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9141
- 條形碼:9787532599141 ; 978-7-5325-991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考古學與史前史研究者、愛好者過往的舊石器考古多集中于器物與人類化石本身的研究,限于考古發現自身的特點,當今對早期人類文化了解甚少,社會研究一直是舊石器考古的“禁區”。但人類自從與其他靈長類分別以來,群體性在其生存、繁衍和進化的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書的作者即試圖用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統合已有的考古發掘資料,建構歐洲舊石器時代的社會。這種研究模式和思路對于國內的舊石器考古研究也非常有啟發價值。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舊石器時代社會是人類起源研究中一個為人忽視的主題。既有的觀點認為過去50萬年的歐洲舊石器時代的社會生活神秘難測。克里夫?甘博在本書中挑戰了這個觀點。過去四十年中,考古學家從整個歐洲大陸的遺址中獲取了大量的信息。書中甘博教授運用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材料。他把來自石器、狩獵與營地遺址的考古證據匯聚起來,用以探討社會交往以及社會生活的形式。他從泛歐洲的考古材料出發,重建遠古人類社會,并引入新視角考察了人類專享的社會經驗。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目錄
《東北亞與歐亞草原考古學譯叢》總序1
導言: 構建舊石器時代的社會考古學1
前言1
**章揭開舊石器時代的序幕1
導言1
一、 舊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圖像2
二、 舊石器考古的矛盾、信條與方法4
三、 理論考古學的表述8
四、 舊石器時代社會研究: 人類社會起源9
五、 舊石器時代社會的研究: 現代狩獵采集社會的起源17
六、 舊石器時代社會研究: 游群與復雜社會的起源22
七、 文化與兩種敘事28
小結31
第二章個體、社會與關系網絡35
一、 群體與個體35
二、 兩種研究社會的方法36
三、 靈長類社會39
四、 能動性、結構與個體41
五、 社會演化的中心問題44
六、 社會網絡與其組成部分46
七、 資源與社會網絡結構53
八、 解釋網絡規模的規則56
九、 社會網絡的人口規模61
一〇、 行動的規則: 狩獵采集者的神奇數字66
結語67
第三章舊石器時代的框架: 場所、節奏與地區69
一、 舊石器時代居址的回顧70
二、 研究舊石器時代社會的框架72
三、 場所73
四、 節奏與社會技術84
五、 地區92
小結100
第四章50萬30萬年前*早的歐洲社會104
一、 歐洲舊石器時代的定義104
二、 年代、氣候與棲居環境105
三、 節奏與社會技術132
四、 地區148
五、 場所150
六、 場所: Bilzingsleben的個案研究160
小結178
第五章30萬6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社會184
一、 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多樣性184
二、 年代、氣候與人類的棲居環境185
三、 末次間冰期Eemain(距今12.8萬11.8萬年)210
四、 節奏與社會技術221
五、 勒瓦婁哇技術何時出現?239
六、 地區255
七、 場所260
八、 場所: MaastrichtBelvdère的個案研究265
小結282
第六章6萬2.1萬年前社會生活的節奏: 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向晚期的過渡287
一、 社會生活的對象287
二、 年代學、氣候和棲息地291
三、 節奏和社會技術339
總結376
第七章6萬2.1萬年前社會生活的擴展: 地區、場所、網絡與景觀382
一、 權力與舊石器時代382
二、 地區384
三、 場所419
四、 場所: Dolní VěstonicePavlov的個案研究419
五、 年代422
總結448
第八章歐洲的舊石器時代社會453
BIBLIOGRAPHY464
遺址索引554
正文索引562
附錄582
譯后記584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節選
譯后記 譯后記在國內學習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時候,我們都聽到過很多國外的專業名詞,比如勒瓦婁哇,還有像阿舍利、莫斯特、奧瑞納、梭魯特和馬格德林等具有考古學文化或工業色彩的詞匯。這些詞匯當時都是囫圇吞棗記下來的,老師也沒有過多講解,當時也幾乎沒有閱讀材料去深入了解這些術語的意義。這些詞匯都來自歐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中國早期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獻中的觀點總是傾向將中國的考古材料置于歐洲的考古框架中。 現在,歐美學者逐步意識到,東非更像是中心地帶,而歐洲與南非是邊緣地區,石器技術存在明顯的階段化特征。這種認識直接影響了格雷厄姆·克拉克《世界史前史》的寫作,眾所周知的五個模式(砍砸器—石片、兩面器手斧、預制石核石片工具、間接打制石葉、細石器做成的復合工具)除了**個主要來自非洲,其他四個均建立在對歐洲,尤其是西歐材料的歸納上。雖然*近世界舊石器考古學界開始注重每個地區自身的發展軌跡(《當代人類學》2013年專刊),有的學者也強調幾個模式的共存現象(如John Shea),但石器進化的序列在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的地位依然穩固。尤其對中國的學者和學生而言,很有必要看一看歐洲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全貌。 目前的譯著中,我們可以在一些教科書中看到歐洲舊石器的片段,比如在倫福儒和巴恩主編的《考古學: 理論、方法與實踐》中就有對歐洲洞穴藝術與便攜藝術品的專題,也可以在賓福德著作《追尋人類的過去》中看到對“莫斯特難題”的爭論。我們還可以在考古學史方面的著作,如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和特里格《考古學思想史》中看到西方學者如何深化對人類古老性和早期人類歷史的認識。可是,我們仍然還未翻譯出一本專門研究歐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著作,以至于絕大多數中國學者和學生對歐洲舊石器時代的認識很模糊,不成系統。 2012年,陳勝前就開始考慮翻譯一本可以概括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書,首先想到的就是克里夫·甘博的這部著作。他就書的選擇問題托張萌咨詢了新墨西哥大學的歐洲石器時代考古學講席教授勞倫斯·斯特勞斯(Lawrence G. Straus,也就是張萌的博士指導老師)。斯特勞斯教授也認為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這本書是首選,甚至是唯一的選擇。