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0234
- 條形碼:9787521730234 ; 978-7-5217-3023-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本書特色
1.北大書法課的主導人、書法家方建勛,書法美學研究者,書法與藝術結合的教學法在今日頭條、B站、愛奇藝等各大平臺擁千萬級關注度 2.書稿來自教學講義,梳理從東漢到清朝行書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學術理路,解析如何欣賞行書的筆法、結構和章法 3.四百多幅珍貴圖片,來源于數家圖書館、文物館,圖文結合逐件解析兩千年歷代行書大家作品之美 4.書法書寫人的心意性情,行書書寫心意性情的率真與舒展,通過書法大家對于“境界”的解讀,解決練習者對于書法練習過程中的“技術”迷思 5.褚遂良得翩翩??度,米芾得灑脫自如,趙孟頫得超逸秀媚,董其昌得平淡天真,王鐸得跌宕多姿,“八大體”則創造了一個“寂”境 ,書法大家背后是思想大家,以書法建構豐盈的精神世界,代代傳遞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為方建勛老師編寫的書法課程教材,全書從行書的發展,演變到代表書法家的作品,詳細講述了行書這一重要書法的歷史,從而呈現了行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價值和意義。文筆通暢樸實,生動有趣,同時配有豐富的圖例,操作性強,適合青少年閱讀和學習。作者認為,書法的書寫,根本是人的心意情性的舒展與表達。如果太注重華麗的衣裝,看重形式過于內在,技法大于人的表達,則很有可能走向形式主義,本末倒置,失去書法的“靈魂”。經;仡櫾缙诘男袝泵嬖缙跁鴮懙穆收媾c直接,正可以讓今天的我們在精雕細琢技法時,警醒自己不會忘本,不會掉進“技法至上”的深淵。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目錄
一、初起
二、晉人瀟灑
三、王羲之
四、王獻之
五、唐人承晉
六、力量與氣象
七、顏真卿
八、從楊凝式到宋人“尚意”
九、宋四家
十、趙孟頫
十一、與趙孟頫一起“復古”
十二、“逸士”行書
十三、吳門四家
十四、徐渭
十五、董其昌
十六、王鐸與傅山
十七、晚明奇絕
十八、畫家別趣
十九、碑帖融合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節選
**章 初起 說到行書,你也許會立即想到一些“范本”,如王羲之《蘭亭序》、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米芾《蜀素帖》、趙孟頫書《赤壁賦》等等。這些都是東晉以來行書走向成熟后的作品。那么行書起初的“樣貌”是怎樣的呢?是誰創造了行書這種書體呢? 一、行書的初起 許多人以為,書體的演變,是遵循著篆 —隸—楷—行—草的順序。這個順次,或許不失為學習書法的一條合理路徑,不過卻不是書法史上書體演變的歷程。 是的,五種書體中,確實是先有篆書,而后是隸書。不過,接著隸書之后出現的,不是楷書,而是草書。也就是說,行書、楷書是出現在草書之后。從隸書中先是演化出了草書,而后才有行書與楷書。隸書可以視作草、行、楷的“父母輩”,草、行、楷之間,則類似于“兄弟姊妹”。草書要比行、楷“年長”許多。大約在西漢晚期,草書就走向成熟了。不過,這時期的草書,與后來的草書 —東晉二王一路草書是有區別的。這時期的草書,大多字字獨立,保留了隸書的寬扁形體,部分筆畫也存有隸書的態勢,因此后人稱它為“章草”。而我們更為熟悉的,縱向走勢、飄逸瀟灑的東晉二王一路草書,后人就叫它“今草”。 行書,同樣是從隸書中孕育而來,時間大體是在東漢。當時,人們*常用的書體是隸書。他們用隸書寫信、抄錄書籍時,往往行筆速度較快,因此字形也就自然會有些潦草。這種情況,你我可能都曾經歷過;叵胍幌拢覀冊谛W一開始識字的階段,寫字大都一筆不茍,等到升了中學、大學,書寫速度加快,就從一筆一畫的端端正正走向了筆畫連帶、字跡潦草,于是就成了“行書”,甚至“草書”。隸書演變為草書的過程,與此有些類似。可想而知,我們若是生活在漢代的讀書人,也當是推動隸書向草書、行書、楷書演變的參與者。 隸書在書寫速度加快以后,變得“潦草”,產生了一些變化:一、筆畫簡省,字形結構簡化;二、字勢從橫向變為縱向;三、橫畫的波磔減少,甚至消失;四、筆畫之間,出現連帶之筆。這些變化除了在西漢演變出草書,還在東漢孕育出行書和楷書。漢代的書法墨跡,除了有較為純粹的篆書、隸書和草書外,還有一些則是草、行、楷、隸的“渾雜體”,如書于東漢熹平元年( 172)的《熹平元年陶瓶鎮墓文》。