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海的那頭是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6970
- 條形碼:9787547616970 ; 978-7-5476-169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的那頭是中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的革命家族有著怎樣曲折的歷史?一生愛國、半生“漂流”思故國的父親有何難言之隱?久經年月的往事與當下家族蒙羞有何糾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顧華泛舟無涯史海,輾轉日本、俄羅斯、緬甸、美國及中國臺灣等地,探尋歷經國民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的父祖輩足跡,揭開崢嶸歲月里華人華僑們隱秘的愛國行動及被時局左右的無奈個體命運,全景展現晚清以來海外華人華僑跌宕起伏的命運變遷及始終不渝的民族情結。
海的那頭是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長篇歷史虛構小說。主人公顧華是海外華僑第三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其父顧驤有“親日”嫌疑,他對此耿耿于懷,于是想通過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找出家族蒙羞的真相。隨著顧華研究的深入,顧氏和程氏兩大華僑家族百年來的恩怨情仇付出水面。書稿生動再現了重要歷史事件的臺前幕后,探尋歷史人物在時代浪潮中的主動與被動。其中,顧程兩家,是近代以來廣大海外華人的縮影,他們既是中國變革的策劃者,也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支持者或對立者,還是中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對他們的家族歷史追述,展現了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永遠不變的赤子情懷。
海的那頭是中國 目錄
1 **部 往事知多少
71 第二部 驚起一灘“鷗鷺”
109 第三部 東邊日出西邊雨
179 第四部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283 第五部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377 第六部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87 第七部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601 第八部 眾里尋他千百度
海的那頭是中國 節選
一群風華正茂的生命,懷揣夢想降臨南洋,有的在這片泛濫著 淘金熱的土地上還沒做過幾場夢,就轉而赴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火 機工之約,把人生徹底改寫。前一批人的身影隨著歪歪扭扭的船 剛消失在海平面,后面幾批人又血氣方剛地緊跟著邁進國門,抵達 中國抗戰大后方。 多年后,我腳踏南洋的土地,站在海岸靜靜遠眺。海天一色, 千帆競發,逆風鷗飛,湛藍的天空中,是南僑機工們彎曲的倒影。我在心里激情吟誦著惠特曼的那首《給一個遭到失敗的歐洲革命 者》,為他們擂鼓壯行: 走過去,走過去,你們年青強壯的肩膀背著背包和步槍 我站在你們出發行軍的地方看著,壯懷激烈 走過去,——再擂一通戰鼓, 一支部隊出現在眼前,另一支正在聚集 成群尾隨在后面,啊,你這叫人生畏的源源不斷的大軍 …… 只有當英雄和烈士完全被人遺忘, 只有當所有生命、所有男男女女的靈魂在整個地球滅絕, 自由,或自由的觀念才會在整個地球滅絕, 背叛者才能掌握一切 …… 我們曾以為勝利是偉大的嗎? 對的——但是現在我認為,在不避免時,失敗也偉大, 死亡和沮喪也偉大。 這些來自南洋的熱血青年,大都受著英國殖民文化的浸染。 當他們毅然轉身投入祖國懷抱時,才發現一切與自己*初的想象大不相同,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嚴峻考驗著每一個衛國戰士。 蜀道難,滇緬路的崎嶇險峻也不遜于蜀道。南僑機工們回國前,多駕車行走于城鎮之間,到了中國大西南,就得掌握在崎嶇山路上行車的技術,一著不慎,往往車毀人亡。楊洋和另幾位垂垂老矣的南僑機工幸存者,都曾目睹戰友座駕在前方撞崖或跌落山谷之慘狀。或系機械故障,或因路況復雜、氣候惡劣,或緣于疲勞駕駛,司機體質和駕駛水平的參差也是有的,但總歸是路難走。 “沿途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停車時,偶爾往窗外飛速地投去一瞥,但見斷崖式的萬丈深淵,讓人不寒而栗。”幾位參加過那場運輸 戰的老人對此仍心有余悸。 各樣軍事輜重、戰備物資不說,隨著抗戰形勢愈發嚴峻,大后方新組部隊,也要通過汽車運輸源源送往前線投于戰場。南僑機工們連日目不交睫,事故豈能避免?! 一位老人的孫輩顯然不太理解歷史現場,陪我聽故事時,多有不解,插問:“不是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嘛,為什么不休息好,計劃計劃?” “滇緬公路上運輸本身就是一場戰斗,大批武器和物資得趕在 日寇發覺前從緬甸搶運回來,也還好我們沒誤事!”老人的話里充滿著自豪。 經歷過那場戰火的南洋上一代老人,也都稱日軍為日寇、鬼子。日本鬼子、德國鬼子,看來,“鬼子”還真是對世界上臭名昭著 的法西斯主義者的通稱。 我知道,滇緬公路運輸有過一段難得的黃金時期,雖有自然界風云雷電、道阻且長的障礙,但幸無日軍襲擾。 人事的風平浪靜總讓人感時傷春般歌頌或嘆息歷史。日軍的侵略無以復加,東南亞前淪后陷,養在深山的滇緬公路像被掀翻了天花板、推倒了多面墻的房子,一時間,便暴露無遺了。日軍既知滇緬公路的重要,千方百計要將它腰斬,斷絕世界對華援助和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于是,公路的咽喉要道在狂轟濫炸和硝煙彌漫中歷盡滄桑,來往的車輛頻遭浩劫,一個又一個南僑機工斗志未酬, 再也回不到親人身邊。 滇緬公路干系重大,一天也不能停止運轉!公路兩旁的中國軍民打響了保衛戰。 架設于瀾滄江、怒江之上的昌淦橋和惠通橋,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空襲一輪比一輪凌厲,搶修工作卻也絲毫不見畏縮。每每駕車路經那兩座滿目瘡痍的大橋,楊洋和戰友們心中依然能激起同仇敵愾之情。 我曾看過一份資料,說的是一九四一年一月日軍在第十四次空襲中,將昌淦橋徹底炸斷,之后通過電臺宣布,滇緬公路三個月內斷無通車希望。一時間,緊張不安的氣氛充斥于幾大盟國上空:滇緬公路果若癱瘓,飽經戰火之痛的中國一旦無力再扛反法西斯 的重任,后果將難以想象?!讓日本和世界同等驚詫的是,時隔不久,滇緬公路就又恢復如常,煥發著不甘屈服的生機。這里頭,有中國軍民眾志成城的抗日意志,也有南僑機工們無私無畏的奉獻啊! “橋被炸斷了,在空襲和炮火下還怎么修復通車?”不僅楊洋那位上中學的重孫好奇,想來你也納悶。 敘述這個故事,就把未雨綢繆、暗渡陳倉、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等中國成語連了過去。卻原來,搶修隊在對敵斗爭中已考慮到大橋*終的命運,所以事先想到了替代辦法,采用空汽油桶和木板做成“渡船”,司機們只要將汽車開上“渡船”即可。再后來, 為了提高通行能力,又使用空汽油桶和渡船搭建起浮橋。 **批上“渡船”和浮橋的南僑機工,就有楊洋。他難抑緊張 和興奮,在硝煙彌漫中,顫悠悠地駕車駛過了滾滾奔涌的瀾滄江。滇緬公路自誕生之日起,就顯得不平凡,更不平靜。 史載,一九四二年三月,日軍集結重兵突然強攻緬甸,駐緬英 軍棄守,仰光港大批沒來得及運往中國的物資落入敵手,日軍隨后強勢向緬北推進。經英國政府邀請,為保衛滇緬公路這條抗戰生命線,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抗日。由于中、美、英聯軍組織指揮不力,中國遠征軍未能擋住日軍攻勢,且戰且敗。生死一線間,南僑機工仍冒死搶運對中國抗戰無比珍貴的每一箱軍火。五月,日軍攻入云南境內,占領怒江以西地區。緊急關頭,中國軍隊對滇緬公路上的咽喉——惠通橋實行爆破,以阻止日軍進攻,滇緬公路也由此被徹底切斷。 英雄沒了用武之地,公路沿線原本繁忙的司機,和車輛一樣變得“寂靜”起來,運輸大軍被解散。失業后的南僑機工們處境狼狽,他們在大后方舉目無親,再加上東南亞地區多被日軍侵占,無法再回,饑餓、疾病、轟炸和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自一九四二下半年 開始,南僑機工們開始了一段難忘的清苦歲月,不少人在那段日子湊合成了家。 我看過不少有關南僑機工的照片。如年輕的楊洋那般,當年的他們總把自己收拾得精神煥發,據說能一眼把他們從當時公路沿線的人群中辨認出來。這些南洋來的小伙子,頭發和儀表總是收拾得一絲不茍,有文化,又有素質,那時國民政府所給工資也較高。這么有講究,大后方的人對他們特別有好感,所以雖 一時落難,仍有很多家庭招他們為乘龍快婿,并幫他們尋找新的工作。
海的那頭是中國 作者簡介
鐘兆云,1969年6月出生,福建省武平縣人。中國作協會員、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福建省傳記文學學會創會會長、福建省高校思政課特聘教授。迄今已有40多部專著、1800余萬字作品在海內外問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