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3131
- 條形碼:9787510893131 ; 978-7-5108-931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本書特色
1. 大師風范 真實回憶 隱秘往事 2.明報月刊五十年精華選集金 庸大師一手創辦 二十余位海納外學者心血之作 揭示中國近現代百年中國文人精神細節權威讀物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重點在近代以來, 百余年內, 宜以寫人和敘事為主, 梳理、考證舊史, 當多用罕見材料, 道人所未道, 并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 —— 這后一點, 正是掌故區別于其他歷史文獻的重要特征。我們當然也期待作者撰寫親身見聞, 但時移世異, 百態丕變, 耆舊凋零, 堪稱*大的難題。也許只能說, 有一代人的心史, 也就有一代人的掌故。**部分: 不為繁華易素心 (以大家不受名利誘惑、心懷家國為主題) 第二部分: 文人的一點真骨血 (講述了大家的錚錚傲骨) 第三部分: 真名士自風流 (以大家的逸聞趣事為主) 第四部分: 蓋棺未定論 (以大師死后的回憶文章為主) 。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目錄
**部分 不為繁華易素心
魯迅怎樣過年 李允經 003
我所認識的老舍 [俄]愛魯地·富特林哥 008
紀念張兆和先生 李蕓生 027
我的朋友喬冠華 [日]品田豐治 032
“我一直在寫”——記余光中先生 陳芳 035
成年人的童話——查良鏞先生北大行 陳祖芬 049
訪華君武談漫畫創作,看黃胄畫少女與毛驢
——北京、南京、上海畫壇小記 莫一點 057
第二部分 文人的一點真骨血
君子一諾:記季羨林先生 張世林 071
蓄須明志的愛國藝人——初訪梅蘭芳的感受 冒舒 081
名副其實的“國子先生”——記啟功先生 黃苗子 088
張君秋和還珠樓主在日本沙灘憲兵隊 阿瀾 115
錢學森和他的同學徐璋本 謝泳 126
第三部分 真名士自風流
張愛玲二三事——訪張愛玲姑夫記 司馬新 135
齊白石和梅蘭芳的交往 王方宇 141
金庸的俠氣 池田大作 148
第四部分 蓋棺未定論
豐子愷與葉圣陶 豐華瞻 157
重新發掘施蟄存的世紀人生 孫康宜 161
洪業憶故友:胡適、顧頡剛、傅斯年、趙元任 陳毓賢 174
一位“凍死迎風站”的倔強母親
——記張學良的生母趙氏 之宇 191
微笑——紀念外公俞平伯逝世二十周年 韋柰 197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節選
一個人名噪一時并不稀奇,但一生飲譽卻難得一見,梅蘭芳是這樣為數有限的人之一。他經歷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北京楊梅竹斜街或鮮魚口照相館的櫥窗陳列,如走馬燈似的,一會兒袁世 凱,一會兒黎元洪,一會兒又是馮國璋;馮“大總統”的肖像換上徐世昌、段祺瑞,未久,又讓曹錕、吳佩孚、 張作霖、馮玉祥所頂替,然后是蔣中正……可是梅蘭芳的玉照卻“我自巋然不動”。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和幾位蓄須明志的梅蘭芳同事自重慶轉往上海。在大后方住了多年,一旦舊地重游,恍如隔世,對那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生活,看不習慣。昔日的租界雖說收回了,滿街卻是趾高氣揚的美國兵。剛從日寇鐵蹄下解放出來的上海市民,瞪眼望著那群飛揚跋扈的花旗“爛水手”,憋著一肚子氣。請看今日城中是誰家天下?那時從天上飛來的和從地下鉆出來的“五子登科”之徒,竟把上海看作殖民地,淪陷區的人都被戴上了“偽”字號的帽子,不但漢奸是正牌的偽官、奸商,連普通老百姓也成了“偽百姓”,一切都亂了套。難怪洪深教授一回到上海就嘆氣:“除了電車還在軌道上跑,一切都出了軌!” 我們幾個從大后方來的記者,有時在咖啡館小坐,閑談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忽然有人提出:“去訪問梅蘭芳,怎么樣?這是位新聞人物呀!”這個建議立刻獲得大家的同意。“雙十節”將近,上海充滿了節日氣氛。市政府籌備這天清晨在跑馬廳(人民公園)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會后是盛大的游行,晚間在蘭心戲院演出精彩的文藝晚會,大軸戲是梅蘭芳的《費貞娥刺虎》。由于他在敵占區堅貞不屈,蓄須明志,拒絕粉墨登場,人們對他的表演藝術望眼欲穿。他息影多年,為了準備演出,免不了忙于重新組班,自己也要勤吊嗓子、練身段。 我忖思,這個日子口約他訪問不太可能。我向父親提起這事,父親說:“我打個電話試試。” 誰也沒料到,梅蘭芳一口答應下來,日期就是十月十日。 父親提醒他:“你這天有戲,夠忙亂的,還是改日吧?” 梅先生答:“就這天合適。人家都知道我晚上有戲,白天不會來找我的。” 就這樣,我們在勝利后的**個辛亥革命紀念日,作為大后方的**批記者,采訪了這位舉世聞名的藝術大師。這也是我生平**次會見梅蘭芳。他的名字,我*初知道還是兒時從父親口中聽到的。梅先生是男旦,當時演員都有藝名。我小時候以為“梅蘭芳”如同“白牡丹”一樣,也是藝名,突然問我父親:“梅蘭芳的真姓是什么?” 父親大笑道:“傻孩子,梅蘭芳不是明明姓梅?”我好納悶,這樣一個女性的芳名! 民國初年,中國銀行總裁馮耿光(幼偉)、吳震修、李釋戡、許伯明等先生和我父親以及一些文苑名流,熱愛梅蘭芳的戲曲,欽佩梅蘭芳的人品,與之結為忘年交。這幾位老先生被時人視為“梅黨”,被梅先生的表演藝術所傾倒。