我們可以稱之為“行書”者,主要是指那些整體看起來“行書”字形占比重更高一些的書跡。 同樣,早期的“楷書”,因為也是隸書“草寫”的結果,所以有較多連筆與映帶—帶著較多的“行草筆意”,從而具有飄飄欲飛的“動勢”。孫過庭《書譜》說“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又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這是對前人書法實踐的歸納。楷書到三國時期,趨于完備,行草筆意進一步弱化,但是仍然“動感十足”,行草筆意清晰可辨,一直到了晉人楷書還是如此。到了唐代—楷書的高峰時代,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的筆下,魏晉時期的“行草筆意”和“動勢”就大大地弱化了。所以,唐代的楷書與行書之間的關聯,遠不如魏晉人的楷書與行書那樣緊密。在魏晉人的筆下,楷書與行書之間,筆法是高度統一的。 在東漢的晚期,一些書法家或許對行書這種新體有更多興趣,為之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研習,從而推動了行書進一步走向成熟。劉德昇就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劉德昇,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于東漢桓帝( 147—167)、靈帝( 168—189)時期。劉德昇的行書,在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被評為神、妙、能三品中的“妙品”,并贊為“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可惜今已不得一見。 張懷瓘《書斷》認為:“行書者,劉德昇所造也。”說劉德昇是行書的創立者,未必符合史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行書演變過程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二、初起時期行書的特點與啟示 初起時期的行書,與我們今天對行書的慣常印象是大不一樣的。這時的行書,尚不純粹,仍然具有濃厚的隸意,并且與楷書混融一體。 這對當時人來說,是一種很自然的書寫,無絲毫的刻意與做作。我們說它是早期的“行書”,是站在后來行書成熟后以行書的用筆與結字來衡量它的。值得注意的是,東漢這種隸意較多的行書,直到行書完全成熟的東晉時代,仍然在某些作品中可見,如王羲之《姨母帖》。前后相隔兩個世紀,二者對照,仍然可以看出“藕斷絲連”的延續。 初起時期的行書,也具備后來成熟行書的基本特點:不同于草書,也不同于楷書。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有草書的草意,但不像草書那樣簡化,也有楷書的楷意,但比楷書更多映帶連筆,更為簡率快捷,如張懷瓘《書斷》對“行書”的定義:“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边@時期的行書,結構和筆法都未成為一個基本“定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讀到這些行書,筆畫結構固然不如后世精美,我們或許仍會忍不住要感慨:真是大膽!真是率性!他們的書寫,主要是為文字內容的傳遞,無意于書,所以純然是放意的,無拘的,他們或許受到老師的影響與制約,但是并不像后世行書那樣“法則”謹嚴。這一點,與早期的詩歌差不多。如漢樂府詩,主要是為傳遞自己的心聲,不像后來的近體詩講究格律,生命的感發是**位的。若是站在后來的“法”與“意”的角度來看,那么這時期的行書是“意”遠遠大于“法”。 我們在欣賞慣了筆法精致而豐富的東晉行書后(我們學習行書,往往也是從東晉“二王”一路開始),再看看這些早期的行書,雖然筆法粗獷,結構率意,尚未形成較為成熟而完備的法度,但是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質樸天真。其實,不單是你我,就連明末清初的行草書大家傅山對此也深有感觸: 舊見猛參將標告示日子“初六”,奇奧不可言,嘗心擬之,如才有字時。又見學童初寫仿時,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才知我輩作字,鄙陋捏捉,安足語字中之天! 1 傅山崇尚書法的天趣,提出“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法美學觀。