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批評 本書特色
批評的核心基于一個問題:“你怎么看?”
每當我們對一件作品做出評價,我們都扮演著批評家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判斷和詮釋,并更新著關于文化的感受。在諸多人類智力活動中,批評定位了我們通往理解之路的起點。
本書重點關注故事、戲劇和詩歌,追溯批評史上的核心概念與爭論,由柏拉圖至德里達,從浪漫主義到“作者之死”。在這一過程中,批評是什么已不言自明,而批評中的各種可能和選擇,將悉數呈現。
批評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關注有關故事、戲劇和詩歌的批評,細數有關批評的各種主義的中心思想以及有關批評的種種爭辯與解讀,從柏拉圖到德里達,從浪漫主義到作者的死亡。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批評思想將不言自明,批評思想所提供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將展現在普通讀者、書評人、學生及教師面前。這是一部關于西方文學批評方法的入門書,不同于教科書式的流派梳理,此書的可讀性很強。
批評 目錄
批評 節選
在今天的批評界,價值判斷、道德追求以及揣度作者意圖的傾向是如此盛行,幾乎已成定式。但事實并非總是如此。早期西方批評家如柏拉圖曾抨擊虛構作品造成的不良影響,而其后諸多批評家則試圖推翻這一觀點。在彼時,價值判斷與道德密不可分,與形式規則也多有相關。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代之主流評判標準到了另一代往往走向式微。援引作者生平以解讀其作品,這是較晚近發展出的傾向,它至今仍飽受爭議,尤其是對那些私生活經不起推敲卻又飽受關注的藝術家而言。
在詳議上述問題之前,也許應先建立起自己的好奇心。雖然難以還原彼時的普通讀者是如何解讀作品的,但至少有一種珍貴的傳統保留了下來———盡管它常常被低估———即無關乎評價與作者,而僅聚焦于作品,提煉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寓意。
西蒙· 福爾曼(SimonForman),一位倫敦的醫生,記錄了自己1610 年至1611 年間在環球劇院(GlobeTheatre)觀劇的體驗。他的筆記圍繞戲劇情節展開,例如對《麥克白》(Macbeth)的記錄,就如同他親歷了劇情一般。麥克白與班柯騎馬穿過一片森林,遇見三個仙女或女神(他并未稱其“女巫”)。隨著情節推進,福爾曼被班柯的鬼魂深深打動,還記下了一些細節:麥克白夫人夢游時為自己的罪孽進行懺悔,而“醫師注意到了她的言辭”。
福爾曼并未直言對這部戲劇的褒貶,但從其關注情節之密切,可以想見他確實相當沉浸其中。對于創作這部戲劇的莎士比亞本人,福爾曼也并不在意———事實上,他全文無一字提及莎翁。不過顯然他很高興在舞臺上看見自己的同類人。此外,盡管他也喜歡以道德視角觀賞戲劇,但那與今人從文藝作品中攫取偉大真理的企圖委實相去甚遠。例如莎翁的另一部劇作《冬天的故事》(TheWinters Tale),在福爾曼的筆下,絲毫不見里昂提斯漫長的懺悔和赫米溫妮的復活———對于現代觀眾而言,*不能錯過的正是這兩幕———卻重點記錄了奧托呂科斯的詭計,尤其是他如何偽裝成被搶劫之人以騙取錢財。*后,這篇記錄以福爾曼給自己的備忘作結:“留心那些假扮的乞丐和奉承之輩。”
批評 作者簡介
凱瑟琳·貝西爾(Catherine Belsey),英國卡地夫大學批評和文化理論中心(Centre for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創立者之一,后任職于斯旺西大學。被認為是“英國文學理論界女王”“英國后結構主義批評杰出代表”。主要著作包括《批評實踐》(Critical Practice)、《后批評主義》(Poststructuralism)、《批判的未來》(A Future for Criticism)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