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69394
- 條形碼:9787511569394 ; 978-7-5115-693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本書特色
一個“病”字加上一個“毒”字,構成了我們對“病毒”的全部想象,似乎誰要是招惹了這種生物就必定會倒霉。 不怪大家有這樣的認知,因為目前的研究總是圍繞病毒與疾病展開。其實你知道嗎?我們皮膚和黏膜上的微生物數量是體細胞的10倍,而1升的海水中竟然含有100億到1000億個病毒。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存在遠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它們不僅是可怕的致病微生物,也是地球化學循環的動力,更是遺傳多樣性*豐富的物種。 病毒究竟是什么?人類該如何應對一輪又一輪的流行病暴發?疫苗接種真的能夠消滅某種致病病毒嗎?這本書帶你走近病毒圈,了解自然界的生物進化機制。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病毒科普讀物。 從病毒與蝙蝠、兔子、水禽等動物的共生功能體,到探尋生命起源的深海熱液古生菌,再到肆虐橫行的埃博拉疫情……弗蘭克·瑞安博士帶你全面認識病毒的進化。在本書中,病毒是豐富而立體的,它們雖然沒有大腦、不能思考,卻在很原始的本能驅動下一次次地震驚我們。閱讀本書,你會了解到:病毒在本質上不屬于道德評判的范疇,它們是地球生命進化的組成部分,與地球上的生命相互依存,在維護生物圈的健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了解病毒的進化,其實也是更好地了解人類自身。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目錄
Chapter 1 什么是病毒 / 001
Chapter 2 咳嗽、打噴嚏會傳播病毒 / 006
Chapter 3 霍亂的克星 / 015
Chapter 4 給孩子接種麻腮風三聯疫苗 / 025
Chapter 5 細菌和病毒 / 035
Chapter 6 巧合的癱瘓 / 043
Chapter 7 致命的病毒 / 049
Chapter 8 席卷全美的瘟疫 / 058
Chapter 9 病毒中的潛伏者 / 072
Chapter 10 大流行的威脅:流感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087
Chapter 11 來自狡猾病毒的教訓 / 105
Chapter 12 人畜共患病: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 / 115
Chapter 13 善變的寨卡病毒 / 129
Chapter 14 新發感染的肝炎病毒 / 138
Chapter 15 兩性傳染性癌變的幕后主謀:乳頭瘤病毒 / 145
Chapter 16 巨型病毒 / 155
Chapter 17 病毒是活的嗎 / 164
Chapter 18 病毒的共生圈 / 173
Chapter 19 海洋生態:病毒的角色轉換 / 180
Chapter 20 病毒圈 / 188
Chapter 21 逆轉錄病毒: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 / 195
Chapter 22 病毒與生命起源 / 209
Chapter 23 病毒是第四域嗎 / 217
參考文獻 / 227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節選
直到近十年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可見的生物圈(包括土壤、空氣和海洋)中,還生活在一個不熟悉、不可見的病毒圈中。我們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以及機體內部都含病毒,它們既是自我進化的外在有機體,也是能與我們體內細胞相互作用的共生體。我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時時刻刻生活在我們體內的微型乘客,但是,它們卻用自己的方式發現了我們。 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有點嚇人,甚至有些可怕,但事實上我們不必為此驚慌,因為病毒一直都在。在地球生物進化的歷程中,它們很可能出現在人類起源之前,或者早于哺乳動物,又或者早于任何的動物、植物和真菌;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它們甚至在單細胞變形蟲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現在,病毒學開始逐漸明白病毒在生命起源、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圈健康中的作用。 病毒肯定具有一些非凡的特征,否則將無法完成這一切功能。例如,雖然病毒無法移動,但它們能通過流行病的方式在人類之間傳播,并且毫不費力地遍布全球。雖然病毒沒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但它們能異常精準地探測到目標細胞、器官或組織。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進行無情的反擊,但是,它們還是能侵入我們的機體。一旦它們發現目標細胞,就會穿透細胞膜,沖破細胞防御,進入細胞的大本營,接管細胞內的生理、生化和遺傳過程,迫使細胞成為子代病毒的制造工廠。 歡迎來到病毒世界!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奇怪的世界,充滿了神秘色彩。而且,我們還不能在*基本的層面上研究它。 什么是病毒?我們該如何定義病毒?病毒和細菌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因為許多常見的傳染病都是由病毒和細菌造成的,所以大眾往往會混淆它們,其實,病毒和細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病毒比細菌更難定義,因為病毒是一種界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物質。