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82701
- 條形碼:9787112182701 ; 978-7-112-1827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本書特色
《肌膚之目》自1996年首版問世,便成為經典的建筑理論著作。它提出了一個深遠的問題,為什么在五種基本的感官里,只有一種感官——視覺,在建筑文化和設計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數碼占據主導地位和電子圖像的全面普及,這一問題比此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次出版時還要更加緊迫和具有現實意義。尤哈尼·帕拉斯瑪論述,對其他四種感官的壓制,導致了我們建成環境的整體平庸,也常常削弱了一座建筑的空間體驗和建筑可以去激發靈感、邀人參與、改善整體生活的能力。
對每一位初次習讀帕拉斯瑪經典文章的學生來說,《肌膚之目》是一種啟示,它極具說服力地為建筑文化提供全然嶄新的見解。第三版新加入了建筑作家和教育家彼得·邁克凱恩斯(Peter MacKeith)的文章,以便讀者更深入理解帕拉斯瑪思想的來龍去脈。這些文字將帕拉斯瑪的個人傳記與建筑思考的概要相結合,后者包括其起源,與北歐及歐洲古今思想的關系。這篇文章關注的重點是帕拉斯瑪從根本上對待建筑人性、深刻、敏感的態度,并使讀者更加了解他。這些配圖來自帕拉斯瑪的草圖和他自己的攝影。新版也加入了世界著名建筑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撰寫的前言和帕拉斯瑪親自修改過的簡介。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內容簡介
《肌膚之目》自1996年版問世,便成為經典的建筑理論著作。對每一位初次習讀尤哈尼·帕拉斯瑪經典文章的學生來說,《肌膚之目》是一種啟示,它極具說服力地為建筑文化提供全然嶄新的見解。《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精)》新加入了建筑作家和教育家彼得·邁克凱恩斯(Peter MacKeith)的文章,以便讀者更深入理解帕拉斯瑪思想的來龍去脈。這些文字將帕拉斯瑪的個人傳記與建筑思考的概要相結合,后者包括其起源,與北歐及歐洲古今思想的關系。這篇文章關注的重點是帕拉斯瑪從根本上對待建筑人性、深刻、敏感的態度,并使讀者更加了解他。這些配圖來自帕拉斯瑪的草圖和他自己的攝影。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前言
當我身處多雨的紐約,坐下來寫這些話語,我想起赫爾辛基早冬白色的新雪和湖面上的薄冰,回憶起芬蘭寒冬中的往事:那兒,人們每年都會在北方厚厚的冰面上開辟臨時捷徑。幾個月后,冰層漸漸融化,仍有人斗膽在冰面上駕車而猝然落水。我幾乎能想象那*后一瞥,白色的破冰之間失事的汽車在下沉,黑色的湖水慢慢灌了進來……芬蘭的美真是一種悲意而神秘的美。
我與尤哈尼·帕拉斯瑪分享關于建筑現象學的思考是在1991年8月間,當時我初訪芬蘭,出席在于韋斯屈萊(譯者注:芬蘭小城,阿爾瓦·阿爾托的故鄉)舉辦的第五屆阿爾瓦·阿爾托研討會。
1992年10月我們再次在赫爾辛基相遇,當時我正在那里參與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設計競賽工作。我還記得我們談到了梅洛·龐蒂的著作,其內容可以被用來解釋或指導建筑中體現的空間序列、質感、材料和光影。我還能回憶起這次對話發生在一次午餐中,在一艘停靠在赫爾辛基港的巨大木船的甲板下,當木船在港口部分凍結的冰塊間輕微地來回搖擺時,團團熱氣從我們的菜湯上方旋轉騰空。
我體驗過尤哈尼·帕拉斯瑪的建筑,從他在羅瓦涅米(譯者注:芬蘭拉普蘭省省會)精彩的博物館加建到芬蘭西南部土庫群島一個引入矚目的石頭小島上的木制夏季別墅。在這些地方,空間帶給人的感覺、聲音和氣味與它的外觀一樣重要。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目錄
觸摸世界 第三版導言
**部分
視覺與知識
視覺中心主義批判
自戀與虛無的眼睛
口頭和視覺空間
視網膜建筑與塑性的遺失
視覺圖像的建筑
物質與時間
抵制阿爾伯蒂之窗
新視覺與感官的平衡
第二部分
以身體為中心
多重感覺的體驗
陰影的重要性
音響的親密感
靜默、時間和孤獨
氣味的空間
觸摸的形狀
石頭的味道
肌肉和骨骼的圖像
行為的圖像
身體的確認
身體的模仿
記憶和想象的空間
一座感官建筑
建筑的任務
一個門把手,一次握手
譯后記
注釋
索引
圖片出處說明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節選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三版)》:
