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災害與歷史(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5041
- 條形碼:9787100195041 ; 978-7-100-19504-1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災害與歷史(第二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學、環境史、災荒史、地理學領域的學者與研究生本刊以“災害與歷史”為名,主張以歷史的視野考察災害,同時,也從災害的角度探索歷史。災害不再是孤立、封閉的單一事件,而是深嵌于歷史之中的開放型動力系統,是歷史演化過程的一部分,而歷史也以災害為表征呈現其本質上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災害與歷史》涵蓋一切從歷史角度對災害進行觀察與研究的相關成果,涉及災害狀況、規律、成因、應對、影響以及災害記憶、文化、信仰等問題,并將其和人類社會歷史更廣泛、更深入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關注災害研究自身的歷史,著重災害史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提煉總結,加強史料的積累和共享。此外,通過登載索引、綜述、書訊、書評、訪談、回憶錄等內容,及時傳遞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使其成為災害史研究的“信息高地”。
災害與歷史(第二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災害與歷史》系列的第二輯。本輯系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暨生態史研究中心合作主編,以“災后重建與生態修復”為主題,邀請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和國內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云南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生態學、歷史學、水利學、地理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國內外災后重建規劃,災害風險科學與可持續發展,人類認識框架與生態失調與恢復,河西走廊水資源利用與環境治理,白洋淀、滇池、洞庭湖、微山湖等地湖泊濕地生態修復,集體化時期根治海河運動等內容,各自進行專門性的探討和回顧,充分展現了人文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的交流與對話,既反映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前沿思考,又緊密結合中國歷史與現實,不僅有助于推動國內生態史學科建設,對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較重要的借鑒意義。
災害與歷史(第二輯) 目錄
編者弁言
理論探討與專題研究
圓桌論壇: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白洋淀及其他
災害記憶
研究動態
災害與歷史(第二輯) 作者簡介
夏明方,男,1964年生。1982年6月畢業于安徽省廬江師范學校,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清史研究所,分別于1992、1997年榮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副所長、《清史研究》責任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災荒史、環境史以及社會經濟史。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