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5882
- 條形碼:9787201165882 ; 978-7-201-16588-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群眾1.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加以演繹,詳盡描繪了中華五千年中各個時代的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等,條理清晰,見解新穎獨到,是一部能讓人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巨作。 2.編者以歷史朝代的先后順序為基點,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精選了呂思勉、張蔭麟、傅斯年、繆鳳林、金毓黻、吳晗等名家的文章,能夠增加歷史知識,提升自我的判斷力。 3.紙質柔和,版式疏簡流暢,雙封設計,裝幀別致,可讀性強,適合閱讀收藏,隨書附贈精美書簽1張。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內容簡介
呂思勉先生說:“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處呢?這個問題,在略知學問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作答道:‘歷史是前車之鑒。’”的確,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參照過去,了解當代,透視未來。基于此,編者以歷史朝代的先后順序為基點,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精選了呂思勉、張蔭麟、傅斯年、繆鳳林、金毓黻、吳晗等名家的文章,優中選優,提煉出閱讀價值極高的篇章編成《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一書,原滋原味、簡單明了地敘述了從夏商到清末的中國歷史。我們讀這些國學大師所講的歷史,不僅能夠增加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我們的判斷力,希望本書對讀者朋友們能有所幫助。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目錄
第 一 輯 細說先秦
我國民族的起源 呂思勉/003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呂思勉/007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張蔭麟/011
周朝的興起 張蔭麟/016
周東封與殷遺民 傅斯年/023
第二輯 春秋戰國
春秋的霸業 呂思勉/035
晉楚爭霸 張蔭麟/039
戰國的七雄 呂思勉/047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呂思勉/050
第三輯 秦漢風云
秦的變法 張蔭麟/055
呂不韋與嬴政 張蔭麟/061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呂思勉/065
項羽與巨鹿之戰 張蔭麟/070
前漢的衰亡 呂思勉/075
后漢的盛衰 呂思勉/080
第四輯 魏晉南北朝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呂思勉/091
晉的統一和內亂 呂思勉/096
南北朝的對峙 呂思勉/100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呂思勉/105
第五輯 隋唐五代
隋之統一與政治 呂思勉/111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呂思勉/115
隋唐的武功 呂思勉/120
唐朝的職官與選舉制度 繆鳳林/125
唐朝的中衰 呂思勉/130
五代十國的興亡
和契丹的侵入 呂思勉/136
第六輯 細說兩宋
北宋的積弱 呂思勉/145
宋室積弱之原因 金毓黻/153
南宋恢復的無成 呂思勉/158
宋的制度和社會 呂思勉/168
第七輯 崛起的蒙元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呂思勉/175
元的制度 呂思勉/183
元帝國的瓦解 呂思勉/188
第八輯 細說明史
明初的政局 呂思勉/197
鄭和下西洋 吳 晗/202
明朝的盛衰 呂思勉/214
明末的政局 呂思勉/220
第九輯 細說清史
清代的盛衰 呂思勉/227
鴉片戰爭 呂思勉/233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呂思勉/239
清末的憲政運動 呂思勉/246
清代的社會 呂思勉/251
清朝的覆亡 呂思勉/257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節選
我國民族的起源
呂思勉
我國現在所吸合的民族甚多,而追溯皇古之世,則其為立國之主的,實在是漢族。漢族是從什么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這個在現在,還是待解決的問題。從前有一派人,相信西來之說。他們說:據《周官·大宗伯》和《典瑞》的鄭注,古代的祭地祇,有昆侖之神和神州之神的區別;神州是中國人現居之地,則昆侖必是中國人的故鄉了。昆侖在什么地方呢?《史記·大宛列傳》說,“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這所指,是現在于闐河上源之山。所以有人說:漢族本居中央亞細亞高原,從現在新疆到甘肅的路,入中國本部的。然而鄭注原出緯書。緯書起于西漢之末,不盡可信。河源實出青海,不出新疆。指于闐河源為黃河之源,本系漢使之誤;漢武帝乃即仍其誤,而以古代黃河上源的山名,為于闐河上源的山名,其說之不足信,實在是顯而易見的。漢族由來,諸說之中,西來說較強;各種西來說之中,引昆侖為證的,較為有力;而其不足信如此,其他更不必論了。民族*古的事跡,往往史籍無征。我國開化*早,又無他國的史籍可供參考。掘地考古之業,則現在方始萌芽。所以漢族由來的問題,實在還未到解決的機會。與其武斷,毋寧闕疑了。
現在所能考究的,只是漢族既入中國后的情形。古書所載,類乎神話的史跡很多,現在也還沒有深切的研究。其開化跡象,確有可征的,當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異說亦頗多。似乎《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之說,較為可信。燧人、伏羲皆風姓。神農姜姓。黃帝姬姓。燧人氏,鄭注《易緯通卦驗》,說他亦稱人皇。而《春秋命歷序》說:人皇出旸谷,分九河。伏羲氏都陳。神農氏都陳徙魯。黃帝邑于涿鹿之阿,據地理看來,似乎風姓、姜姓的部落在河南,姬姓則在河北。燧人氏,《韓非子》說他,因“民食果蓏蚌蛤,腥臊多害腸胃”,乃發明鉆木取火之法,教民熟食。這明是收集和漁獵時代的酋長。伏羲氏,亦作庖犧氏。昔人釋為“能馴伏犧牲”,又釋為“能取犧牲,以充庖廚”,以為是游牧時代的酋長。然而伏羲二字,實在是“下伏而化之”之意,見于《尚書大傳》。其事跡,則《易·系辭》明言其做網罟而事佃漁。其為漁獵時代的酋長,亦似無疑義。從前的人,都說人類的經濟,是從漁獵進而為游牧,游牧進而為耕農。其實亦不盡然。人類經濟的進化,實因其所居之地而異。大抵草原之地,多從漁獵進入游牧;山林川澤之地,則從漁獵進為耕農。
神農氏,亦稱烈山氏。“烈山”二字,似即《孟子》“益烈山澤而焚之”的烈山,為今人所謂“伐栽農業”。則我國民族居河南的,似乎并沒經過游牧的階級,乃從漁獵徑進于耕農。黃帝,《史記》言其“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確是游牧部落的樣子。涿鹿附近,地勢亦很平坦,而適宜于游牧的。我國民族居河北的,大約是以游牧為業。游牧之民,強悍善戰;農耕之民,則愛尚平和;所以坂泉涿鹿之役,炎族遂非黃族之敵了。
坂泉涿鹿,昔人多以為兩役。然《史記·五帝本紀》,多同《大戴禮記》的《五帝德》《帝系姓》兩篇,而《大戴禮記》只有黃帝和炎帝戰于坂泉之文,更無與蚩尤戰于涿鹿之事。而且蚩尤和三苗,昔人都以為是九黎之君。而三苗和炎帝,同是姜姓。又坂泉、涿鹿,說者多以為一地。所以有人懷疑這兩役就是一役;蚩尤、炎帝,亦即一人。這個亦未可斷定。然而無論如何,總是姜姓和姬姓的爭戰。經過此次戰役而后,姬姓的部落就大為得勢。顓頊、帝嚳、堯、舜,稱為共主的,莫非黃帝的子孫了。
我國歷史,確實的紀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國紀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據《漢書·律歷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堯、舜兩代,據《史記·五帝本紀》,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堯元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當在五千年左右了。
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歷史學家。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為“現代史學四大家”。著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等。
張蔭麟(1905—1942),號素癡,亦常作筆名,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中國史綱》等。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