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9398
- 條形碼:9787532179398 ; 978-7-5321-793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本書特色
這是《咬文嚼字》雜志2011年度合訂本(平裝)。《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其合訂本經過長期積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不少讀者心中形成了閱讀期待。此次合訂本,在原來出版的雜志上進行了修訂工作。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1年度的《咬文嚼字》雜志合訂本(平裝)。《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以“宣傳語文規范,傳播語文知識,引導語文生活,推動語文學習”為辦刊宗旨,多年來緊跟時代腳步,緊貼語文生活,與時俱進地反映我國乃至整個華語圈當下的語用情況,深受讀者歡迎。每年《咬文嚼字》評選公布的“十大流行語”和“十大語文差錯”在社會上反響熱烈,引起廣泛關注。每年12期結集成的年度合訂本是雜志生命力的延續。這些文章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每年度的合訂本,對已出版的月刊雜志進行了認真的修訂工作。面世多年來,《咬文嚼字》歷年合訂本系列已經成為市場認可的品牌出版物。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目錄
【目錄】:
卷首幽默
特稿
語林漫步
眾矢之的
借題發揮
一針見血
語壇掌故
碰碰車
文章病院
詞語春秋
百科指謬
追蹤熒屏
教材掃描
連珠炮
熱線電話
有此一說
辨字析詞
正音室
十字街頭
微型講壇
八面來風
校園叢談
民間語文
獨具慧眼
向你挑戰
語絲
霧里看花
火眼金睛
其他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節選
【精彩書摘】: 一聲長嘆:“好尷尬” ◎郝銘鑒 報上讀到一條新聞:《全國招聘考出的問題好尷尬》。它說的是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正在全國招聘的事。原來,招聘試卷中有一道改別字的題目,應聘者幾乎無人過關。據這家集團人力資源部透露,以某省考點為例,取得60分以上的人只有1%,*高分為67分;被判為負分的倒有4.6%;大部分人在0分到30分之間,占應聘總人數的61.7%。全國其他省的情況大體相同。 這條新聞,我一連讀了三遍,讀得心頭打翻了五味瓶。說來也巧,從報道披露的情況來看,《羊城晚報》招聘用的這道題目,應該是本人在19年前設計的。那是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取了個題目叫“書市散記”,隱藏了100多個別字。它本是供上海文藝出版社員工內部考試用的,引起媒體關注以后,曾刊于《中國新聞出版報》。 且看19年前媒體的一段報道:“全社110多名文字編輯、校對人員,包括幾位老編審,都按時走進考場。就連因病住院的總編輯江曾培也提前出院‘應考’,使實到人數超過了應到人數。考場上沒人交頭接耳,大家都在埋頭答卷,那種認真的氣氛,真不亞于考大學。”本人是全社唯一的免考者,負責巡視考場,只看到一位位同仁胸有成竹,面露得色。這場考試揭榜時,90分以上的人高達87%。真沒想到,19年前的“好自信”,如今竟成了“好尷尬”。 當然,我知道,這兩批考生之間,是缺乏可比性的。那時考的是編輯、校對,他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已經建立了文字優勢,對別字具有特殊的職業敏感。記得在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時,有次拜訪夏衍先生,曾談起文字差錯問題。夏公告訴我說,編輯有一雙特殊的眼睛,他們知道往哪里看。比如,一看到“李大釗”,就會看“釗”字是否錯成了“劍”;一看到“夏丏尊”,就會看“丏”字是否錯成了“丐”。今天的應聘者,大都沒經過這方面的訓練,面對一份有相當隱蔽性的試卷,成績不如人意,應在意料之中。 然而,這恐怕不能解釋全部問題。因為同是這道試題,當年也曾考過在校大學生,一般都能考到50分以上,*差的也在30分以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負分。有些中學生甚至也能考到70分、80分。19年以后,社會用字水平竟出現了如此落差,不免讓人有點沉重。是的,我們不能僅憑一道試題,斷定今天的年輕人文化素質不高,那是以偏概全;但是,就漢字運用能力來看,不能不承認出現了下滑趨勢。 那么,原因何在呢? 我想,一方面,和漢字的社會地位有關。試問,今天還有幾個人對漢字心存敬畏?絕大部分年輕人,沒有聽說過“天雨粟,鬼夜哭”的造字故事,沒有見過“敬惜字紙”的焚紙爐,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上過“小學”即文字學的課,沒有養成如葉圣陶、呂叔湘那樣的咬文嚼字的習慣。漢字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是點橫撇捺,不見文化血脈,缺乏應有的價值感和神圣感。即使讀白字、寫錯字、用別字,也能付之一笑,神馬都是浮云,不會為這勞什子捋斷一根胡須。漢字不斷地被邊緣化,改別字豈不成了屠龍術? 另一方面,和現代人的知識結構有關。如今早已不是田園牧歌的時代,絕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網中人”,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海量信息的沖擊。他們或許用慣了“杯具”“鴨梨”這些流行詞語,但不一定吃得準試卷中考到的“飲鴆止渴”“越俎代庖”;他們或許對大S、小S了如指掌,卻很可能對試卷中考到的吳道子、歐陽詢一無所知。以這樣的知識結構應聘,在拿到試卷時,不是“腦子里一片空白”才怪呢。這是知識錯位造成的。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現代人應該具有怎樣的知識結構,值得深長思之。一個人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不能沒有選擇能力和過濾意識,而它的前提是價值判斷。 《羊城晚報》的招聘活動,馬上會告一段落。這次招聘讓我們看到的“尷尬”,卻應該引起社會的長期關注,長期思考,找出應對的辦法。
咬文嚼字.合訂本2011 作者簡介
《咬文嚼字》雜志,為全國知名社會語文類期刊,創刊于1995年,月刊。《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雜志入選全國“百強報刊”、“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的百種優秀報刊”,是在全國知名度很高的優秀期刊。每年雜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和“十大語文差錯”在社會上反響熱烈,引起廣泛關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