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1484
- 條形碼:9787505751484 ; 978-7-5057-5148-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本書特色
◎ 日本哲學教授的暢銷之作,原版被《朝日周刊》推薦本書是日本哲學教授岡本裕一朗的代表作品,在日本一經(jīng)推出便受到廣泛歡迎,成為暢銷書。日本知名雜志《朝日周刊》發(fā)表推薦書評。 ◎ 難得一見的“看向未來”的哲學通俗讀物市面上的哲學通俗讀物,基本上都是在介紹歷史上那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和故事。而本書是少有的“看向未來”的讀物,書中所講全是“人工智能”“后人類”“壽命革命”“虛擬貨幣”“超人類主義”這類關乎人類未來的課題。讀過這本書,能讓你對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以及不遠的未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 全球19位關注未來的思想巨人的所思所想本書重點介紹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德國當代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尼克·博斯特羅姆、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經(jīng)濟趨勢基金會總裁杰里米·里夫金等19位當代全球**思想者,對于人類未來的專業(yè)思考。 ◎ 解答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23項前沿哲學課題與人類平等對話的人工智能可以實現(xiàn)嗎?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人所取代?人類基因組編輯意味著什么? 生物技術革命促使“人”走向終結?經(jīng)濟活動與環(huán)境保護是對立的嗎?……本書解答了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23項前沿哲學課題,讓你對未來不再迷茫。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內(nèi)容包括: 信息技術革命將會給人類帶來什么? ; 生物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向何處? ; 資本主義是否仍適用于21世紀? ; 人類真的無法擺脫宗教嗎? 等。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目錄
序章 現(xiàn)代哲學在探討什么問題?
┄現(xiàn)在,哲學究竟在探討些什么?
┄哲學被誤解了?
┄哲學學說的研究者是哲學家嗎?
┄現(xiàn)在,哲學究竟在探討什么?
┄重新審視近代(現(xiàn)代)
┄哲學的匯聚點改變了!
┄本書的內(nèi)容架構
┄┄┄┄┄┄┄┄┄┄┄┄┄┄┄┄┄┄┄
**章 世界上的哲學家如今都在思考什么?
第1節(jié) 后現(xiàn)代之后,哲學該何去何從?
┄“語言學轉(zhuǎn)向”指的是什么?
┄“真理”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后現(xiàn)代之后的三個潮流
第2節(jié) 媒介技術論轉(zhuǎn)向指的是什么?
┄作為歷史性先驗的語言
┄由媒介學向技術哲學的轉(zhuǎn)向
┄為什么媒介成了哲學的研究對象?
第3節(jié) 實在論轉(zhuǎn)向指的是什么?
┄所謂21世紀的時代精神
┄如何理解人類消亡之后的世界
┄“新實在論”與德意志式的“精神”復活?
第4節(jié) 自然主義的轉(zhuǎn)向指的是什么
┄能否消除心理作用?
┄延展“心智”
┄通過腦科學來說明道德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第二章 信息技術革命將會給人類帶來什么?
第1節(jié) 改變?nèi)祟悮v史的兩場革命
┄手機存在論
┄社交網(wǎng)絡并不是為市民而設的媒體?
第2節(jié) 監(jiān)視社會化的現(xiàn)代世界
┄是“一人一號制”導致了監(jiān)視社會嗎?
┄由信息技術衍生出的自動監(jiān)視社會
┄共景監(jiān)獄——由多數(shù)監(jiān)視少數(shù)
┄現(xiàn)代“控制社會”的原型
┄臉譜網(wǎng)與谷歌的野心?
第3節(jié) 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
┄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的復興
┄與人類平等對話的人工智能可以實現(xiàn)嗎?
┄框架問題解決了嗎?
第4節(jié) 信息技術革命與人類的未來
┄霍金博士的警告
┄人類的工作被機器人所取代
┄被人工智能所“啟蒙”的人類?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第三章 生物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向何處?
第1節(jié) “后人類”誕生的道路
┄人類基因組編輯意味著什么?
┄關于人體改造的爭議
┄生物技術使優(yōu)生學死灰復燃?
┄接受“超人類主義”
第2節(jié) 克隆人與我們擁有同等的權利嗎?
┄有關克隆人的誤解
┄同卵雙胞胎與克隆有什么不同?
┄克隆人的哲學問題
第3節(jié) 借助再生醫(yī)療能否獲得永生?
┄壽命革命已經(jīng)開始
┄不老不死就是幸福嗎?
