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漢唐氣度 典藏本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1150629
- 條形碼:9787101150629 ; 978-7-101-1506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唐氣度 典藏本 本書特色
傅樂成先生,與陳寅恪先生同為隋唐史研究的開山學者,門下弟子眾多,故有“臺灣秦漢隋唐帝國的祖師”之稱,日本史學界也公認其為“一位不可忽視的史學家”。《漢唐氣度》是臺灣地區(qū)漢唐史研究領(lǐng)域開創(chuàng)性的經(jīng)典著作,此次引進出版是本書首次與大陸讀者見面。 在這本書里,傅先生將引導我們思考很多問題,比如: 飛將軍李廣,為什么一生不得封侯,*終自殺? 貞觀之治前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如何? 詩圣杜甫,是喝酒吃牛肉撐死的,抑或溺水而亡? 安史之亂,對我們的民族觀念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歷史上消失的異族——沙陀與突厥,有著怎樣的故事? 漢唐的文治武功與歷史興衰,對今天又有著什么樣的啟示? ★【開創(chuàng)之作】 全書內(nèi)容豐富,從漢唐時代的政治斗爭、地域觀念、文化形態(tài)、民族文化,到歷史人物、社會生活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討。對歷史愛好者與研究者來說,本書不失為較佳參考讀物。 ★【全新整理】 本次出版,在盡量保持作品原貌的前提下,對文字(尤其是引文)做了仔細的查核、改正,其不便徑改或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則出“編者按”予以提示。
漢唐氣度 典藏本 內(nèi)容簡介
日本史學界認可他是“一位不可忽視的史學家”臺灣地區(qū)漢唐史研究非常不錯傅樂成先生代表作,搶先發(fā)售引進大陸。本書原名《漢唐史論集》,收錄有關(guān)兩漢、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文章十八篇,系傅樂成教授二十五年間歷史研究的精華內(nèi)容。全書內(nèi)容豐富,從漢唐時代的政治問題、地域觀念、文化形態(tài)、民族文化,到歷史人物、社會生活等方面,都有所探討,是研習中國古代史的讀者之較佳參考書。
漢唐氣度 典藏本 目錄
自??序??
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
漢法與漢儒??
漢代的山東與山西??
孫吳與山越之開發(fā)??
荊州與六朝政局??
唐人的生活??
玄武門事變之醞釀??
天寶雜事??
杜甫與政治??
杜甫的死??
唐代宦官與藩鎮(zhèn)的關(guān)系??
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
突厥大事系年??
突厥的文化和它對鄰國的關(guān)系??
回紇馬與朔方兵
沙陀之漢化??
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中國民族與外來文化??
漢唐氣度 典藏本 節(jié)選
關(guān)于本集的一個簡短說明 這本論集,共有作品十八篇。寫作的時代,則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六年,前后整二十五年,平均每年尚寫不到一篇。在這么一段漫長的歲月里,而工作成果竟如此微少,實在不能不教人慚愧。 我研習國史,對中古史也就是秦漢到隋唐的一段較有興趣!段鳚h的幾個政治集團》是我來臺后所寫的**篇文章,同時是在先伯孟真先生的督促和指導之下寫成的,脫稿后并承勞貞一先生斧正。這篇文章寫成后不久,先伯便遽離人間,后來竟刊登在他的紀念論文集上。為了這些原因,雖然它的內(nèi)容相當膚淺,我仍把它列為諸篇之首,以為紀念。至于其余兩篇有關(guān)漢代的作品,雖成于*近兩三年,事實上也是自首篇衍續(xù)而成,而其中若干意見,也經(jīng)過先伯的指示。 對于魏晉南北朝史,我也下過短時間的功夫。除了集中所載的兩篇,也曾寫過幾篇有關(guān)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史和地理方面的文章,因?qū)懙锰,所以沒有收入集中。 大約從一九五三年起,我的興趣轉(zhuǎn)而偏重于隋唐史,作品也以有關(guān)這一斷代的居多。*初因受了姚從吾老師的影響,喜歡討論外族問題,其后又漸漸轉(zhuǎn)到政治和文化問題。