無量大人胡同“綴玉軒”中,時常能見到他們的蹤跡。老人們在一起,或擊節歌唱,或研討劇情,或推敲音韻,或撰寫唱詞,或講究服裝、身段、扮相等,酒酣耳熱之際,豪興大發,放論古今,不久,一個劇本就產生了。 梅蘭芳能在他周圍有這樣一個強大陣容的“參謀團”,對今天任何一個名角兒說來,是不可能的事。 我**次接觸梅先生,是在北伐戰爭時的上海。那時我還是一個弱冠的學生,隨長輩去串親戚。親戚家正主辦《詩鐘》,梅先生也來了。我不能廁身父執輩中,對梅先生也只是隔窗窺視,可稱“望梅止渴”。 來到思南路梅宅,階前木葉殷紅斑斕,一只主人豢養的猢猻在草坪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客廳內這時卻靜悄悄的,如同大戰前夕的寧靜,完全出乎我們意料。這位新聞人物家中,既沒有如云的賓客,也沒有絲竹管弦之聲,更無形形色色的人事糾纏他,連電話鈴也未響過一次。如果不是姚玉芙開門肅客時告知:“梅大爺正在候駕呢!”我們還以為走錯了人家。 這座小樓連同草坪雖占地不廣,卻異常玲瓏舒適。據他后來自己說,房子的業主是新華銀行,仗著馮幼偉的說情,才暫緩追索積欠的租金。梅先生在淪陷時期的生活窘境可想而知。我正端詳壁上懸掛他學畫的老師湯滌(定之)先生的巨幅墨梅,主人已經含笑安詳地走入客廳。那次談話,我曾寫過訪問記,作為專欄文章刊于《立報》**版,可能是(抗日)勝利后**篇關于梅蘭芳的報道吧。 梅蘭芳是一位可敬的愛國者。對他的蓄須明志,自己認為“這不過是國民的天職”。在香港,在上海,他都在日本人的嚴密監視下,言論行動不能自由。他手中無槍,無以馳騁疆場殺敵。他手中沒有馬班之筆,無從對敵偽口誅筆伐。他竭力所能辦到的是拒絕粉墨登場,不為所謂“王道樂土”粉飾太平。并不像什么人說的,凡天才都是天生的革命家。 梅蘭芳自不例外。在他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員之前,他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未必了解。他與左翼文化人有接觸,也訪問過蘇聯,但他對國家和愛國的概念,并非一開始就明確的。當我告訴他,大后方的人們很想念他時,他脫口而出:“我準備收拾收拾,把家安頓好之后,就上重慶向蔣委員長致敬!” 在當時,舉國一片勝利的歡騰,“元首”就是國家的象征。當人們還未徹底認清蔣介石的面目之時,梅蘭芳有那樣的說法又何足怪?事實教育了梅蘭芳,他后來并未去重慶向蔣介石致敬,也沒有去南京給蔣祝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既未出走香港,更未逃亡臺灣。梅蘭芳深明大義,待人溫柔敦厚,即使在他經濟困窘時,也照常供養他的舊班底、老伙計、廚師、司機、仆役,直至梅先生本人辭世。他畢生不忘提掖他從藝的恩師與摯交馮幼偉、追隨他多年的策士李釋戡和秘書許姬傳。 梅蘭芳是京劇改良運動的先行者。從來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都是革新運動的首創人。蹈襲前人,只能是跟著人家屁股后頭跑。墨守成規,口口聲聲以不逾越祖師爺的規范而揚揚自得的演員,只能是抱殘守缺,一代不如一代。從《天女散花》《鄧霞姑》到《生死恨》《戰金山》以及晚年的絕響《穆桂英掛帥》都驗證了他不斷追求進步的足印。 梅蘭芳不但在表演藝術方面足以雄視梨園,他的戲德,他的為人謙恭,也值得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一次戲劇節大會演中,他和周信芳先生合演《打漁殺家》。這出戲生旦并重,而以蕭恩略占上風,本來以梅先生的聲望論,可以不輕易給人配桂英,然而他毅然接受周的提議,排出這個戲碼子,破例為周挎刀,用周的琴師,出場時也讓周先出臺亮相,而自己閃在一邊。這樣,并無損于梅蘭芳的聲譽。相反的,愈使人佩服梅先生謙讓的戲德高人一等。
大家掌故 第一緝 不為繁華易素心 作者簡介
司馬新:旅居美國多年,系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曾就學術問題等與張愛玲晚年有書信往來。 陳祖芬:陳祖芬,女,1943出生,上海人,作家。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曾連續五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及其他文學獎幾十次,已出版個人作品集二十多種。其丈夫是著名學者劉夢溪。弟弟為著名圍棋大師陳祖德。 池田大作:池田大作(1928年1月2日-),日本東京人,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創價大學創辦人,是一位著名宗教家、作家、攝影師。曾任日本創價學會會長(1960年—1979年)。池田與創價學會致力于推動文化、教育、和平,1983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89年獲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的人道主義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在中國獲得的獎項有:中國藝術貢獻獎(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1990),“人民友好使者”稱號(1992),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1997)。 其他作者的作者簡介不一一列出,共匯集二十多位海內外知名的作者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