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4526
- 條形碼:9787507554526 ; 978-7-5075-5452-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本書特色
惟元氏之有國,本朔漠以造家。事兵戈而爭強,并部落者+世;逐水草而為食,擅雄長于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時,聚會斡難河之上,方尊位號,始定教條。既近取于乃蠻,復遠攻于回紇。渡黃河以蹴西夏,逾居庸以瞰中原。太宗繼之,而金源為墟。世祖承之,而宋篆遂訖。立經陳紀,用夏變夷。肆宏遠之規模,成混一之基業。爰及成、仁之主,見稱愿治之君。唯祖訓之式遵,思孫謀之是遺。自茲以降,亦號隆平。豐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歷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于至正之朝。徒玩細娛,浸忘遠慮。權奸蒙蔽于外,嬖幸蠱惑于中。周綱遽致于陵遲,漢網實因于疏闊。由是群雄角逐,九域瓜分。 ——(明)李善長《進表》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內容簡介
元朝——我國個發源于草原文明的大一統王朝,如綿綿中華之脈上的一座奇峰,存在不過百年,卻擔著一身爭議。它曾是鐵血的征服者,也曾是多元文化的創造者與保護者,從未脫離游牧文化的束縛,亦能以開放包容的氣魄混一南北,貫通中西,在世界舞臺留下濃墨重彩的少見一筆。遼闊的疆域、繁榮的海運、暢通的中西交流、復雜的財政困境、蛻化的科舉制度、周轉不靈的基層系統……一位位不同身份的元朝人,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方面,展現出元朝政治中的功過種種與獨特之處。關于元朝的爭議或許還將繼續,專享不可否認的是,它為中華文明打下的烙印,與其他時代同樣不可磨滅。 《解元:他們的元朝》屬于華文出版社“華文通史”系列叢書。本書選取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楚材、阿合馬、桑哥、朱清、張瑄、佟鎖住、潘生、虞集、元明善、楊維楨、鐵木迭兒、伯顏、燕鐵木兒、脫脫等來自不同階層的元朝人物,致力于多角度展現元朝的時代風貌,透過大時代下帝王、庶民、文人、權臣、改革者等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經歷,揭示元朝社會在財政觀念、基層治理、中西交流、海運開發等方面的獨特性。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目錄
成吉思汗:鐵騎彎弓震亞歐
一、逆境崛起——亂世求生的少年時期
1. 草原英雄的誕生
2. 射殺兄弟,棱角初現 二、一統草原——構建新型統治模式
1. 依附強者,奠定基業;選賢與能,初成制度
2. 統一草原,登上汗位
三、銳意改革——奠定“蒙古帝國”的基本國家制度
1. 從部落到國家,貫徹大汗意志
2. 立法造字,塑造新式蒙古人
3. 帝國的世俗化
四、對外 征伐,改變世界
1. 征伐西夏:征服世界的**站
2. 伐金之戰:從游牧戰爭到王朝爭霸
3. 蒙古西征,撬動歐亞
五、眾 說 紛紜的一代天驕
1. 分封領地:汗位爭奪的伏筆 / 025
2. 魔王還是天驕:撼動世界的成吉思汗 / 027
耶律楚材:力行漢法促融合
一、從金國貴族到蒙古名臣
1. 生自金國的蒙古棟梁
2. 扈從西征,勸解殺戮
3. 出使燕京,憂心儒教,批判全真
4. 立法懲暴,恢復河北秩序
二、“蒙古帝國”的中原化——耶律楚材改革與“治平之世”的開啟
1. 初創禮儀,維護皇權至尊
2. 十路課稅,創立保民財政體系
3. 抑制諸侯,加強中央集權
4. 保全黎庶,穩定戰后中原秩序
5. 編戶齊民,開創二元郡縣制度
6. 輕徭薄賦,革除各類政治弊端
7. 經營儒學,開以儒治國之始
三、改革的停滯 ——“治平之世”結束
1. 斡脫入朝對改革的沖擊
2. 磊落孤臣的*后斗爭
忽必烈:制行多元創帝國
一、總領漠南 —— 廣羅人才,施行漢法