直率,不假安排,*是契合早期行書的書寫狀態。 簡單素樸走向豐富與精致,是書法技法歷史發展的走勢。它在帶來美感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種“負累”。書法,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是文字內容的傳遞;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根本的是心意、情性的表現。就如同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如果太注重華麗的衣裝,重視形式過于內在,則很可能會走向浮華的形式主義。書法的技法,也是外在的形式,如果一味地以“技法至上”為首要追求,技法大于“人”的表達,很可能會本末倒置,*終失去書法的“靈魂”。 回顧早期的行書,可以讓后來的學書者在精雕細琢技法的同時,省思書寫的本質,以免掉進“技法至上”的深淵。技法不論怎樣打磨,但是唯有心手自然,才能揮寫出意想不到的奇古之書。 三、鐘繇 鐘繇( 151—230),三國時魏國書家,也是王羲之之前的*有影響力的書家,后人將他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 鐘繇書擅多體,晉宋時的羊欣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 ”(《采古來能書人名》)銘石書,即隸書;章程書,即 楷書;行押書,即行書。鐘繇的書法,時至今日,真跡已不存,但有刻帖。 在鐘繇這里,行書與楷書并非涇渭分明。你看他的《賀捷表》、《薦季直表》,就像智永的《真草千字文》里的楷書,你可以說它們是楷書,也可以說它們是行楷。 鐘繇還有行書《丙舍帖》刻本傳世,此書較多楷意。元代趙孟頫《蘭亭十三跋》說: “《蘭亭》與《丙舍帖》絕似!壁w孟頫學習《蘭亭序》,范本主要是定武本《蘭亭序》。我們要是將定武本《蘭亭序》與此《丙舍帖》對照,不難看出二者頗多相似!侗崽返淖謩荩钥v勢為主,與鐘繇的其他書作有所別。米芾等一些鑒定家認為,它是王羲之的臨作。如果是臨作,這既讓我們看到了王羲之的傳承與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鐘繇書法的面目。與鐘繇相去不遠的西晉書家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講:“魏初,有鐘、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昇,而鐘氏小異!庇终f:“昭與鐘繇并師于劉德昇,俱善草行,而胡肥鐘瘦!辩娂寸婔恚春眩162—250)。胡昭更接近老師劉德昇,鐘繇則與他們“小異”。這種差異,或許就在于像《丙舍帖》的風貌所呈現的,一種從前人的質樸向妍美的變化?梢,鐘繇在傳承前人行書時,對“古法”進行了自覺或不自覺的“變革”,也因此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遠高于胡昭。王羲之從鐘繇的書風中得到了啟發,從而開創了自己書法的新風。鐘繇的書法,包括行書與楷書,正是從漢魏質樸向晉人妍美的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代表。王羲之是這一過程的接續者和光大者。 **章 初起 說到行書,你也許會立即想到一些“范本”,如王羲之《蘭亭序》、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米芾《蜀素帖》、趙孟頫書《赤壁賦》等等。這些都是東晉以來行書走向成熟后的作品。那么行書起初的“樣貌”是怎樣的呢?是誰創造了行書這種書體呢? 一、行書的初起 許多人以為,書體的演變,是遵循著篆 —隸—楷—行—草的順序。這個順次,或許不失為學習書法的一條合理路徑,不過卻不是書法史上書體演變的歷程。 是的,五種書體中,確實是先有篆書,而后是隸書。不過,接著隸書之后出現的,不是楷書,而是草書。也就是說,行書、楷書是出現在草書之后。從隸書中先是演化出了草書,而后才有行書與楷書。隸書可以視作草、行、楷的“父母輩”,草、行、楷之間,則類似于“兄弟姊妹”。草書要比行、楷“年長”許多。大約在西漢晚期,草書就走向成熟了。不過,這時期的草書,與后來的草書 —東晉二王一路草書是有區別的。這時期的草書,大多字字獨立,保留了隸書的寬扁形體,部分筆畫也存有隸書的態勢,因此后人稱它為“章草”。而我們更為熟悉的,縱向走勢、飄逸瀟灑的東晉二王一路草書,后人就叫它“今草”。 行書,同樣是從隸書中孕育而來,時間大體是在東漢。當時,人們*常用的書體是隸書。他們用隸書寫信、抄錄書籍時,往往行筆速度較快,因此字形也就自然會有些潦草。