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4491
- 條形碼:9787549634491 ; 978-7-5496-344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本書特色
【關于本書】
本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三卷,講述的是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歷史,在時間上相當于中國的隋唐。
日本史學家坂上康俊的經典力作,以“內行人”的視角解讀“其實很有趣”的9世紀日本
九州大學教授坂上康俊精通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史,也熟知東亞古代史和中國隋唐史,是一位具有“跨文化”視野的史學家。本書以9世紀的日本為核心,著力展現了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在學者眼中格外有趣的平安時代早期歷史。
一個逐漸擺脫中國影響、走向文化成熟的時代,以國際視野講述“和風”的誕生。
全面刻畫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后,日本在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從“唐風”到“和風”的轉變,并著力描寫了日本靠近中國又遠離、在不段試錯中前進的過程。
寫歷史如同寫故事,筆法生動有趣、扣人心弦。
奈良朝王公貴族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空海、zuì澄等日本僧侶在中國的艱難求學,在作者筆下宛如歷史小說一般精彩紛呈,讀來酣暢淋漓。
【關于“講談社·日本的歷史”】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共十卷。史學名家湯重南、王勇、王新生、劉曉峰鄭重推薦。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講談社百年獻禮巨制;日本史學名家寫給大眾讀者的誠意之作。
日本史學泰斗網野善彥領銜出品,十位日本一級學者撰述,十位國/內新銳學者譯介,整套書開放、客觀、國際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學界前沿水準,是一部此前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書讀懂日本史。
本套書共10卷,4112頁,200萬字,覆蓋了日本從部落發展為近代國家共2000多年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時期,從東亞與世界的視野出發,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東亞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關鍵問題為錨,日本史學家從內部看自身歷史,既有對宏觀歷史的縱橫把握,也有對微觀歷史的細致體察;講述既有大家風范,又有超強的親和力和可讀性。
中文版歷時五年,精心打造,設計考究,插圖精美,值得日本歷史和文化愛好者閱讀收藏。
從翻譯、編輯到裝幀設計,諸多細節,無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再現經典歷史場景,圖文互證,頗具風格。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內容簡介
9世紀,隨著桓武天皇的即位,日本進入了平安時代,開始擺脫中國的影響,形成自己特有的制度、法律甚至文化心理。天皇的“純潔性”更受重視,血統成為正統性的唯/一憑據;朝廷放棄軍國體制,不再防備來自大陸的威脅;遣唐使的派遣次數減少,向中國學習的熱情減弱;承襲自唐朝的律令制逐漸本土化,更加符合日本的實際情況……
本卷以歷史學家的獨特趣味,聚焦向來不被重視的9世紀,洞悉王朝貴族社會抵達輝煌鼎盛前,日本在不斷試錯中發展的進程。
日本的9世紀,對日本知識人來說也難以厘清,卻又恰是其歷史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作者全面描寫了這個從律令國家向王朝國家轉變的時代,讀者從中也可以理解“唐風文化”很快轉變為“國風文化”的深層次歷史背景。
——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目錄
**節革新與回歸的桓武朝
第二節不安的平城、風雅的嵯峨
第三節兩統迭立與承和之變
第二章應該如何定位天皇?
**節從神到人
第二節天皇與譜系
第三節天皇與作祟、污穢
第三章帝國的重組
**節國際秩序構想的轉變
第二節對日本列島內部帝國構造的清算
第三節邊界的內與外
第四章求法之人
**節*澄與空海
第二節圓仁求法之旅
第五章政務處理與法
**節處理政務的流程和場所
第二節官僚機構的再編
第三節格式的編纂
第六章攝關制度的建立
**節攝政藤原良房
第二節關白藤原基經
第三節宇多天皇及其時代
第七章征稅邏輯的轉變
**節律令稅制的邏輯
第二節去神話化與地稅的確立
第八章地域社會的轉變
**節消失的聚落
第二節郡司的變化與郡衙的消失
第九章受領與負名
**節受領的誕生
第二節名與負名
結束語開始的結束、結束的開始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節選
前言模糊不清的9世紀印象
本書討論的范圍是8世紀末至10世紀初,論述中心是9世紀。換言之,本書主要論述平安時代初期的內容。人們通常對這一時期抱有怎樣的印象?恐怕半數以上的人對該時期都有著模糊不清的印象吧。受眾多美術作品、文學作品以及保存下來的古建筑的影響,即便不深究細琢,人們也能對天平時代、王朝貴族的時代建立起清晰的形象。與之相對,人們卻很難把握平安時代初期的情況,可以說對這一時期人們是比較生疏的。
