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6194
- 條形碼:9787565726194 ; 978-7-5657-261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本書特色
宣傳語、推廣語、特點
中國傳媒大學自2020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藝術類招生考試改革,文化課考試由以前的考語數英改為考文史哲,本書即為該校指定的歷史考試參考書。
本書是嚴肅的歷史學者撰寫通識讀本的一次嘗試。
本書行文流暢,脈絡清晰,化繁為簡,易學易記。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內容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自2020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藝術類招生考試改革,文化課考試由以前的考語數英改為考文史哲,本書即為該校指定的歷史考試參考書。
本書也是嚴肅的歷史學者撰寫通識讀本的一次嘗試。
本書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兩部分。中國古代史部分,論述早期華夏文明的形成,先秦時期的社會變動,秦朝的興亡,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隋唐的盛世繁華,兩宋與遼、西夏、金的對峙,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國近現代史部分,主要論述中國在西方列強侵略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痛苦過程,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地反抗外國侵略、救亡圖存的艱辛歷程。
本書行文流暢,脈絡清晰,化繁為簡,易學易記。 適讀對象:大專院校師生、歷史愛好者。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前言
總 序
一、緣起
近年來,全國藝術類院校招生火爆,確實發現了不少好苗子。但大家也普遍感到很多學生文化素養亟待提高,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比較膚淺,缺少深刻的內涵,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生活閱歷不夠,沒有積淀;二是文史哲的根基沒有,或者很少;三是我們的教育也沒有回應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繩短不能汲深井,㳀水難以負大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強調,大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鑒此,中國傳媒大學決定先行先試,在全國啟動藝術類招生考試改革。2019年藝考,我們一改以前只考語數英的情況,新增文史哲,讓考生二選一。當年有約10萬藝考生,竟然近一半選擇了文史哲,出乎我們的預料,也在全國引起了積極的反響。
怎樣才能更好地抓住文史哲藝考這個牛鼻子,切實提高廣大藝術類考生的文化素養?我們決定實施通識教育發展三步走戰略:一是五湖四海,聘請名師名家,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識教材;二是組建通識教育中心,以陽明書院為依托,以融媒體為手段,用人文素養修身,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三是以落地、落實新文科建設為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學本科教育的文史哲知識體系和教育體系模塊。近期的任務,是對藝術類考試全面改革,從2020年起,藝術類考生必須通過文史哲的考試這一關。
二、問道
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識教材談何容易!為此,學校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確定了 “雙一流”目標:一流的作者,一流的質量。
作為一校之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百年名校北京大學。2019年6月26日,我和出版社曾白凌、蔡開松等同志一起前往該校,專程拜訪了文史哲方面的著名學者李中華先生、溫儒敏先生、張帆先生,暢談對新文科建設的設想,交流對文史哲通識教材的看法。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李中華先生強調,文史哲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傳承。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中,重要的一點是要把自己放進去,思考自己該怎么做。正如《論語》中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通識教材的文史哲內容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概論上。現在講國學,核心是要解決我們內在的思想、修為和精神,這是文史哲通識教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國家級教學名師溫儒敏教授表示,中國傳媒大學能夠直接抓文史哲教材,考慮具體的事情,很難、也很難得,他積極支持。他認為考試是個指揮棒,這么多藝考生,如果中國傳媒大學能帶個頭,帶好這個頭,尋找一種可行的模式,把基礎教育、文化考試和思想教育、文化素養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他認為一定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帶領學生通讀、精讀傳統文化和世界經典原著。要先開設課程,讓學生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走向經典閱讀的提高過程。通識教材要在“通”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打破專業的局限和條條框框,使文史哲成為不同學科都能融會貫通的基礎知識教育。優秀的文藝人才、優秀的文藝作品必然與世界接軌和同步,所以,文史哲不僅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也要有世界文化的精華。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育部九五規劃教材《中國古代簡史》作者張帆教授認為,通識教材要有大歷史觀。要在結構和體例上有創新和突破,以時間和朝代為經線,通過概論、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有機組成部分,使歷史能夠全景、重點、形象地展現出來。
教授們的講話我非常認同,也深受感動。他們如此支持這項工作,言我所未言,見我所未見,面聆謦欬,如沐春風,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大家風范,于是趁熱打鐵,當場邀請在座的名師名家出山,為中國傳媒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站臺助陣,為傳媒人傳道受業解惑。教授們欣然接受了邀請。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目錄
中國歷史通識讀本 作者簡介
張帆,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曾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并兩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所編教材《中國古代簡史》入選北京市教委的“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簡史》、《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元代文化史》(合著)、《元典章》(合作點校)等。 馬勇,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特聘教授,河南大學兼任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著有《漢代春秋學研究》、《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超越革命與改良》、《中國文明通論》、《重尋近代中國》、《重新認識近代中國》、《“新知識背后”:近代中國讀書人》、《晚清二十年》、《晚清四書》(《覺醒》、《維新》、《國變》、《革命》)、《晚清筆記》等專著,以及董仲舒、嚴復、章太炎、梁漱溟、蔣夢麟等人傳記。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