1. 蒙哥登位,統領漠南
2. 選賢任能,金蓮川幕府形成
3. 文治武功,漢法治政
二、隱忍待機—— 從阿藍答兒鉤考到開平稱汗
1. 收斂鋒芒,隨從攻宋
2. 開平稱汗,銳意天下
3. 擊敗幼弟,穩固根基
三、建章立制 —— 奠定帝國的基 石
1. 改元遷都,漢法威儀
2. 農桑為本,理財增用
3. 強化皇權,建立省院臺
四、掃清寰宇 —— 江南漠北共一家
1. 謀定后動,攻奪襄樊
2. 滅亡南宋,天下一家
3. 平定叛亂,安定北疆
五、經營帝國 ——“內蒙 外漢”的執 政方針
1. 創立行省,管轄天下
2. 南北異制,帝國繁盛
3. 怯薛預政,蒙漢二元
六、窺視四海 —— 征伐日本 和東南亞
1. 兩征日本,望洋興嘆
2. 約束高麗,恩威并行
3. 用兵東南亞,徒耗國力
七、暮年風雨 —— 忽必烈的功與過
1. 帝心專斷,朝堂動蕩
2. 帝國的興盛和隱患
阿合馬和桑哥:義利之爭多是非
一、媵人阿合馬入主中書
1. 專管財賦
2. 鹽鐵取利,簡在帝心
二、搜刮百業—— 商人理 財與朝堂爭斗
1. 竭澤而漁,天下生怨
2. 專權跋扈,滿朝樹敵
三、積怨深厚—— 阿合馬遇刺始末
1. 廟堂爭權,觸怒真金
2. 遇刺大都,天下震動
四、譯史出身的桑哥
1. 帝師舉薦,嶄露頭角
2. 大權獨攬,理財主政
五、毀譽參半 —— 定鈔法和行 鉤考
1. 行定鈔法,拯救時弊
2. 鉤考過度,形同苛政
六、惡名遍天下—— 怯薛反擊與桑哥之死
1. 行事粗暴,觸怒顯貴
2. 怯薛反擊,事敗身死
朱清與張瑄:海運暢通接南北
一、豪杰起于草莽 —— 朱清、張瑄的發跡
1. 販賣私鹽,亦商亦盜
2. 往來劫掠,投降元廷
二、從 近海到遠洋 —— 大放異彩的朱、張海運
1. 南糧北運,居功至偉
2. 開辟航道,把持漕運
三、海上貿易遍南北 —— 從太倉 港到大都城
1. 經營太倉,貿易四海
2. 恩寵優渥,一時無兩
3. 棉紡革新,衣被天下
四、寵渥多敗亡—— 朱、張家族的傾覆禍根
1. 權財自主,朝廷忌憚
2. 聚斂不法,禍根深埋
五、人亡政不息—— 影響深遠的朱、張海運
1. 受到清算
2. 海運命脈,得昌失亡
虞集和元明善:南北終究是一家
一、南北殊途生隔閡 —— 虞集與元明善的糾葛
1. 百年對峙,南北隔閡
2. 學問殊途,對立成風
二、理學遍 及生新義—— 南北文化隔閡的消弭
1. 理學北傳,對立漸消
2. 教育復興,科舉助力
三、“四等人制”生弊 端 —— 失 衡的族群政治
1. 南北分職
2. 仕途坎坷,多有憂懼
四、花實葉茂自繁盛 —— 多元融合下的士人群體
1. 踐行儒學的色目人
2. 道德文章,不分華夷
楊維楨:謫仙大隱隱于市
一、萬卷樓上讀書人—— 尋常人家的進取之路
1. 辛苦求學,希冀功名
2. 泰定鄉試,得償所愿
二、當儒家之志遭 遇 重吏之風
1. 為官天臺,欲行德政
2. 得罪八雕,免官回鄉
三、錢清鹽場的義利糾紛
1. 任職鹽場,憤懣感懷
2. 不甘合污,十年不調
四、自號鐵笛—— 進 退皆憂的精神困境
1. 結交富商,悠游江浙
2. 玉山盛會,自許謫仙
五、典市杭州塵滿襟,天下大亂別宦海
1. 再度出仕,催辦稅務
2. 天下大亂,仕途終結
六、四方平定巾背后的隱喻
1. 鉆研聲色,迎合市井
2. 元明鼎革,世風改易
馬可·波羅:有客西來錄光華
一、東方風暴與韃靼怒火—— 大蒙古國與東西交流
1. 鐵蹄縱橫,撼動歐洲
2. 教廷遣使,互相觀察
二、馬可·波羅眼中強 大、富庶、開放的元帝國
1. 跋涉萬里,躋身斡脫
2. 記錄政事,生動翔實
3. 帝國富庶,歷歷在目
三、求全與苛責 —— 關于馬可·波羅是 否來華的爭辯
1. 追問質疑,失之偏頗
2.《永樂大典》,見證歸途
四、東來西往不斷 絕 —— 融合并舉的多元發展
1. 天文算法,大放光華
2. 往來交融,異彩紛呈
佟鎖住和潘生:悲歡離合是浮生
一、佟鎖住歸鄉—— 奸人販賣兒童風潮的縮影
1. 少年遭劫,流落他鄉
2. 帝國縮影,拐賣成風
二、良法惡法相交織 —— 元朝的奴隸問題
1. 賤習惡法,同為禍根
2. 律法矛盾,禁而不絕
三、潘生千里送弱女 —— 大災荒下庶民的掙扎求生
1. 自賣求生,遠行北疆
2. 千里護送,義行揚名
四、缺失的官方救濟 —— 民間自救與官府失職
1. 唯論賦稅,不計民生
2. 民間自救,離心離德
3. 興亡皆苦,禍患深埋
從鐵木迭兒到伯顏:權臣握柄傾安危
一、李孟新政與延祐經理 —— 漢法與權臣的沖撞
