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波斯之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3445
- 條形碼:9787513933445 ; 978-7-5139-33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波斯之劍 本書特色
◎非常優秀的人物傳記,將馬背上的梟雄納迪爾沙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來,敘事精巧,可讀性強,既使讀者能夠真正見識到東方拿破侖的風采,又能深入洞察其慘淡結局背后的成因。 ◎大量運用新的一手史料和研究成果,將納迪爾沙置于核心位置,串聯起波斯歷史中一段極其動蕩的時期,形成一部縮微的伊朗早期現代史。 ◎詳細講述伊朗這段歷史和納迪爾沙生平的書非常少,本書在這方面填補了空白。
波斯之劍 內容簡介
納迪爾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現代史的核心人物。本書重現了這樣一個非凡、冷酷的軍事征服者的故事。他從一個牧羊幼童成長起來,將他的國家從外國占領者手中解放出來,并自立為波斯沙阿。他將18世紀的伊朗從政治崩潰和分裂引導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他收復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領土,還入侵了莫臥爾帝國,掠奪了印度的無數寶藏。他多次擊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占領了屬于現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并多次威脅要占領巴格達。但從其成功的dingfeng開始,他陷入了精神癲狂的狀態,這導致他做出了諸多瘋狂和可怕的野蠻舉動,對波斯民眾、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后他死去。本書參閱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歷史和納迪爾沙傳奇一生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波斯之劍 目錄
前 言 1
序 言 7
1 薩法維王朝的衰落 25
2 塔赫瑪斯普·戈利·汗 73
3 與阿富汗人作戰 94
4 與奧斯曼人作戰 121
5 政 變 144
6 納迪爾沙 166
7 到達德里的大門 210
8 波斯廢墟 250
9 骷髏塔 286
10 回到原點 322
注 釋 336
參考文獻 376
出版后記 385
波斯之劍 節選
9 骷髏塔 …… 然而,我被束縛在 一輪烈日之上,就連我的淚水 也像滾開的鉛水一般。 ——李爾王 行刑后第三天,納迪爾去看望禮薩·戈利。他將王子的頭靠在自己的胸膛上不斷親吻,痛哭流涕。在場諸多廷臣也紛紛落淚。禮薩·戈利全程沉默不語,直到*后他才說:“你應該知道,雖然失去眼睛的人是我,但就此失明的人是你,你親手毀了自己的人生!1 總的來說,禮薩·戈利不太可能蓄意策劃謀殺他的父親。**無法令人信服的一個指控是稱他早在納迪爾從印度返回之前,即兩人于1740年6月在赫拉特會面之前便開始行動了。如果禮薩·戈利早就決定對他的父親下手,他難道不應該在會面時表現得更低調謹慎一些嗎?畢竟在當時的困難情境下,他帶著那么華麗的排場在父親面前炫耀,招致納迪爾的不快,這種舉動著實粗淺。而禮薩·戈利對父親真正產生不滿也更有可能始于斯,因為納迪爾褫奪了他攝政王的王位,還解散了他的個人衛隊。 *合理的解釋是早在禮薩·戈利攝政伊始便有一群大臣圍攏在他身邊,當納迪爾在印度戰死的傳言被證實為假時,他們決定殺害納迪爾,由禮薩·戈利取而代之,這樣才符合他們的利益。這群人中,穆罕默德·侯賽因·汗·愷加(殺害塔赫瑪斯普全家的兇手)和德拉瓦爾·汗·泰瑪尼的幾個兒子是*活躍的。他們選中尼克·格達姆執行刺殺任務時已經完全控制了他,即便他拒絕合作,他們也可以殺掉他滅口。但他失手了,這群人立刻驚慌失措。刺殺以失敗告終后,納迪爾軍營中的幾名泰瑪尼部落成員聞風而逃,這引起了納迪爾的懷疑。對密謀者來說,從納迪爾的怒火中脫身的唯一辦法就是將所有罪責都推給禮薩·戈利。納迪爾與兒子之間的嫌隙為他們的預謀提供了便利。因此他們把尼克·格達姆押送給納迪爾,編好了一個降罪于禮薩·戈利的故事。尼克·格達姆不得不配合,否則他的孩子就性命不保。他不僅勇敢,而且成功地說服了納迪爾。這個計劃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禮薩·戈利在面對父親時采取的強硬得近乎挑釁的態度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 但當兒子被挖去雙眼,他自己也怒氣漸消時,納迪爾才意識到即使禮薩·戈利并非完全無辜,也至少受到了他人的蠱惑與協助。一些同謀因為殺害塔赫瑪斯普及其家人的行為已經被處決,于是納迪爾把其余的人也全都殺了,包括德拉瓦爾·汗的兒子們。2但他饒過了穆罕默德·侯賽因·汗·愷加,也許是為了避免在阿斯塔拉巴德的愷加部落中引起麻煩,但也有人認為如果納迪爾真的遷怒于他,那么一場可能爆發的叛亂根本無法阻擋納迪爾下手。穆罕默德·侯賽因·汗得以幸免的原因可能是在謀殺了塔赫瑪斯普之后與納迪爾達成了一筆交易,他作為納迪爾的奸細留在了禮薩·戈利的圈子里。必然存在告密者。一位在1744年5月見過穆罕默德·侯賽因·汗的人說,他“對國王充滿信心,還獲得了一個相當自負的頭銜—‘高貴全能的首相之*、王國的伙伴、離王位*近的人’”。*3 禮薩·戈利并非完全有罪,但也不是完全無辜。在父親從印度返回之后,羞辱與怒火使得他希望父親死掉的想法與日俱增。他必定或多或少知道身邊的人在謀劃什么—他當然不會去父親面前揭發他們,盡管他明明可以這樣做。禮薩·戈利并不蠢,他也不是**個放任手下圖謀不軌的王子,因此他假裝不知情,甚至連自己也騙過了。 