曾有一位杰出的學者將病毒喻為“包裹在蛋白質里的災禍”,對它們不予理睬。雖然這種傲慢的比喻中夾雜著一絲真理,但病毒可不僅僅是災害的來源這么簡單。不如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一下吧!從鯨魚到人類,從毛茛到所謂的低級生物細菌,病毒是否像其他生物一樣依賴于基因和基因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病毒的確含有基因組,上面有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我們將在隨后的章節中討論病毒基因組的相關內容,屆時,我們還會發現病毒基因組與其他生物基因組之間的重要差異。 那么,病毒是否與植物和動物一樣遵循著同一種進化規律呢?答案依然是肯定的!由于病毒的存在,進化規律(涉及的具體機制)受到了一些影響。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細胞來實現自我復制,因此,病毒曾被稱為“專性基因寄生生物”。但是,隨著我們對病毒的了解逐漸加深,再加上它們在宿主進化過程中所起到的復雜作用,這個舊定義已經不合適了。我們需要一個更恰當的定義,這個定義必須將病毒是共生體的事實考慮在內。其實,我們已經知道,病毒是終極共生體,具有三種共生行為模式——寄生、共棲和互利共生。此外,由于病毒在處理與宿主相關的進化規律中具有積極的一面,因此,它們也是潛在的“積極共生體”。 隨著我們對病毒自身進化軌跡以及它對宿主進化影響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它們的故事會變得越來越離奇、越來越引人入勝。在地球上出現細胞形式的生命之前,病毒就已經出現在化學物質的自我復制階段,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么,病毒又是如何從這種原始形式實現自我進化,并幫助地球上所有生命實現進化的呢? 本書將以致病性病毒為切入點,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啟發讀者。我們將討論以下疾病的原理:普通感冒、兒童疾病(如麻疹、水痘、皰疹、腮腺炎和風疹)、一些不太常見的疾病(如狂犬病、登革熱和埃博拉出血熱)和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癌癥(如伯基特淋巴瘤)。我們將在討論過程中探究病毒的感染原因,并就病毒進入機體后會發生什么、它們如何引起感染癥狀等問題進行解答。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病毒在與人類“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時,才能對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將從病毒的視角來審視那些重要的流行病,如流感、天花、艾滋病和脊髓灰質炎,這有助于我們闡述病毒感染對人類社會歷史(從古埃及壁畫到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的影響。本書還會深入探討疫苗,包括從幾個世紀前人類首次接種的天花疫苗到*近頗有爭議的三聯疫苗和人乳頭瘤病毒疫苗。 當人類試圖探索病毒與疾病的因果關系時,病毒學應運而生。我們以那些熟悉的病毒為研究對象,通過揭秘它們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作用來拓展我們的視野,同時,我們還將探討病毒對人類進化史的影響。我們將會了解到人類如何與病毒共存,以及病毒如何在*親密的層面上改變人類,影響進化過程。 我希望讀者朋友能像我一樣,站在生命起源的角度上認識病毒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地球上偉大的生物奇跡之一。從宏觀上來講,有關病毒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的。這種現象可以理解,因為先前幾代病毒學家與病毒的唯一交集就是去解決那些由病毒造成的感染。時至今日,一股變革之風正吹向病毒世界。*近,一位著名的病毒進化學家提出,我們正在見證“病毒回歸熱潮”。這位學者所說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些現代病毒學領軍人物會引入“病毒圈”這個術語,并將其作為打開病毒對整個地球生物圈影響之謎的關鍵鑰匙呢?難道真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樣,病毒應該被視為“生命的第四域”嗎? Chapter 2 — 咳嗽、打噴嚏會傳播疾病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病毒在生物學分類上隸屬于“微生物”。微生物是造成人類、動物和植物罹患感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令人感興趣的是,我們體內的部分器官對微生物非常熟悉,尤其是病毒。那就是人體的防御系統,醫學上將其稱為免疫系統。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微生物的世界里,我們才會擁有這種天生的免疫保護屏障。 我們的皮膚和黏膜表面上覆蓋著大量的微生物。生物學家將其稱為“人體微生物群系”。雖然僅僅是承認它們的存在就會讓我們中的一些人感到惶惶不安,但是這個隱秘的世界并不具有真正的威脅性。這些各種各樣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是我們機體的一部分,它們棲息在我們的皮膚表面、口腔、咽喉、鼻孔、鼻腔,以及女性的生殖道中。據說,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到40萬億個細胞——如果用科學計數法表示的話是3×1013~4×1013——這些細胞組成了人體的組織和器官。