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7744
- 條形碼:9787213097744 ; 978-7-213-0977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討論青年人常常面對的他人與社會有關的問題,側重待人接物方面的問題。本書主要內容同樣分為三類,分別是嫉妒、自卑、憤怒和勇氣;家庭、友誼、愛情和幸福;學校、工作、金錢和正義。**組關系到自我,第二組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第三組則屬于社會性方面的議題。三組議題存在內在聯系,從自我、人際到社會,層層擴大,作者在敘述中插入中西方哲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解讀,從他人與社會有關的問題中來透析與之相關的哲學話題。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內容簡介
人生需要冒險,冒險需要勇氣;家庭的首要德行不是公正,而是愛或情感。這是一本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哲學普及讀物,重點在于探討人際關系的問題,涉及世界觀和人生觀等議題,全書共分成十二篇章,帶領讀者深入十二道探索自我,處理人際關系,每一篇章均是社會重要價值的哲學課題。本書將帶領孩子們認識中西有名哲人的學說和論點,讓孩子們可以幸福地追求人生目標。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目錄
嫉妒 / 001
自卑 / 019
憤怒 / 037
勇氣 / 055
家庭 / 073
友誼 / 091
愛情 / 109
幸福 / 127
學校 / 145
工作 / 163
金錢 / 181
正義 / 199
后記 / 216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節選
人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卑的時刻,因為只要跟人比較,就總有不如人的地方,若處理不當,自卑感就會加重,產生各種問題.很奇怪,好像沒有什么哲學家討論過自卑,反而心理學家較重視自卑.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Adler ) 說,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成長,因為每個人都會經歷幼兒階段,幼兒必須依賴成人,需要成年人的長期照顧才能存活,面對成人,特別是父母,幼兒會感到無力及弱勢,這就是幼兒的自卑。阿德勒認為,長大后很多古靈精怪的行為都是源于兒時的自卑,例如追求過度的優越感或權力、病態式的完美主義、帶有攻擊性的自我保護,甚至是戀母情結.某種程度上講,這些近乎病態的行為都是對自卑的補償.根據阿德勒所講,戀母情結是精神官能癥的一種,如果母親溺愛孩子,過于保護而不讓他接觸外界,這樣就會容易產生戀母情結,患者要將自己局限于家庭才會感到安全,包括愛情的對象,所以他們不敢到家庭以外尋找愛情,對他們來說,*忠誠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至于病態的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就是因為認定自己不夠完美,完美主義者十分注重細節,只要某些細節不妥當就會感到極度不安。我認識一個讀哲學的人,正是這樣的,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訂下某些原則才會安心,并且要求別人跟隨他的原則,這樣當然無法與人合作,而過分注意細節也令他永遠完成不了想做的事。當然,是否所有完美主義者和戀母情結患者都源于幼兒的自卑,我倒是有些懷疑;況且這些幼時的自卑我們可能早已忘記,或封存于潛意識里,當事人也難以確認。 阿德勒指出,有三種兒童的自卑感會特別嚴重,**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生理上已經明顯不如人,加上如果被人嘲笑和排擠的話,就會更加自卑;第二是被人嚴格管束的兒童,由于要求過高,兒童往往因不能達標而產生自卑;第三是遭人冷落或忽視的兒童,孤兒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被人拋棄的經歷可能會令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產生自卑。
處世的哲學課:他人與社會的思考 作者簡介
梁光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美學。研究興趣包括思考方法、邏輯、藝術、中國哲學。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有《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簡明邏輯:快速規避看似正確的常識錯誤》《漫畫中國古代哲學:漢至清代篇》等。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