┄延緩衰老與延長生命的是是非非
第4節(jié) 易犯罪者理應被提前隔離嗎?
┄讓犯罪者服用“道德藥片”真的好嗎?
┄通過觀察大腦就能夠分辨出犯罪分子嗎?
┄近代刑罰制度已經(jīng)失效了嗎?
第5節(jié) “人之終結”會發(fā)生在現(xiàn)代嗎?
┄生物技術革命促使“人”走向終結
┄“殺死上帝的人”將走向何方?
┄“人文主義”的終結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第四章 資本主義是否仍適用于21世紀
第1節(jié) 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差距是一個問題嗎?
┄“近代”結束,資本主義仍不會終結?
┄“皮凱蒂現(xiàn)象”的啟示
┄貧富差距不是經(jīng)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貧富差距真的是壞事嗎?
┄第2節(jié) 資本主義中有關“自由”的爭論
┄究竟應該是哪一種自由?
┄什么是新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的悖論
第3節(jié) 全球化會幫助人們擺脫民族國家的約束嗎?
┄21世紀的“帝國”指的是什么?
┄美利堅“帝國”的終結
┄全球化的三難選擇
第4節(jié) 資本主義能否被超越
┄虛擬貨幣
┄金融科技革命和金融資本主義的未來
┄因信息技術而變化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能存在下去嗎?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第五章 人類真的無法擺脫宗教嗎?
第1節(jié) 近代是“去宗教化”的過程
┄理性看待宗教
┄從多元文化主義到宗教性轉(zhuǎn)變
┄從世俗化理論到非世俗化理論
第2節(jié) 多種宗教的共存是不可能的嗎?
┄不同文明間的沖突能否避免?
┄是多元文化主義模式,還是社會融合模式?
┄“個體化”“世界化”的宗教可行嗎?
┄伊斯蘭教與歐洲的未來
┄法國人選舉伊斯蘭總統(tǒng)?
第3節(jié) 宗教不可能因科學發(fā)展而消亡
┄古爾德的互不干涉理論
┄無神論者道金斯的宗教批判
┄從自然主義的角度來認識宗教
┄上帝造物說與新無神論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第六章 人類為何要保護地球?
第1節(jié) 為何要保護環(huán)境?
┄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是否會破壞環(huán)境
┄“土地倫理”與“土地倫理學”
┄“深生態(tài)學”的功與過
第2節(jié) 環(huán)境論的實用主義轉(zhuǎn)變
┄環(huán)境保護無關道德
┄經(jīng)濟活動與環(huán)境保護是對立的嗎?
┄環(huán)境實用主義主張什么?
第3節(jié) 環(huán)境保護論的歷史地位
┄風險社會的來臨
┄后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哲學
┄超越末世論
┄應對全球變暖的優(yōu)先順序
┄21世紀重新審視“環(huán)境問題”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內(nèi)容,推薦以下圖書
┄┄┄┄┄┄┄┄┄┄┄┄┄┄┄┄┄┄┄
結語
參考文獻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節(jié)選
?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 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的復興 *近,大數(shù)據(jù)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同于過去的進展。 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歷經(jīng)了兩次熱潮,現(xiàn)在正處于第三階段。過去兩個階段的目標在于給電腦搭建規(guī)則、邏輯和知識體系,用以解決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問題。但現(xiàn)實中的具體情況很難一概而論,總會有例外或偶然事情發(fā)生。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就能明白,現(xiàn)實情況千變?nèi)f化,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按照規(guī)則行事。 從這一點來看,研究出可與人類智慧相匹敵的人工智能技術有些讓人不可思議。實際上,美國哲學家休伯特·德雷福斯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在其著作《計算機不能做什么》中,就“人工智能的極限”提出了如下主張: 在把時間和資金花費在信息加工之前,應該想一想,人類主體原型和已有的程序,是否表明計算機語言適用于分析人的行為;把人類理智全部分解成離散的、確定的、與上下文環(huán)境無關元素的規(guī)則來支配運算,是可能的嗎?逼近人工智能的這一目標究竟是不是可能的呢?兩者的答案是一個:不可能。 如今這樣的狀況正在發(fā)生巨大改變。