具體感性滿足為能事,以現實的各種誘惑去吸引和迎合大眾意志,使其滑向消費主義。于是,電視文化淪為消費文化,電視欄目也從所謂的精神食糧轉變成觸手可及的消費品。收視率、廣告收益當仁不讓地成為仲裁一檔欄目優劣的壓倒性砝碼,“成王敗寇的邏輯使得電視媒體迅速放棄了應有的矜持,開始明目張膽地討好乃至獻媚受眾,絞盡腦汁地為其提供廉價的歡樂、消遣”。在收視率崇拜和娛樂之風勁吹的雙重裹挾下,“娛樂無極限”由廣告語變成赤裸裸的現實。電視的娛樂面目,是大眾文化的消費語境與電視作為文化產業的商業追求相互適應的結果。正如R·W·費弗爾所言:“人們對真正的高雅文化失去了欣賞趣味時,娛樂便會繁榮。” 電視文化以大眾表層消費為導向,極力消解精英文化的影響。事實上,“電視文化難以表現精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消費方式,從消費過程來看,電視消費在某種程度上是符號消費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從消費效用來看,電視消費主要以受眾得到的精神愉悅為特征”“電視傳媒是大眾文化中影響*大的一種形式,其通俗性、大眾性、娛樂性、無深度感等特點與精英文化的啟蒙性、批判性、創造性、思辨性、個性風格等特征是完全對立的”。可是,為什么電視還要選擇國學這種精英文化呈現給受眾呢?“大眾文化總是在高雅文化中尋找可以運用的東西,然后加以程式化和俗套化,使之成為大眾可以接受的文化。” 我們需要冷靜審視的問題是,在大眾媒介推動下的國學熱潮中,為什么國學會成為當前大眾的電視消費熱點?國學為什么選擇與電視聯姻?國學電視傳播的目標是什么?電視媒介正在以怎樣的形式傳播國學,或者說,應該以怎么樣的形式進行傳播?當前,國學電視傳播的內容是什么?傳播這些內容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我們理想的國學電視傳播應當具有什么樣的特征以及該如何做好國學電視傳播?本書就是圍繞以上問題做一些系統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
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國學電視傳播研究:以《百家講壇》和《問津國學》為中心 作者簡介
田全喜,1983年11月生,河南周口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現為湖北經濟學院信息管理與統計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網絡亞文化。在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級項目3項、廳級項目4項。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