幾年后,納迪爾過世了,他的宮廷史官米爾扎·馬赫迪終于可以將有關前主人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寫道: 自從納迪爾沙統治伊始到他從花剌子模歸來并再次出征達吉斯坦,他一直致力于帝國的治理與司法工作的開展,雅利安的民眾甚至愿意為他獻出自己的生命**。然而,此后他徹底改變了理政方式。在一些負面情緒的教唆之下,這位郁郁寡歡的君主相信了心懷惡意的間諜,他居然挖出了*優秀、*勇敢的兒子禮薩·戈利的眼睛。這股殘忍的沖動過后,懊悔接踵而來,納迪爾沙變成了瘋子。壞消息從帝國各地接連傳回,加劇了他的憤怒。4 有人預言,納迪爾的統治*終必將失敗,因為他永無止境的征服欲望,而波斯的經濟根本無法支撐如此宏大的計劃,比起他超凡的軍事天賦,他缺乏一位政治家和國家領袖應該具備的理政能力。但人是懂得變通的,像納迪爾這種睿智的人,他們會環視周圍并適應環境。盡管在某種程度上納迪爾看起來比較保守落后,但他在戰事方面摒棄了固有方式,以一種驚人的原創性采用了新的方式,算得上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他可以適應和調整自己的方式以期實現長遠而成功的統治,并將一個繁榮、廣闊的帝國交給兒子或者孫子,這并非不可能。在印度時,他宣布過免稅政策,這至少說明他知道自己的做法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在理性思考歷史事件的成因時,我們太容易忽略廣泛分布在人類社會中的隨機性、偶然性、原因和結果的混亂本質。大事可能是從*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發展而來的。*我們有時太過高估這些原因,進而在歷史記錄中形成了一種絕對決定論,但實際上它屬于“制作歷史”的精神過程,不屬于事件真正的發展過程。過分決定論下的歷史記敘通常無法重塑人類經驗的真正特性,其中有選擇、機會、突發奇想和偶然性,它們即便不是決定因素,卻也相當重要,而事件的成因總是存在其他一些可能。納迪爾原本有機會,他的戰爭機器急需錢和戰略物資,他本可以此為契機在波斯全境實現行政現代化和經濟改革,以歐洲為例,這些變革都發生在軍事革命之后。他有這種選擇,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許多選擇,一經采用,都能推動這些進程。 盡管我們看到開端是朝著那個方向的,他卻沒有選擇這樣做。一是因為他的病情。但是阿拉維·汗成功地控制了他的病情,緩解了他的痛苦,還在行政方面給予他指引。如果他能找到另一位阿拉維·汗來治療自己,那么他也許就能夠度過18世紀40年代初的危機。然而,事與愿違,更深層次的原因—精神上的極度痛苦,源自兒子禮薩·戈利。挖去兒子雙眼的行為徹底動搖了納迪爾的心智,那是支撐他之前全部的自信、促成他成功的關鍵,它們被擊入深淵,他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人了。*相反,他走上了一條充滿仇恨、恐怖和憤怒之路,*終以近乎瘋狂收場。 為什么禮薩·戈利失明一事會如此深刻地動搖納迪爾的方向?也許有人會說因為他愛自己的兒子;蛘邚囊婚_始,他的人生目標便是提攜整個家族并建立一個王朝,結果他卻親手毀了這個目標;蛘咚泴⒆约旱木髦萍暗蹏ㄔO的目標定義為明確的反薩法維模式,他唯一重復的便是薩法維君主*臭名昭著的酷刑之一—阿拔斯大帝也挖去了親生兒子的雙眼。*也許我們還可以隱約將兒子失明的事件與納迪爾父親的死聯系起來。隨這件事而來的*猛烈的打擊似乎是由于這件事毀掉了他渴望給予兒子父親般關愛的美好愿望,這種關愛在他還是一個幼童時便被命運剝奪了。出于局外人的自我認知,納迪爾始終與家族維持著緊密聯系:共同對抗充滿惡意的外部世界。如今他親手打碎了這個同盟。 這些想法說出了部分真相。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已情緒低落、病痛纏身,剜眼酷刑可謂“恰逢其時”,它毀掉了納迪爾*倚賴的某些支柱,但關于其產生作用的方式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說對。存在主義者、精神病專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談到自己作為奧斯威辛幸存者的獨特體驗時曾引用過尼采的說法,即一個人如果知道為何而活便能夠承擔一切災難,而那些喪失中心目標感的人則無法幸存。5在雅利安廢墟挖出禮薩·戈利王子的雙眼,相當于納迪爾在自己精神動力的源泉中下毒。
波斯之劍 作者簡介
邁克爾·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1962—2019),英國學者、作家、評論員,畢業于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在1998—2000年曾擔任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伊朗事務處負責人。多年來,他一直為《展望》等雜志撰寫有關當代伊朗和其他相關主題的評論文章,在英國廣播公司國際新聞資訊電視頻道的相關節目中探討伊朗事務,是一名頗有聲望的伊朗事務專家。2001年12月,他成為杜倫大學中東和伊斯蘭研究部門的研究員。2005年,他任教于埃克塞特大學。自2008年起,他擔任埃克塞特大學波斯和伊朗研究中心的主任。邁克爾·阿克斯沃西還是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和皇家藝術學會的成員,其著作有《伊朗簡史》《革命的伊朗》等。 譯者 周思,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波斯語專業講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波斯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術專長為波斯古典文學、中伊文學交流史研究。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