1. 后宮權臣,勾結弄權
2. 李孟新政,無果而終
3. 延祐經理,沖突加劇
二、兩都之戰貽患天下—— 燕鐵木兒弄權
1. 擁立文宗,武人秉政
2. 總攬國事,荒淫無度
三、權臣政治的落幕 —— 伯顏之死
1. 投機隱忍,伯顏崛起
2. 為政暴虐,眾叛親離
四、“權臣”的變 體—— 脫脫的慘淡經營與元帝國的滅亡
1. 舊政更化,變鈔失敗
2. 遍地烽火,無力回天
附錄:歷史迷霧中的元朝爭議
后記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節選
踐行儒學的色目人 縱觀整個元朝,在中央朝廷,元世祖忽必烈“內蒙外漢”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秉承著蒙古本位和四等人種族分職原則的官吏選拔任命制度,使包括理學在內的漢法,始終在權變的“用”和“名”之間飄蕩搖擺,從未取得過獨尊的主導地位。但是在元朝地方社會,由于遵循“各從本俗”的治理思維,漢法和漢文化不僅沒有衰亡禁絕,反而開始吸納不同的族群階層。*終,一個大一統體系下以漢文化為銜接紐帶的多族士人圈在元朝得以形成。 以元明善的交際圈為例,他的摯交好友馬祖常是汪古部人,屬于四等人中的色目人,其家先世本為西域信奉基督教聶思脫里教派的貴族。他的曾祖月合乃曾跟隨忽必烈伐宋和親征阿里不哥,后官居禮部尚書。月合乃的儒學造詣非常高,馬祖常甚至認為他“過于鄒魯之士”。馬祖常本人也極其熱衷研習儒學。延祐元年首行科舉,他是鄉貢**,第二年會試更得一科榜首,并在殿試中摘得右榜第二(**需為蒙古人)的好成績。馬祖常入朝為官后,以踐行儒家禮法為己任,先后彈劾權臣鐵木迭兒及其黨羽。在推行文教方面,他是公認的經筵老成講官,主持過大都鄉貢進士的考試,擔任過廷試的讀卷官。在禮部尚書任上,馬祖常以務求實學的標準主持貢舉,選拔士人,深得人望。 馬祖常對于儒學,尤其推崇《孝經》《論語》,提倡忠孝人倫,自覺維護綱常名教,乃至要求從重論處浙江因貧改嫁的寡婦。他為文尚秦漢古風,磅礴大氣,詩風圓密清麗,是元朝中后期的詩文大家,以至于元文宗曾贊許其為“中原碩儒”。馬祖常“自先世皆事華學”,是名副其實的“衣冠聞族”。 以馬祖常為代表的色目人的漢化并非個例。很多色目人進入中原之后,為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從漢文化的愛好者,變為浸透至于根骨的儒士名流。這種變化在鐵木真時代萌發,到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已漸成潮流,從成宗至于順帝朝,又得到進一步的壯大發展。他們通過同鄉、姻親、師生、座師門生與同年、同僚等社會網絡,借助詩文唱酬、書畫雅集、編書贈序等文化活動,與漢族士人積極交流互動,終于促成了多族士人圈的成形。雖然各族人士因固有的文化差異在漢化的速度方面快慢不一,但各族之中均有漢化士人出現。且從世祖朝開始,蒙古、色目士人的人數日漸增多,造詣日益深厚,從*初研習儒學發展為專擅文學藝術,涵蓋的族群不斷擴展,并由早期的貴族階層延伸至中下階層,對漢文化的理解也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已經形成了與漢族士人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念。 如忽必烈的怯薛侍從廉希憲是畏兀兒人。廉希憲好讀儒家經典,尤好《孟子》,被忽必烈呼為“廉孟子”。對于儒學,廉希憲是言行合一的代表。他在世祖朝始終居于高位,其行止舉動,均以致君行道為準繩。在行省荊湖時,他以安民撫民為務,大興學校,親臨講授,德政聲名遠播。在朝堂之上,本著尚義抑利的原則屢次批評阿合馬的斂財政治,希冀能夠重振儒術斯文。廉希憲行事以廉,當時的風氣,派往江南的官員,大多向南宋故官、富室索取大量的“撒花銀”,他從荊湖歸朝時卻“囊橐蕭然,琴書自隨而已”。其君子風骨,絲毫不遜色于唐宋名臣。
華文通史04·解元:他們的元朝 作者簡介
向珊,湖北枝江人,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從事以元史為主的中國歷史教學與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