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西線無戰事 本書特色
暢銷92年的德語文學經典一代又一代人的反戰“圣經”“**顆炮彈,**次爆炸,就將我們心中的一切美好盡皆摧毀。”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銷量超過3000萬冊同名改編電影獲奧斯卡*佳影片特別收錄作家趙松評論文章,細說經典反戰小說1、暢銷92年的德語文學經典一代又一代人的反戰“圣經”。《西線無戰事》一經出版就引起轟動,先后被譯成29種文字,其因對戰爭本質的深刻思考,奠定了作家雷馬克在德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是經典必讀的戰爭小說。2、作者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是20世紀蜚聲世界文壇的德國作家,也是*重要的戰爭小說作家之一。他的成名代表作《西線無戰事》被譽為“古今歐洲書籍的*大成就”。1967年,聯邦德國授予他大十字勛章。3、特別收入作家趙松評論文章,細說《西線無戰事》的反戰精神。
不需勸誘,你就會被雷馬克的作品征服;無需夸張,他就能震撼你的心靈。——斯蒂芬·茨威格
雷馬克給我們看的不是英雄,只是與你我相同的丘八(即士兵),恐怖,恐怖,永遠在恐怖及神經錯亂如醉如狂的狀態中自衛與殺人,而且殺人是所以自衛,自衛不得不殺人。這才是戰爭的真相,是英雄的本色。——林語堂
西線無戰事 內容簡介
十九歲的青年保羅·鮑默和同學在學校老師的激勵下,結伴志愿參軍投身戰爭。來到前線的保羅目睹了戰爭環境的惡劣與戰爭對人的摧殘:你得應付戰壕內搶食的老鼠,你得習慣在炮火中做煎餅,你得警惕隨時可能遇到的空投炸彈;為了自衛,大家對不認識的人開炮;為了助人解脫,大家對生命垂危的戰友開槍……這種非人道性湮沒了他的“愛國主義熱忱”,留下的只有肉體的傷痛和無盡的精神的折磨。 保羅于1918年10月陣亡。軍方報告對那天的概述只有一句話:是日,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 節選
我們正在前線后方五英里處休整。昨天我們換防離開陣地,現在飽餐了一頓牛肉燉菜豆,心中充滿愜意與安寧。每個人還裝了滿滿一飯盒留著晚上吃;而且香腸面包可雙份供應,感覺可爽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這般走運了。那個長著一頭紅發的炊事員求著我們吃飯,拿著長柄勺朝每個經過的士兵招徠,慷慨地給他舀出一大團。他著急把鍋里的東西清空,好用它煮咖啡,卻不知道該怎么辦。查登和穆勒不知從哪兒找來兩個洗臉盆,把它們裝得滿滿的,當作儲備口糧。對查登來說,這是大快朵頤;對穆勒來說,這叫有備無患。查登吃下的東西都到哪兒去了實在令人費解,因為他瘦得像根蘆柴棒,一直如此,以后亦如是。
更重要的是,香煙的供應加倍了。每個人分到了十根雪茄、二十根紙煙和兩團咀嚼煙草;這才像話嘛。我用自己的咀嚼煙草與卡欽斯基交換他的紙煙,因此,我總共有四十根紙煙,夠抽上一天了。
確實,我們沒有權利得到這種意外享受。普魯士人可沒有這么慷慨,這全都多虧了他的計算錯誤。
十四天前,我們被調防到前線。我們把守的陣地風平浪靜,因此,留在后方的軍需官調配了平時為全連一百五十人準備的物資與伙食。可到了*后一天,我們遭遇了一波出其不意的攻勢,英軍以猛烈的炮火不停對我方陣地狂轟濫炸,因此,我們傷亡慘重,只有八十人活著回來。
昨晚我們回到后方,總算能睡上一個安穩覺。正如卡欽斯基所言,要是能多睡會兒覺,這場戰爭其實并不算太糟糕。我們在前線根本睡不著,連續把守陣地兩周委實太久了。
我們一覺醒來,掙扎著走出營房已是正午時分。半個小時后,大家都拿著飯盒,聚在炊事房前面,誘人的油脂香味在空中彌漫。排在隊伍*前頭的人當然*饑餓難耐—有小個子阿爾伯特·克洛普,他是我們當中*聰明*有想法的人,因此,他頭一個當上準下士;有穆勒—我們學校里有五個學生名叫穆勒,他是其中之一—他隨身帶著課本,做夢時都想著考試,在遭遇敵軍狂轟濫炸時仍念叨著物理定律;還有萊爾,他蓄著絡腮胡子,對軍官妓院里的姑娘們念念不忘。他信誓旦旦說,按照軍令規定,她們在接待上尉及更高軍銜的客人時得先洗澡,還得穿上綢緞內衣;而第四個是我自己,保羅·鮑默。我們四人是同班同學,年齡都是十九歲,結伴志愿參軍投身戰爭。
我們身后是幾個朋友:年紀和我們一樣大的查登,鎖匠出身,瘦得皮包骨頭,卻是全連*能吃的人,他坐下來吃飯時,身形瘦得就像一只蚱蜢,起身時肚子鼓得就像一只懷孕的蟲子;還有赫伊·韋瑟斯,也和我們同齡,挖泥煤出身,他那只大手能輕松抓起一塊面包,然后問別人“猜猜我手里拿著什么?”;接著是德特林,農民出身,一心只惦記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和老婆;*后是我們的老班長斯坦尼斯洛斯·卡欽斯基,他四十歲了,久經戰場,為人精明,性格堅強,臉上頗有風霜之色,長著一雙藍眼睛,耷拉著肩膀,天氣好壞、食物優劣、活兒輕重,他全都了然于心。
西線無戰事 作者簡介
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1898-1970)
Erich MariaRemarque
德裔美籍小說家。18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前線負傷,戰后做過教師、記者、編輯等。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事》出版,引起轟動,使他成為蜚聲世界的作家。因為他的反戰立場,納粹上臺后,將他與托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開焚毀,他被迫流亡美國。1948年,他返回歐洲并定居瑞士。1991年,雷馬克的家鄉奧斯納布呂克設立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和平獎。 雷馬克的著作大多帶有自傳色彩,用詞精練,抒情的書寫中卻透出客觀、冷峻的氣質,被比作德國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說、三部劇本和兩部文集,其中,《西線無戰事》《凱旋門》《三個伙伴》《愛與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