由于各文寫成的時間前后相距過遠,因此初寫的幾篇,顯然不夠深入,這一點要請讀者原諒。同時其中自也難免有谫陋謬誤之處,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我本不愿編印文集,但經(jīng)不起段昌國棣的一再催促,終于編成此集。編成后又承段君代洽出版,并承周一南先生賜題封面,(編者按:本書繁體版書名為“漢唐史論集”,簡體版改作今名,故封面未用周先生題字。另,本篇為作者自序,篇名為編者擬定。)一并于此志謝。 一九七七年三月傅樂成序于臺北 漢初功臣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火并 劉邦于倉卒間建立新的王朝之后,政治上尚有許多嚴重問題,等待解決。他作皇帝后所致力的*大工作,便是從事翦除一部分不穩(wěn)定的功臣。他為此幾乎無歲不征,直到他死,戰(zhàn)亂未曾止息。 這個問題,早已種因于統(tǒng)一以前對項羽作戰(zhàn)之時,不過到他作皇帝后才表露出危機而已。劉邦的功臣,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劉邦在淮泗初舉義旗時的基本干部,這批人在舉義前多與劉邦“同為編戶民”,對劉邦相當忠實。同時他們之間,也具有濃厚的感情。所以可把這批人稱作“淮泗集團”。此輩可以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為代表。其中除蕭、曹因系秦朝地方官吏出身,有些行政經(jīng)驗及能力外,其余多半是不折不扣的老粗,與項羽作戰(zhàn),勝的機會絕少。 另一類是劉邦舉義后陸續(xù)加入的,他們來自各地或當時其他革命團體,故私人間無密切的聯(lián)系,可統(tǒng)名之曰“雜牌”。這批人品流不一而人才輩出,可以韓信、英布、彭越、張耳、陳平等人為代表。 這兩派人士,前者常追隨劉邦左右,后者則多領(lǐng)兵在外打仗。他們在一起的機會很少,因此兩派尚未發(fā)生過嚴重摩擦。 劉邦與項羽作戰(zhàn),在那種軍事**的時候,自己的嫡系部隊偏不爭氣,因此不得不借重“雜牌”。黃河以北的地盤,完全是由他們打下來的。而決定全局的垓下包圍戰(zhàn),更由韓、英、彭三人為主力。滅項之功,既以“雜牌”居多,因此劉邦所封的異姓七王,“雜牌”占了六個。 不過劉邦之分封他們,乃是迫于以前的成約及當時的形勢,內(nèi)心實有所不甘。同時對他們的既成勢力,感到恐懼。對韓、英、彭三人,尤為畏忌。因此處心積慮,找尋機會來消滅他們。韓、英、彭三人雖然看不出有結(jié)成黨與的跡象,但三人當時的處境與心情,可以說是一樣。所以韓信被捕,彭越便稱;韓、彭被殺,英布便干脆的“欲為帝”了。 等到三人被次第消滅,劉邦也跟著死去。他所遺留的大臣,除陳平外,幾乎全屬于淮泗集團,他將國事托付于這個集團的中堅人物蕭何。 由于劉邦死后呂后專政,呂后娘家人的政治勢力,便日見擴張。呂后是劉邦的糟糠之妻,呂家人也自始即追隨劉邦,所以他們可以稱作淮泗集團的外戚派。蕭、曹等人,則可稱為這集團的功臣派。 不過呂家的男子,在能力及見識方面,遠遜女子。呂后之剛毅,固不待言;其妹呂媭,也極有膽識。至于男子,除了呂后的哥哥呂澤曾立過些軍功外,其他無一不是庸才。他們的勢力,可以說是呂后一手栽培起來的。 呂后利用劉邦的連年在外作戰(zhàn),乘機過問政事,族誅韓信,便由她決定。劉邦晚年,呂家人在朝中已隱然自成一派。惠帝之立,呂家人曾出了不少的力。當時的功臣派中人,也有不少與呂家接近的,如張良、酈商、樊噲、審食其等。其中樊噲是呂媭的丈夫,審食其是呂后的愛人;莸奂次缓,政事實際已全由呂后決定。惠帝死后,她更進一步實行“臨朝稱制”。 不過當時呂家人的勢力,仍非功臣派之敵。軍政首要,由功臣派的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四人充任。王陵性情比較耿直,臨事則一無辦法。陳平為人極圓滑,遇事常能“以智自免”。周、灌二人也就是史書所常并稱的“絳灌”,本是韓信羞與為伍、英布以為不在話下的人物。他們具有堅強的排外性,對于排拒異己,步趨常是一致。 四人的聲望才干,雖然超過諸呂,卻不足與呂后相抗。所以呂后扶持諸呂,他們無法阻攔。**步呂后要提高呂家人的政治地位,把他們封王或封侯。當她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時,王陵首拿“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誓”為根據(jù),表示異議,呂后大不高興。因此輪到陳、周,便不敢反對。 呂后**個目的既達,第二步便設法要諸呂掌握實際的軍政大權(quán)。據(jù)說首倡此議者,是張良的兒子年方十五歲的張辟彊!