這種情況,你我可能都曾經歷過;叵胍幌拢覀冊谛W一開始識字的階段,寫字大都一筆不茍,等到升了中學、大學,書寫速度加快,就從一筆一畫的端端正正走向了筆畫連帶、字跡潦草,于是就成了“行書”,甚至“草書”。隸書演變為草書的過程,與此有些類似?上攵覀內羰巧钤跐h代的讀書人,也當是推動隸書向草書、行書、楷書演變的參與者。 隸書在書寫速度加快以后,變得“潦草”,產生了一些變化:一、筆畫簡省,字形結構簡化;二、字勢從橫向變為縱向;三、橫畫的波磔減少,甚至消失;四、筆畫之間,出現連帶之筆。這些變化除了在西漢演變出草書,還在東漢孕育出行書和楷書。漢代的書法墨跡,除了有較為純粹的篆書、隸書和草書外,還有一些則是草、行、楷、隸的“渾雜體”,如書于東漢熹平元年( 172)的《熹平元年陶瓶鎮墓文》。我們可以稱之為“行書”者,主要是指那些整體看起來“行書”字形占比重更高一些的書跡。 同樣,早期的“楷書”,因為也是隸書“草寫”的結果,所以有較多連筆與映帶—帶著較多的“行草筆意”,從而具有飄飄欲飛的“動勢”。孫過庭《書譜》說“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又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這是對前人書法實踐的歸納。楷書到三國時期,趨于完備,行草筆意進一步弱化,但是仍然“動感十足”,行草筆意清晰可辨,一直到了晉人楷書還是如此。到了唐代—楷書的高峰時代,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的筆下,魏晉時期的“行草筆意”和“動勢”就大大地弱化了。所以,唐代的楷書與行書之間的關聯,遠不如魏晉人的楷書與行書那樣緊密。在魏晉人的筆下,楷書與行書之間,筆法是高度統一的。 在東漢的晚期,一些書法家或許對行書這種新體有更多興趣,為之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研習,從而推動了行書進一步走向成熟。劉德昇就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劉德昇,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于東漢桓帝( 147—167)、靈帝( 168—189)時期。劉德昇的行書,在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被評為神、妙、能三品中的“妙品”,并贊為“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可惜今已不得一見。 張懷瓘《書斷》認為:“行書者,劉德昇所造也。”說劉德昇是行書的創立者,未必符合史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行書演變過程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二、初起時期行書的特點與啟示 初起時期的行書,與我們今天對行書的慣常印象是大不一樣的。這時的行書,尚不純粹,仍然具有濃厚的隸意,并且與楷書混融一體。 這對當時人來說,是一種很自然的書寫,無絲毫的刻意與做作。我們說它是早期的“行書”,是站在后來行書成熟后以行書的用筆與結字來衡量它的。值得注意的是,東漢這種隸意較多的行書,直到行書完全成熟的東晉時代,仍然在某些作品中可見,如王羲之《姨母帖》。前后相隔兩個世紀,二者對照,仍然可以看出“藕斷絲連”的延續。 初起時期的行書,也具備后來成熟行書的基本特點:不同于草書,也不同于楷書。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有草書的草意,但不像草書那樣簡化,也有楷書的楷意,但比楷書更多映帶連筆,更為簡率快捷,如張懷瓘《書斷》對“行書”的定義:“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边@時期的行書,結構和筆法都未成為一個基本“定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讀到這些行書,筆畫結構固然不如后世精美,我們或許仍會忍不住要感慨:真是大膽!真是率性!他們的書寫,主要是為文字內容的傳遞,無意于書,所以純然是放意的,無拘的,他們或許受到老師的影響與制約,但是并不像后世行書那樣“法則”謹嚴。這一點,與早期的詩歌差不多。如漢樂府詩,主要是為傳遞自己的心聲,不像后來的近體詩講究格律,生命的感發是**位的。若是站在后來的“法”與“意”的角度來看,那么這時期的行書是“意”遠遠大于“法”。 