例如,大家應該已經(jīng)從新聞中看到了可以自動駕駛的無人車的消息,車上搭載的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它能夠判斷復雜多變的具體情況并及時采取恰當?shù)膶Σ摺H缛舨蝗唬秃苡锌赡苁鹿暑l發(fā),但事實上因為它能夠靈活應對周圍的環(huán)境,所以幾乎沒有發(fā)生過事故。 又例如,如果有蘋果手機,我們應該會用到一個叫“Siri”的應用。當我們用自然語言對它說“檢索某某”時,很快會得到相應的答案。也就是說,它能理解我們所說的內(nèi)容并做出相對應的回答。這個應用雖說現(xiàn)在用起來還不那么靈活,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說是在蘋果手機上搭載的人工智能技術。 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已與過去有所不同,它可以從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進行自主學習,也被稱為“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水平因此獲得了飛躍性的發(fā)展。而為人工智能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信息的正是大數(shù)據(jù)。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到的大數(shù)據(jù)是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的素材。由于信息量越來越大,遇到突發(fā)和例外情況時,人工智能也能夠妥善處理。 如今以大數(shù)據(jù)為支撐,人工智能研究正處于爆發(fā)式的發(fā)展中。 與人類平等對話的人工智能可以實現(xiàn)嗎? 不過,人工智能真的能夠具有如人類一般的智慧嗎?在機械計算和信息處理等方面,人工智能的水平的確遠超人類。但是在用自然語言進行對話方面,人工智能連小孩的水平都不如,它對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做出恰當回答或提問都有一定的困難。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夠像人類一樣處理事情嗎? *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英國的數(shù)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在1950年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了“機器能思考嗎?”這一問題,并設計了一個驗證答案的方式。這個驗證方式被稱為“圖靈測試”,簡單地說,就是讓提問者隔著一堵墻同時與人類和機器(電腦)用文字進行交流,并根據(jù)交流的情況來判斷哪個是人類。 自1990年以來每年都會舉行圖靈測試的比賽。在比賽中有5分鐘的自由對話時間,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在5分鐘內(nèi)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那么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具有人類智能。圖靈測試自舉辦以來從沒有電腦能通過測試,直到2014年初,有一臺機器通過了測試。這件事一度引起了轟動,但很多電腦方面的專家也提出了質(zhì)疑。可以說,能夠與人類一樣進行對話的人工智能似乎尚未出現(xiàn)。 美國哲學家約翰·R. 塞爾以通過圖靈測試為假設條件,提出了一個思維實驗——中文屋。該實驗*早在塞爾于1980年發(fā)表的論文《心靈、大腦和程序》中有所提及,這里引用2004年的《心靈導論》中的一段話進行說明: 本人事實上是根本不懂漢語的……不過,我們能夠設想這樣一種情況:我被關在一間屋子里,里面有一些裝滿漢語字符的盒子。另外我還有一本規(guī)則手冊,這手冊實際上就是一個計算機程序,而且也正是它才使得我能夠回答出那些用漢語提出的問題。我所接收的那些我看不明白的符號就是問題;我在規(guī)則手冊中搜尋那些我被認為應當去做的事;我從盒子里揀選出一些符號,根據(jù)程序中的規(guī)則來擺弄它們,然后將被要求的字符遞送出去——這些字符則被解釋為回答。即使假定我能夠通過用來檢測理解漢語的圖靈測試,但我依然還是弄不懂哪怕一個字的漢字。然而,如果(在這個情形中)我并沒有在執(zhí)行正確的計算機程序的基礎上理解漢語的話,那么任何一臺其他的以執(zhí)行程序為基礎的計算機也做不到這一點。 由此可知,塞爾認為即使有機器完全通過了圖靈測試,也無法說明電腦就真的像人一樣擁有心靈和思維。但是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無論是否擁有心靈和意識,首要目標是研制出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如果有機器能像塞爾想象的那樣準確地進行“自動翻譯”,那么將對社會產(chǎn)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框架問題解決了嗎? 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即所謂“框架問題”。