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1800)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28655
- 條形碼:9787010228655 ; 978-7-01-02286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1800) 本書特色
本書展現北外學者在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等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新進展,涵蓋北外學者在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法學、哲學等領域發揮外語優勢,開展比較研究的創新成果。全書收錄了海外漢學研究方法論、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西方漢學史研究。
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1800) 內容簡介
梁啟超當年在談到中國歷史的研究時曾說過,根據中國歷史的發展,研究中國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以及“世界的中國”三個階段。從世界看中國,看西方,這是本書之核心。本書是以總結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歷史經驗為主題,這一總結的歷史基礎就是文明的多樣性,離開這一點就無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整體,就會在歷史的某一個階段偏離文明多樣性的歷史觀。因此,文明的多樣性是本書寫作的基礎和出發點。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十九世紀后西方設計了一套現代化話語體系,從此東方和西方,現代和傳統,二元對立的模式成為我們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基本出發點。但十九世紀以來的百年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從長時段,大歷史來看中西文明之間的關系要更為多彩和豐富,1500-1800的中西文明互鑒史就完全結構了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西文明觀,此書的思想意義在此。
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1800) 目錄
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1800) 作者簡介
張西平,男,1948年生,現為中國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首席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原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國際漢學》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現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目前正在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天主教文獻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張西平出版了11部專著并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一百余篇論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