我們在欣賞慣了筆法精致而豐富的東晉行書后(我們學習行書,往往也是從東晉“二王”一路開始),再看看這些早期的行書,雖然筆法粗獷,結構率意,尚未形成較為成熟而完備的法度,但是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質樸天真。其實,不單是你我,就連明末清初的行草書大家傅山對此也深有感觸: 舊見猛參將標告示日子“初六”,奇奧不可言,嘗心擬之,如才有字時。又見學童初寫仿時,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才知我輩作字,鄙陋捏捉,安足語字中之天! 1 傅山崇尚書法的天趣,提出“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法美學觀。直率,不假安排,*是契合早期行書的書寫狀態。 簡單素樸走向豐富與精致,是書法技法歷史發展的走勢。它在帶來美感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種“負累”。書法,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是文字內容的傳遞;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根本的是心意、情性的表現。就如同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如果太注重華麗的衣裝,重視形式過于內在,則很可能會走向浮華的形式主義。書法的技法,也是外在的形式,如果一味地以“技法至上”為首要追求,技法大于“人”的表達,很可能會本末倒置,*終失去書法的“靈魂”。 回顧早期的行書,可以讓后來的學書者在精雕細琢技法的同時,省思書寫的本質,以免掉進“技法至上”的深淵。技法不論怎樣打磨,但是唯有心手自然,才能揮寫出意想不到的奇古之書。 三、鐘繇 鐘繇( 151—230),三國時魏國書家,也是王羲之之前的*有影響力的書家,后人將他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 鐘繇書擅多體,晉宋時的羊欣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 ”(《采古來能書人名》)銘石書,即隸書;章程書,即 楷書;行押書,即行書。鐘繇的書法,時至今日,真跡已不存,但有刻帖。 在鐘繇這里,行書與楷書并非涇渭分明。你看他的《賀捷表》、《薦季直表》,就像智永的《真草千字文》里的楷書,你可以說它們是楷書,也可以說它們是行楷。 鐘繇還有行書《丙舍帖》刻本傳世,此書較多楷意。元代趙孟頫《蘭亭十三跋》說: “《蘭亭》與《丙舍帖》絕似!壁w孟頫學習《蘭亭序》,范本主要是定武本《蘭亭序》。我們要是將定武本《蘭亭序》與此《丙舍帖》對照,不難看出二者頗多相似!侗崽返淖謩,以縱勢為主,與鐘繇的其他書作有所別。米芾等一些鑒定家認為,它是王羲之的臨作。如果是臨作,這既讓我們看到了王羲之的傳承與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鐘繇書法的面目。與鐘繇相去不遠的西晉書家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講:“魏初,有鐘、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昇,而鐘氏小異!庇终f:“昭與鐘繇并師于劉德昇,俱善草行,而胡肥鐘瘦!辩娂寸婔恚春眩162—250)。胡昭更接近老師劉德昇,鐘繇則與他們“小異”。這種差異,或許就在于像《丙舍帖》的風貌所呈現的,一種從前人的質樸向妍美的變化?梢,鐘繇在傳承前人行書時,對“古法”進行了自覺或不自覺的“變革”,也因此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遠高于胡昭。王羲之從鐘繇的書風中得到了啟發,從而開創了自己書法的新風。鐘繇的書法,包括行書與楷書,正是從漢魏質樸向晉人妍美的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代表。王羲之是這一過程的接續者和光大者。
書法課 行書的故事 作者簡介
方建勛 北京大學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秘書長兼學術導師 北京大學美學專業博士、藝術史博士后 央視書畫頻道“一日一印”欄目主講人 著有: 《印境》 《書法課:臨帖九講》 《書法課:字美在何處》(與楊諤合著) 《清秀飄逸的漢隸技法四十五例》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