顯然,傳統文化的建筑實質也與緘默的身體智慧有關聯,而并非視覺與概念的掌權。傳統文化中的建造,就像一只鳥兒通過身體的活動而確定鳥巢形式一樣,也是由我們的身體來主導的。世界各地的本土化鄉土建筑似乎誕生于肌肉與觸覺的感官,而不是眼睛。我們甚至可以將本土建造中,從觸覺領域到視覺統治的轉變,視為一種塑性與親密感的遺失,隨之遺失的還有本土文化背景中各種感官大融合的特征。
哲學思考中所指出的視覺優先權現象,在西方建筑的發展中也一樣明顯。古希臘建筑,有著視覺糾正的精致系統,為了取悅眼睛而徹底加以改進。然而,視覺特權并不一定意味對其他感官的排斥,就像古希臘建筑呈現出的觸覺的敏感,物質性與真實的重量感;在這里眼睛引起并刺激肉身和觸知感。視覺感官也許包含甚至加強其他感覺的形式;視覺中我們無法意識到的觸覺元素,在歷史建筑中尤其重要并被強烈表達,但可惜的是在我們的時代被嚴重忽視了。
自從阿爾伯蒂以來的西方建筑理論,基本都在討論視覺感官、協調與比例等問題。阿爾伯蒂有這樣的論述:“繪畫只不過是約定好距離、固定了中心以及在特定光線下的視覺金字塔的交匯。”這論述描述了在建筑思考中也被視作工具的透視法則。同樣,需要強調的是,在視覺圖像無處不在的時代來臨之前,這種有意識的對視覺原理的關注,也沒有自動導致對其他感官堅決與刻意的遺棄。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視覺在建筑實踐中征服并占據了主導的地位,結果就漸漸出現一個脫離身體的觀看者的概念。這個觀看者通過排斥其他感官,尤其通過對視覺技術的擴張和圖像的大量繁殖,而脫離了與環境周遭的實體關聯。就像M.W.瓦托夫斯基所討論的:“人類視覺本身就是人工制品,由其他人工制品所制造的,我們稱之為圖像。”
在現代主義者的寫作中強烈表達出了視覺統治的特征,例如柯布西耶的描述:“只有當我能看見的時候我才存在于生活中”;“我堅持做一個頑迷不醒的視覺的人——所有的東西都存在于視覺之中”;“一個人需要看清事物才能理解它”;“我勸你睜開雙眼吧。你睜開眼睛了嗎?你練習過睜開雙眼嗎?你知道怎樣去睜開雙眼嗎?你是否常常、永遠和好好地睜開它們嗎?”;“人們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了建筑的創造,在距離地面5至6英尺的高度”;并且,“建筑是一個有塑性的東西,我所說的正是通過眼睛的度量與所見而產生的‘塑性’。”這使早期現代主義理論中雙眼的優先權清晰地呈現。更進一步有格羅皮烏斯的宣言:“他們(設計者)必須適應科學事實中有關光學的知識,由此建立理論基礎以指導雙手創造形式,并且建立客觀的根基。”莫霍里-納吉也說:“視覺的衛生,可見的健康正在慢慢滲透。”這些都證實了現代主義思想中視覺的中心角色。
柯布西耶著名的信條:“建筑是把許多體塊在光線下組裝在一起的熟練、精準而壯麗的表演”,毋庸置疑地定義了一種眼睛的建筑。然而,柯布西耶是一位擁有著塑性雙手的杰出藝術天才,他對物質、塑性及重力有著濃烈的感知,所有這些使他的建筑并未墮入感知極少主義。盡管柯布西耶反對笛卡爾的視覺中心論,但他的作品中卻存在著對手同對眼睛同樣的盲目崇拜。在他的草圖和繪畫里表現出一種健碩有力的觸覺元素,而且這種觸覺敏感性也被融入到他的建筑關注中。然而,這種減少感官的偏向導致了他城市規劃的破壞性。
密斯·凡·德·羅的建筑,由一種正面的透視感官主宰著,但正是他獨特的秩序、結構、重量、細部以及工藝感卻極大地豐富著建筑視覺范式。此外,一個建筑作品的偉大也正是因為它成功融合了那種對抗著、矛盾著的張力及暗示。為了引發觀賞者的情感參與,建筑作品需要具有一種介于蓄意與無意之間的張力。“在每個案例中,(設計師)需要同時給出相反的解決方案,”阿爾瓦·阿爾托如是說。我們通常不應該從表面價值來解讀藝術家和建筑師的說辭,因為它們往往僅表達了一種意識表面的合理性或辯護,它們可能與更深層但卻真正給予作品生命力的無意識的意圖存在著激烈的矛盾。
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原著第3版) 作者簡介
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芬蘭杰出的建筑師和建筑思想家之一。他曾經的頭銜包括:赫爾辛基工業藝術學院院長;赫爾辛基芬蘭建筑博物館館長;赫爾辛基工業大學建筑系教授兼主任。他同時在全球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帕拉斯瑪曾寫作和編輯三十余部著作,其中包括《肌膚之目:建筑與感官》(Academy,1995 and John Wiley & Sons,2005),《思考之手:建筑存在與具身的智慧》(John Wiley & Sons,2009)以及《具象化的圖像:建筑的想象和意象》(John Wiley & Sons,2011)。
彼得·邁克凱恩斯(Peter MacKeith),是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設計與視覺藝術研究生院建筑系副教授及副主任。他在芬蘭和美國設計界具有學術地位且從事相關實踐工作,并對芬蘭和北歐建筑進行了廣泛的寫作和演講。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