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9694
- 條形碼:9787520379694 ; 978-7-5203-796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本書特色
本書主旨在于強調在現代觀念的基礎上、以多線并置的眼光看待古今中國的形成和演變,從而與過去流行的一元史觀或單線進化論相區別。后者傾向于把古今中國的多重演變簡化為“中心-邊緣”式的歷時循環,忽略和遮蔽了多元人群與文化間的重疊與交叉。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內容簡介
在優選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目錄
總論
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
——人類學的大視野
回向“整體人類學”
——以中國情景而論的簡綱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一門現代學科的中國選擇
**編 人類學表述
人類學寫作:科學與文學的兼容和并置
族群身體的社會表述
——從人類學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歷史就是再表述
——兼論民族、歷史與國家敘事
表述中國:帝國和民國的歷史敘事
封貢與誓盟
——簡論“夷夏交往”的諸種類型
第二編 族群、地域與遺產
歷史之維和生命之維:“原生態文化”的雙重視野
——以“侗族大歌”的入世為例
重疊的邊界:彝族食俗與族群關系
當代中國的遺產問題
——從“革命”到“守成”的世紀轉變
多難興邦與災難記憶
——地震展館中的文化重建
古城的生命在文化
第三編 跨文明的人類學
異邦的田野:’劍橋札記
理解他者的文明:族群間的跨文化對話
人類學與博物館
——華盛頓“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考察報告
英國不是“不列顛”
——多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比較研究
俄羅斯變奏:多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鏡像
第四編 人類學批評與對話
李紹明和民族學的“蘇維埃學派”
帝國輪替中的認同演變
苗疆再造與改土歸流
傳統的保存:更近還是更遠?
——關于侗歌“入世”的答問
多元“夾居者”的第三條道路
附錄(受訪記)
走向人類學
——學術經歷訪談錄
用生命感受一切
——訪黔籍人類學者徐新建
后記
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
——人類學的大視野
回向“整體人類學”
——以中國情景而論的簡綱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一門現代學科的中國選擇
**編 人類學表述
人類學寫作:科學與文學的兼容和并置
族群身體的社會表述
——從人類學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歷史就是再表述
——兼論民族、歷史與國家敘事
表述中國:帝國和民國的歷史敘事
封貢與誓盟
——簡論“夷夏交往”的諸種類型
第二編 族群、地域與遺產
歷史之維和生命之維:“原生態文化”的雙重視野
——以“侗族大歌”的入世為例
重疊的邊界:彝族食俗與族群關系
當代中國的遺產問題
——從“革命”到“守成”的世紀轉變
多難興邦與災難記憶
——地震展館中的文化重建
古城的生命在文化
第三編 跨文明的人類學
異邦的田野:’劍橋札記
理解他者的文明:族群間的跨文化對話
人類學與博物館
——華盛頓“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考察報告
英國不是“不列顛”
——多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比較研究
俄羅斯變奏:多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鏡像
第四編 人類學批評與對話
李紹明和民族學的“蘇維埃學派”
帝國輪替中的認同演變
苗疆再造與改土歸流
傳統的保存:更近還是更遠?
——關于侗歌“入世”的答問
多元“夾居者”的第三條道路
附錄(受訪記)
走向人類學
——學術經歷訪談錄
用生命感受一切
——訪黔籍人類學者徐新建
后記
展開全部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 作者簡介
徐新建,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文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出版學術著作《西南研究論》《民歌與國學》《多民族國家的文學與文化》等。
書友推薦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