一般人即便想不起來不空羂索觀音像的面容,也不會忘記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盡顯尊貴的體態,而鳥毛立女圖和吉祥天女豐腴的身姿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何每年秋天日本都要舉辦正倉院展,而且每次正倉院展總是排著長隊了。另一方面,《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日本文學古典名著也不遺筆力地描繪了10世紀后半至11世紀王朝貴族社會的圖景。同時,秋天的凈琉璃寺也呈現出一種不可言傳的雅趣。
誕生于9世紀、夾在上述兩個時期之間的文化在日本文化史上被稱為“弘仁、貞觀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卻缺乏魅力和親民性。主要代表為密教佛像、佛畫以及漢文學作品。這些密教佛像很難看出什么大慈大悲,姿態也并不能震撼人心。即便有人能背誦幾首唐詩或《萬葉集》里的和歌,但要完整背誦一首平安時代的漢詩,恐怕也已經是萬里挑一了。當然,筆者也不例外。總而言之,在今天看來平安時代的作品是缺乏魅力的。其中能讓人感受到美感的,也只有室生寺的五重塔之類吧。
如此看來,9世紀通常并沒有那么受歡迎,這與歷史學家的評價有些出入。歷史學家們認為,9世紀是非常有趣的時期。不過也有人認為,學者多少有些古怪,所以他們才那樣說。有鑒于此,筆者想先針對這個因人而異的9世紀印象展開簡單的說明。
首先,請大家在腦海里描繪一幅“律令國家重建”的畫面,然后推倒重建,描繪一幅“律令制瓦解”的畫面。這樣一來,由戶籍造成的差異便明顯地顯現出來,偽籍一目了然,班田收授也隨之越來越難施行。可以說,上述幾點正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
然而,有實力的農民在同一個時期成長起來,向負名、田堵,甚至是名主階層發展。盡管武士團的起源問題存在很大爭議,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即地方武裝勢力為其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如果說像原勝郎所指出的那樣,9世紀是日本從模仿中國文化之皮毛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并形成亞洲唯一一個類似于西歐的封建社會的萌芽期,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一切為什么會發生在9世紀?當我們這樣思考時,9世紀在日本史上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自明了。北山茂夫論述該時期的著作《平安京》(《日本的歷史》第4卷),就是他在兼顧上述兩個方面的前提下,以一般讀者為受眾得出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當時的研究動向中,“從國際關系看日本”這一視角被完全拋棄。簡而言之,當時的學界認為,既然日本已經逐漸脫離東亞世界,那么不考慮國際關系也相當自然。因此,研究人員*多也就是把國際關系當成了其中的一個插曲。
還有一個被忽視的方面。桑原武夫在批評前述北山茂夫的著作時說:“北山氏似乎對孕育出《古今和歌集》的社會環境并不持有肯定態度……這里面有一種與日本永恒的美密切相關的東西,難道不是嗎?”(桑原武夫《日本史的特色》)的確如此,《古今和歌集》雖然是10世紀初編纂的,但收錄于其中的和歌卻是在9世紀中期臻于完善的。在論述所謂的歷史發展時,歷史學者重視的是生產現場的形態以及變化。不過也有人認為,從文化史的層面來說,9世紀是10世紀的母體,因此我們應該重新評價9世紀。
而如何理解日本律令制的發展這一問題,又與上述問題微妙地交織在一起,成為迄今為止的研究中的一個基軸。我們是否可以說,律令制在奈良時代滲透至社會的各層面,然后又在平安時代土崩瓦解呢?積極研究這一問題的吉田孝認為,9世紀時,日本已完成古典國制的建設。他在為普通讀者重新撰寫的《古代國家的足跡》(《大系日本的歷史》第三卷)及《日本的誕生》等著作中,向我們明確闡釋了其這一觀點。歷來的研究往往是在9世紀尋找中世社會的萌芽,而吉田孝則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9世紀是日本古代的完成時期,同時也是中世以后的范本。不過,吉田氏用來佐證日本古典國制的具體例子僅僅是征夷大將軍、攝政、關白等,不免給人稍欠脈絡、徒以羅列之感。
另一方面,在北山氏和吉田氏之間,早川莊八也圍繞這一時期撰寫過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通史著作《律令國家》(《日本的歷史》第4卷)。在其后的研究中,早川莊八基于對宣命的語言分析,認為天皇的形態以9世紀的桓武朝為界開始出現變化,并成為其后制度的基礎(早川莊八《律令國家、王朝國家中的天皇》)。從這一觀點來看,9世紀之初應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律令國家的轉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前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3) 作者簡介
坂上康俊,1955年生,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現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放送大學福岡學習中心客座教員。研究領域為奈良時代史、平安時代史。主要著作有《日本古代史系列4:平城京的時代》《唐令拾遺補》《宮崎縣的歷史》《安藝國高田郡司藤原氏的所領集積與傳領》等。 石曉軍,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姬路獨協大學人間社會學群教授,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交流史及隋唐外交史,著有《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灣 商務印書館)、《隋唐外務官僚的研究》(日本 東方書店)等,譯有《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絲綢之路與唐帝國》等。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