歐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已有兩百年左右的研究史,尤其是近些年來資料的快速積累,寫出一本以歐洲舊石器時代為題目的專著幾乎不可能。斯特勞斯教授也提到,這本書寫到末次盛冰期來臨之前就結束了,若全面理解歐洲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必須閱讀其他著作。譯者認為,盡管甘博的《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沒有囊括舊石器時代所有的時間段,但它比此前的著作更為綜合,也更為理論化,對于以材料為中心的中國考古學更有參考和啟迪價值。 有關本書的優點譯者已在中譯本導言中有所介紹。這里再簡要概括一下,本書從社會學的視角運用社會網絡分析來研究歐洲舊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變遷。作者*核心的觀點就是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擺脫了靈長類祖先繼承下來的需要“面對面交往才能維系社會關系”的束縛,現代人所依賴的通過符號資源來擴展社會網絡,從而更有效地積累知識、傳遞基因,獲得進化上的優勢。歐洲在舊石器考古領域研究歷史長,資料也*為系統,是目前*適合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區域。然而,即便如此,理論與資料之間的巨大鴻溝還是需要跨越的,甘博做了嘗試,我相信讀者自有判斷,無疑其中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除了上面那個缺憾,我們也要注意到此書的術語自成體系,與主流學術界遵循的科學研究規范差別很大。為了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問題和進行的論述,讀者很有必要閱讀一些基礎讀物(已在后記結尾列出)。 這是一部專業的舊石器考古研究著作,自然也是非常小眾的,但是對于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發展而言,本書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基礎著作。我們很高興也非常感謝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否則這樣一本“陽春白雪”式的著作是不可能以中文面世的。正因為這是一部專業著作,讀者也大多是對舊石器考古或世界史前史有一定了解的研究者或學生,為了避免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和查找,除了常見的地名、人名之外,大多數地名(歐洲國家眾多,地名翻譯過來,反而不知所云)與人名沒有譯出。翻譯也以盡可能符合原文原意為標準,所以語句不免有些歐化,跟文學翻譯流暢的表達是不能比擬的,也希望得到讀者的理解。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通讀了原著,并數次修改譯稿。在寫作譯序的過程中,也將此書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進行了重新解讀。在此,譯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閱讀經驗。這本書可以從頭讀到尾,充分理解作者寫本書的初衷、理論框架、研究方法與對材料的綜合研究;也可以采用主題拆解的方法閱讀,比如單獨關注石器技術、狩獵行為、遺址的分布與社會組織等方面,也可以關注在每章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如場所、節奏、地區,再如親密網絡、效用網絡、擴展網絡和整體網絡;甚至還可以倒著讀,第八章是全書的綜述,有了框架之后再去讀每章會感到輕松一些,從我們更為熟悉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讀起向早期追溯,這符合從已知到未知的理解過程。此書可謂博大精深、內外兼修,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找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識,在第七章還可以得到原始宗教的體驗,聆聽黏土雕塑在火中發出的嘶嘶聲、呼嚕聲和啪啪的爆裂聲,想象彼時彼地正在進行的儀式。 本書的翻譯由陳勝前與張萌共同完成。陳勝前負責前言與前五章的翻譯,張萌負責后三章及圖表、筆記和索引的翻譯,也謄抄、訂正了參考文獻。本書出現的幾處法文引用由張萌翻譯成英文,由斯特勞斯教授訂正后再譯成中文;關于!Kung/Zhu/Ju/hoansi的問題請教了羅伯特·希契科克(Robert Hitchcock)教授,關于題獻頁背后的故事請教了斯特勞斯教授。陳勝前閱讀并訂正了全書的文稿,張萌負責了文字校對工作。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的謝禮曄女士對全文對進行了校譯,她的學生郭思韻通讀了部分章節,提出了寶貴建議,在此謹致*誠摯的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賈利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本書翻譯很不容易,作者文風晦澀,加上細節眾多,不可避免存在翻譯上的失誤,希望讀者諒解,并提出訂正意見。如果有興趣,敬請參加“穴居的獵人”和“厚骨薄金”新浪博客和微信公眾號的討論! 張萌 陳勝前 2020年1月
歐洲舊石器時代社會 作者簡介
克里夫˙甘博(Clive Gamble),世界著名的史前史學者與人類學家,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考古學系榮休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史前學會主席、古物學會會員與前任副主席、皇家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與前任主席, 2010~2018年間任大英博物館的受托人。除本書外,還著有《歐洲舊石器時代聚落》(The Palaeolithic Settlement of Europe)(1986)、《時間旅行者:全球殖民史前史》(Timewalkers: the Prehistory of Global Colonization)(1993)、《起源與革命:史前最早期的人類身份》(Origins and Revolutions: Human Identity in Earliest Prehistory)(2007)和《占據地球:遠古人類史的考古學》(Settling the Earth: the Archaeology of Deep Human History)(2013),并與羅賓˙鄧巴和約翰?格列特合著了《大思考:社會生活的演化如何改造人類的心智》(Thinking Big: How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Life Shaped the Human Mind)(2014)。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