妒酚洝肪拧秴魏蟊炯o》說:“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fā)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是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悅,其哭乃哀。呂氏權(quán)由此起! 此說破綻甚多。與辟彊談話的丞相,以時間論,應該是王陵,而王陵則是在惠帝死后面折廷爭反對分封諸呂的人。其次呂祿為上將軍居北軍,呂產(chǎn)為相國居南軍,均在呂后八年,亦即是惠帝死后八年的事。若說此事乃是實現(xiàn)丞相八年以前之請求,寧非奇談!總之此事乃呂后扶持諸呂的必經(jīng)步驟,朝中大臣對此事應負責任者盡多,而不必諉過于一豎子。 至于呂后扶持諸呂的目的何在,后世對此頗多議論,而以清趙翼《廿二史記》卷三“呂武不當并稱”一條,*為允當。趙認為:**,呂后本不想以呂代劉。因為她對劉邦簡擇的舊臣,甚為信任,與孝惠的感情亦好,其間并無意圖顛覆劉氏的跡象。他說:“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無一非高帝注意安劉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業(yè)。”又說:“觀于高祖欲廢太子時,后迫留侯畫策,至跪謝周昌之廷諍,則其母子間可知也! 第二,呂后之扶持諸呂,乃是因為孝惠死后,呂后本人沒有嫡親子孫可以扶持,才扶持娘家人。而且她的用意是怕呂家人在她死后受別人欺侮。他說:“迨孝惠既崩,而所取后宮子立為帝者,又以怨懟而廢,于是己之子孫無在者。則與其使諸姬子據(jù)權(quán)勢以陵呂氏,不如先張呂氏以久其權(quán)。故孝惠時未嘗王諸呂,王諸呂乃在孝惠崩后! 第三,呂后對劉家子弟不能算壞。并且她為使劉、呂相親,確曾費過一番苦心。他說:“其所*妒,亦只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寵幸時幾至于奪嫡,故高帝崩后即殺之。此外諸姬子,如文帝封于代,則聽其母薄太后隨之;茨贤蹰L無母,依呂后以成立,則始終無恙。齊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后意,后怒欲之,已而悼惠獻城陽郡為魯元湯沐邑,即復待之如初。其子朱虛侯章入侍宴,請以軍法行酒,斬諸呂逃酒者一人,后亦未嘗加罪也。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然趙王友妃,呂產(chǎn)女,梁王妃亦諸呂女,又少帝后及朱虛侯妻皆呂祿女,呂氏有女,不以他適而必以配諸劉,正見后之欲使劉、呂常相親。” 呂后之以呂氏女配諸劉,確有其政治作用!稘h書》九十七《外戚傳》說:“更立恒山王弘為皇帝,而以呂祿女為皇后,欲連根固本牢甚!笨勺饔辛Φ淖C明。不過呂后的用意雖佳,但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 諸呂政治勢力的膨脹,與功臣派發(fā)生沖突,自在意中。功臣們昔日“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論功不過封侯,而呂祿、呂產(chǎn)等以裙帶關(guān)系取王侯如拾芥。當年蕭何封侯,尚以“未嘗有汗馬之勞”而生爭議,對此又焉能容忍!何況諸呂進而奪去他們的實權(quán),呂祿作上將軍,呂產(chǎn)作相國,使周勃的太尉、陳平的丞相變成擺設。所以當時功臣派心情之郁憤,可想而知,其謀誅諸呂的動機,便自此而起。 他們首謀本身的團結(jié),故陳平聽了陸賈的勸告,即與周勃密切合作。此外更與反呂*激烈的宗室劉章聯(lián)合,劉章是當時齊王劉襄的弟弟,有強大的齊國作背景,同時又是呂祿的女婿,諸呂也對他另眼相看。他反呂的主要目的,是想擁立他的哥哥作皇帝,所以呂后一死,齊國便出兵西指。 這次事變,可以說是功臣派的主謀,而由宗室執(zhí)行任務。劉章便是親自帶兵與諸呂動手的人,相國呂產(chǎn)與長樂衛(wèi)尉呂更始均被他當場殺死。這次政變?nèi)鐭o宗室參加,成功的希望,恐怕很少。單就當時周勃那副模樣看來,即可作此假定。 諸呂在“不當為王”與“欲為亂”的罪名下,盡被翦除。甚至少帝和惠帝其他幾個封王的兒子也被統(tǒng)統(tǒng)殺掉。功臣派藉口說他們不是孝惠之子,實際上是怕他們長大后替呂家報仇。又認為齊王和淮南王的母家都是惡人,生怕他們將來變成呂家第二,因此才挑選了“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的代王來入承大統(tǒng)。功臣派對呂家的畏忌,從這類地方表現(xiàn)無遺。 他們這次與諸呂的火并,*基本的原因,是在政治權(quán)位的爭奪。所謂“安劉”之功,乃是欺人之談。