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273749
- 條形碼:9787544273749 ; 978-7-5442-737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本書特色
1.風靡歐洲的療愈哲學,當代青年的抗焦慮修行書。雞湯肩負不起生活的重壓,哲學可以。
2.一本有趣又平易近人的幸福指導書,從古至今,融東西方哲學為一體,重新思考當代人要如何獲得幸福的主題。
3.詩意的語言讓浮躁的心靈安靜下來,適合迷茫、焦慮的都市人群用來學習思考知足、快樂,找到自己的幸福體驗。
4作者是西方受歡迎的心靈哲學家弗雷德里克·勒諾瓦,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希拉克、薩科齊都是他的忠實粉絲,作品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
5.小開本假精裝,芬蘭輕型內文紙,手感輕盈;通勤路上、睡前時間、午后閑暇……碎片時間,隨手翻閱,隨時給心靈來點氧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內容簡介
人們相信,幸福具有偶然性,“幸福”的詞源就有運氣、好運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經歷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幸福感的來源。好運,是專注于當下,觸摸每一個細微的感受:做飯時的感覺,吃東西時的感覺,走路時的感覺,工作時的感覺,聽音樂時的感覺……只要我們專注于此,遠比我們一邊完成這些任務卻一邊想著別的事情要幸福得多。
幸福,就是敞開心扉,熱愛周圍的人,濃烈地享受每一時刻。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節選
《論好運》
對于每個人來說,回答“什么會讓我幸福”這個問題都要比回答“什么是幸福”容易得多。我可以說,我幸福,因為我愛的人在我身邊,或是在聽巴赫、莫扎特的音樂,因為工作有所進展,因為我在暖融融的爐火邊愛撫我的小貓,或是幫助某人走出悲傷與不幸,因為我與朋友們在一個面朝大海的小港品嘗一盤海鮮。當我安靜地思考或是做愛,當我在清晨品嘗我的**杯茶,當我望著一個孩子的笑臉,當我在山間或森林里漫步……所有的這些體驗,還有很多,都讓我感到幸福。但是幸福僅僅取決于這些時刻的疊加嗎?為什么這些經歷會讓我有幸福的感覺,而并不必然令所有人都感到幸福呢?我就認識討厭自然和動物、巴赫、海鮮、茶,還有長時間靜謐的人。幸福難道只能是主體的感受嗎?只能夠通過滿足本性使然的喜好才能夠得到實現嗎?可這樣或那樣的經歷為何只在此刻才會令我感到幸福?而在其他時候,例如我的精神集中在另外的事情上,我的身體不舒服,或者我感覺非常焦慮時,我并不覺得幸福呢?幸福也存在于我們與他人或是外在事物的聯系中嗎?或者,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們的內心,當我們的內心歸于安寧,不為任何事物所動的時候才有幸福可言?
不思考關于幸福的問題,不思考幸福是如何降臨,以及如何能夠擁有更多幸福的問題,我們當然也能夠生活得很好,甚至很幸福。例如,在秩序井然的環境中,個體的至樂從來不成其為問題,我們的幸福只在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要在我們所屬的集體中站好位置,發揮好自己的作用,毫不猶豫地接受屬于自己的痛苦就行了。在某些傳統世界中,成千上萬的個體都這么生活著,并且將繼續這么生活下去。你只要到別處走一走就會相信這一點。可是在現代社會卻完全不是這樣的。幸福不再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瞬間感知”聯系在一起,我們需要通過追求自由才能夠得到幸福,幸福越來越取決于我們以及我們對各種各樣的欲望的滿足—這就是我們想要承擔自己所付出的代價。
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即使不思考關于幸福的問題,也可能幸福地生活著。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找開心,盡可能地避開沉重和痛苦。但是經驗告訴我們,有些事情,當時我們覺得很開心,事后卻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例如喝太多酒,或是不適時地滿足了性沖動,吸食毒品,等等。相反,有些較為沉重的體驗卻能夠讓我們成長,或者從長期來看是對我們有益的,如為了學習或是練習一種藝術活動而長時間地付出努力,做手術或是吃一種味道不是很好的藥,與一個長時間我們都無法擺脫可又令我們痛苦萬分的人斬斷關系,等等。因此,在找尋幸福的途中,對舒適的追求和對不適的拒絕絕非完全值得相信的指南。
生活教會我們,我們自身擁有各種剎車機制,會限制我們內心深處的傾向,如害怕、懷疑、驕傲、覬覦、沖動、無知,等等。同樣,我們也無法掌握某些或許會使我們不幸的事件,如致命的愛情關系、失去親人、身體抱恙、職業上的失敗……我們向往幸福,無論“幸福”這個詞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然而與此同時,幸福是一種微妙的、復雜的、飄忽不定的東西,似乎完全是偶然的。
這就是為什么,學界幾乎很少使用這個詞。無論是心理學家、腦科學家還是社會學家,幾乎所有人都寧愿使用“主觀幸福感”(bien-être subjectif),力圖通過受調查人群或被研究人群的生活滿意指數來進行評價。這種“主觀幸福感”有時候是極為短暫的,就只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對象那一瞬間的狀態而已。比如說,當我們把電極放在被研究者的腦袋上,觀察他在經受某種刺激或者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腦子里究竟發生了些什么。科學家也承認,如果說生物化學的研究或者大腦圖像能夠讓我們理解到快感的存在(簡單刺激),但它們卻永遠無法測量出幸福(復雜的過程)。而在談及與幸福這種復雜的體驗越來越相似的“主觀幸福感”時,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啟用了調查法,這樣就可以將問題放置在一段有所延續的時間上來看,從而獲得某種整體性。個體對于自己生活的“總體”評價是怎樣的?這個問題遠遠超過被調查者在回答問題那一瞬間的感受。的確,一個人,就在回答調查問卷的那一天,可能會因為生病,或者職業上的憂慮有瞬間的不幸感,但是,如果他對生活總體而言是滿意的,這并不妨礙他對這個問題做出積極的回答。反過來,在總體而言不幸的一生中也會有相對幸福的時刻。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相關資料
一本有趣又平易近人的幸福指導書,勒諾瓦先生讓我們聽見了幸福到來的聲音。
——《華爾街日報》
一本精簡但是深思熟慮的書,對于許多學校來說是適合用來學習思考知足、快樂和幸福的指導書。
——《柯克斯書評》
論好運+論愛情+論行走(共三冊)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勒諾瓦(Frédéric Lenoir),1962年生于馬達加斯加,后遷居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社會學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學者、《宗教世界》月刊總編輯。三位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希拉克和薩科齊都是他的忠實粉絲,并曾邀請他到愛麗舍宮共進晚餐。作品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
弗雷德里克·格魯(Frédéric Gros),生于1965年,法國哲學家,30歲即成為教授,任職于巴黎政治學院、巴黎十二大等學府,學術研究領域涵蓋精神醫學史、刑罰哲學、西方戰爭思想等。他曾負責編輯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法蘭西公學院講授的幾堂課,是法國中生代福柯研究的重要代表。著作包括《福柯與瘋狂》《創造與瘋狂》《暴力的狀態:論戰爭終結》等。
夏爾·佩潘(Charles Pépin),生于1973年,法國哲學家、作家,畢業于巴黎政治學院和HEC商學院。發表隨筆、小說、繪本等十多部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已被譯介到二十多個國家。主要作品包括《坐在長沙發上的哲學家們》《這不是一本哲學教科書》,以及與朱勒合著的暢銷漫畫《智者星球》。他同時也是多家報紙和雜志的專欄作家,擅長用哲學和心理學融合的視角闡述生活,并在電視臺參與多檔哲學、心理學節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