與此同時,人類的皮膚、腸道、口腔、鼻腔、咽喉和女性生殖道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古生菌和原生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曾經發生過的流行病和日常感染給我們的生活留下了陰影,讓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但是,人體微生物群系實際上對我們無害。許多微生物只是以共生方式生活在我們體內,并不會傷害我們;而且大部分微生物有助于我們保持身體健康。例如,腸道內的微生物在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幫助我們吸收維生素B12,保護我們的腸道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侵害。在我們的排泄物中,結腸菌群至少占到30%。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從皮膚和腹腔的微生物菌群中受益匪淺。這種整體性的認知回避了一個相關問題:病毒是否也是人體微生物群系的一部分,是否也會對我們的健康做出貢獻?那些有利于宿主吸收營養或保持健康的微生物肯定與宿主進行了長時間的共生進化。接下來,我們將思考病毒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想拿病毒和細胞共生體(如人體腸道或皮膚的細菌菌群)做比較的話,我們就必須考慮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病毒棲息在宿主的基因組中。 單從功能方面來講,病毒似乎不能發揮什么作用,例如,它們并不能幫助人體吸收維生素。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于,如果病毒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宿主健康,或者幫助宿主進化,那么這種貢獻可能就比較微妙了,也許會涉及病毒與人類宿主的免疫系統之間、病毒與更深層次的人類遺傳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甚至會涉及人類細胞核中的基因組(人類遺傳信息的存儲庫)的改變。如果這是真的,那么病毒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的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些問題很重要。也許,很多讀者會覺得只有那些不怎么有用的病毒才具有這種能力。 本書將探索光怪陸離的病毒世界。讓我們從消除以下這個普遍存在的誤區為切入點:很多人將病毒和細菌混為一談。這很正常,因為病毒和細菌都能導致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尤其是兒童發熱。家庭醫生每天都要處理這些常見病,通常他們會使用類似的方法來實施治療——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性感染,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毒性感染,或者接種相應的疫苗。因此,難怪人們會混淆病毒和細菌。那么,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其實,病毒和細菌之間存在很大區別。*明顯的就是體型大小:大部分病毒都比細菌小很多。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感冒的先兆——咳嗽和打噴嚏,就能很好地理解這點。雖然其他病毒也會引起感冒,但是大多數感冒的罪魁禍首都是一種叫作“鼻病毒”的特殊病毒。如果我們回想一下感冒的常見癥狀,如打噴嚏、鼻塞和流鼻涕,就會發現“鼻病毒”這個名字還是非常貼切的,因為其英文名“rhinovirus”中的“rhino”一詞源于希臘語的“rhinos”,意思為“鼻子”。在所有感染人類的病毒中,鼻病毒*為常見。每當秋冬時節來臨,由鼻病毒引發的感冒就會出現季節性高峰。我們對鼻病毒了解得越多,就越能見證其對自然環境以及感染和傳播的生命周期的適應性。 鼻病毒非常微小,直徑在18~30納米之間。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我們通過這點就能看出,單個鼻病毒是非常小的微生物(病毒顆粒)。從分類學來看,鼻病毒被歸為小RNA病毒科的鼻病毒屬,其科名“picornavirus”源于“pico”和“rna”,表明鼻病毒是一種RNA病毒而非DNA病毒。現在,讓我們暫時先把這些與遺傳物質相關的討論放在一邊,本書將在隨后的章節中重新討論RNA病毒基因組的意義。 讓我們回到病毒和細菌的大小問題上,實驗室的普通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鼻病毒。只有在放大倍數驚人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這些外形近似球體的病毒顆粒。其實,如果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仔細地觀察單個病毒顆粒,就會發現它們并不是真正的球體,而是多面體,看起來像切割的鉆石一樣。"
病毒的進化:從流感到埃博拉病毒 作者簡介
弗蘭克·瑞安(FrankRyan) 英國顧問醫師,謝菲爾德大學動植物科學系的名譽研究員,皇家內科醫學院、皇家醫學會和倫敦林奈學會會員,暢銷書作家。他創作的《結核病:那些鮮為人知的偉大故事》是紐約時報的年度最佳書籍,而另一本《達爾文的盲點》是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在200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會上推薦的""亞馬遜特色書""。他開創了""病毒圈""和""病毒共生功能體""的進化概念,并為理解現代人類基因組的進化機制做出了貢獻。他的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并成為十幾部電視紀錄片的主題。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