因為就現(xiàn)有的歷史記載看來,劉家何嘗有不安的現(xiàn)象,所不安者,周陳輩之權(quán)位耳。 諸呂的罪名,實有重作一番討論的必要。先說“非劉而王”。所謂“白馬之誓”,僅見于《史記》的《王陵傳》中,《高祖本紀》上沒有正式記載。就常理推斷,此誓倒非虛構(gòu)。因為王陵以這誓約為理由,在朝廷上公開反對分封諸呂,如是假的,呂后豈有不加駁斥之理。事后,王陵更指出陳平、周勃均曾參加盟誓,陳、周也未否認。呂后臨終,更曾拿這誓告誡諸呂。所以這誓約的真實性,可無問題。可能是劉邦晚年與心腹大臣的秘密盟約,未舉行公開儀式。呂后對此事,也必知道或參加。 不過*主要的,是“白馬之誓”的破壞,陳、周二人,要負大部責任。他二人在當時,可以說是諸呂能否順利封王的*大關(guān)鍵。他們?nèi)裟軗?jù)“誓”以爭,理由絕對站得穩(wěn)?v然無效,此心可以無愧,其咎便在呂后?墒撬麄兎堑桓曳磳,反為諸呂封王,制造理論根據(jù)。 據(jù)《史記·呂后本紀》,當時他們對呂后說:“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不可!边@即是說“白馬之誓”已失時效,而認為王諸呂為合理合法。無論二人的話是否出自本心,但此話予諸呂封王以絕大的支持,則無可否認。由此看來,酈況騙諸呂時所說的“呂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議”的話,乃是實情。后來政變發(fā)動時,除掉齊國還以“非劉而王”四字為藉口外,陳、周輩便不好意思再彈此調(diào)。于是又另外搬出“欲為亂”的大帽子,加在諸呂頭上。 至于諸呂之“欲為亂”,據(jù)《史記·呂后本紀》說:“呂產(chǎn)不知呂祿已去北軍,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裴回往來!庇终f:“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宮門,遂見產(chǎn)廷中。日晡時,遂擊產(chǎn),產(chǎn)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斗。逐產(chǎn),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這段記載,頗多疑問。呂祿欲為亂而迅解兵柄,已屬費解,尤奇者是事后竟不通知呂產(chǎn)一聲。呂產(chǎn)那時仍是南軍領(lǐng)袖,手下的軍隊盡多,而他欲入未央宮“為亂”時,何以只帶“從官”,不帶軍隊?如果從官之中,包括軍隊,何以當未央宮殿門關(guān)閉之后,不去攻打,而只是“裴回往來”?又何以見了劉章所率領(lǐng)的一千余人都不敢抵抗?呂產(chǎn)的從官,既連一千人都無法應付,人數(shù)之少可知;那么呂產(chǎn)又為何率領(lǐng)數(shù)目那么少而又毫無戰(zhàn)斗能力的人,來發(fā)動“為亂”那么大的事呢? 從這些地方看,可以說諸呂不但對“為亂”沒有準備,即對別人的暗算,也未曾防范。呂產(chǎn)之入未央宮,與其說是“欲為亂”,不如改為“欲上朝”或“欲辦公”倒恰當些?傊,諸呂的罪名雖冠冕堂皇,而實際上是遭人暗算,糊里糊涂的作了政治陰謀的犧牲品。 諸呂雖庸,看來倒是一批心地厚實之人。惟其如此,所以才失敗而又被惡名。他們在“欲為亂”以前的那段時間中,可以算得上雖無功卻也無過。呂后對他們并不放縱,呂后的孫呂王嘉,便因“居處驕恣”被廢。當時一般人對呂家人的印象,也不能說壞。 騙呂祿交出兵權(quán)的酈況,曾遭舉國不滿!妒酚洝肪攀濉斗B滕灌列傳》的《酈商傳》上,載有“天下稱酈況賣交”的話,這是當時人與后世直書“諸呂之亂”的史家們見解不同的地方。
漢唐氣度 典藏本 作者簡介
傅樂成先生(1922—1984),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歷史系,次年就職于中央圖書館,1949年隨伯父傅斯年先生赴臺,并任教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此后,傅樂成先生長期在臺灣地區(qū)多所高校教授歷史,故今日從事秦漢隋唐史研究者,大多出自傅門,而傅先生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秦漢隋唐帝國的祖師”。 傅樂成先生治史,深受鄭天挺、傅斯年、姚從吾等名師影響,從秦漢史到隋唐史,乃至中國近代化問題,都有獨到論述。代表作有《漢唐氣度》《隋唐五代史》《中國通史》等。其中,《中國通史》被譽為與錢穆《國史大綱》比肩的杰作,問世后暢銷不衰。
- >
煙與鏡
- >
經(jīng)典常談
- >
山海經(jīng)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