這個問題*早出現(xiàn)在人工智能研究者麥卡錫和海耶斯(John McCarthy & Patrick J. Hayes)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1984年的一篇論文中又重新提起。如今,由丹尼特首創(chuàng)的思維實驗已逐漸被廣泛應用。雖說篇幅有點長,但為了理解問題,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丹尼特所描述的這個實驗: ①從前有個機器人,制造它的人給它起名叫R1。它只有一個任務,就是照料自己。一天,在設計者的安排下,它得知它的備用電池——它珍貴的能源——和一個快要爆炸的定時炸彈鎖在一間房子里。R1找到了這個房間和房門鑰匙,并做出搶救電池的計劃。房間里有一輛小車,電池就在這輛車上。R1假設,某個叫作拉出(小車,房間)的行動能將電池從房間里轉(zhuǎn)移出來。它立即行動,果然在炸彈爆炸前將電池從房間里取出。然而不巧的是,那個炸彈也在小車上。R1雖然知道炸彈就在房間里的小車上,但是沒有意識到拉小車時炸彈會隨著電池一起被帶出來。可憐的R1在計劃它的行動時遺漏了這個明顯的蘊涵關系。 ②回到制圖板前。設計者們說:“其解答很明顯。我們的下一個機器人,一定要造得不僅能識別它的動作中的擬議的蘊涵關系,而且也能識別這些動作附帶的蘊涵關系,可通過它做計劃時采用的那些描述來推演這些關系。”他們把下一個模型——機器人推演者叫作R1D1。他們把R1D1放到與R1失敗時相同的險境中。當R1D1也產(chǎn)生拉出(小車,房間)的想法時,就像設計的那樣開始考慮這種行動過程的蘊涵關系。它剛剛推演完把小車從房間里拉出來不會改變房間墻壁的顏色,正要著手證明下一個蘊涵關系——拉出小車時會造成它的輪子轉(zhuǎn)的圈數(shù)比小車輪子的多,就在這時,炸彈爆炸了。 ③回到制圖板前。設計者們說:“我們必須教它區(qū)分開相關蘊涵關系和無關蘊涵關系,還要教它忽略那些無關的。”于是他們想出一個方法,給蘊涵關系加上標記,標明它與當前任務是相關的還是無關的,并在下一個模型中采納了這一方法,這一模型叫作機器人相關推演者,簡稱R2D1。制造者們讓R2D1去接受那個專門設計的、曾使它的前任們喪生的試驗,這時他們驚奇地看到,它正坐在那間裝有嘀嗒作響的炸彈的房子外面,一副哈姆雷特的做派,它果斷的精神本色因陷入沉思而顯出病容,正像莎士比亞(以及*近的福多爾)生動描寫的那樣。“干點什么吧!”他們朝它喊。“我正在做,”它反駁說,“我正忙著忽略成千上萬我已確定為無關的蘊涵關系。我只要發(fā)現(xiàn)一個無關的蘊涵關系,就把它放進那些必須忽略的關系表中去,并且……”炸彈響了。 (①—③的編號為本書作者添加) 一般來說,“框架問題”是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為了達成的目的,必須要考慮與之相關的無數(shù)個可能的結果。但是就如②所示,要考慮所有結果,就有可能根本不能開始行動。鑒于此,如③所示,設計者命令機器人“只需考慮與目的有關的重要結果,其他一律忽略!”。可是機器人又陷入了永無止境的對“究竟哪個結果與目的相關、哪個結果與目的無關”進行判斷的狀況中,*終還是無法有所行動。 這樣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只要“框架問題”不解決,人工智能就無法實現(xiàn)呢?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僅人工智能有“框架問題”,人類也有,但人類能夠為了達成目的而采取行動并不是因為解決了“框架問題”。 如果考慮所有結果,人類一樣會陷入無盡判斷而不能行動,而且人類也不一定能分辨出哪一個才有可能是與目的相關聯(lián)的重要結果。只不過,人類不會被“框架問題”限制住,而是能跳出限制采取行動,因此像①那樣被炸毀的情況也不少見。 現(xiàn)在有了大數(shù)據(jù)做支撐,人工智能也逐漸能像人類一樣跳出(并非解決)“框架問題”的限制而行動了。正因為如此,無人駕駛才成為一種可能。
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學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
岡本裕一朗(日本哲學、倫理學者,現(xiàn)任玉川大學教授) 1954年出生于日本福岡縣,1978年畢業(yè)于山口大學文理學部哲學、倫理學專業(yè),1984年于九州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專業(yè)博士課程修滿畢業(yè),1997年憑借論文《精神現(xiàn)象學的體系構想——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重建》獲得九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曾擔任九州大學文學部助教,東和大學工學部講師、副教授、教授,玉川大學文學部教授。 杜黎明 生于1991年,河南鄭州人。南開大學日語系本科畢業(yè),后保送至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日語口譯碩士學位。日語能力測試一級,日語專業(yè)八級,現(xiàn)已通過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口譯二級、筆譯二級,具有豐富的展會口譯經(jīng)歷,現(xiàn)已翻譯書籍、文獻等30余萬字。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