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023812
- 條形碼:9787557023812 ; 978-7-5570-238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本書特色
本書收入的文章涵蓋了作者在企業工作期間與經濟管理、企業管理關聯的大部分內容,包括了早期的一些雜論和隨感。其中,主要的作品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關于全面深化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的學習心得和現實解讀。還有一部分,是圍繞地方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文章,這是作為“基層土專家”所必須完成的一些智力貢獻。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深耕、旁拓、躬行、踐悟四個方面, 詳細闡述了地方國有企業要搞好就一定通過改革來實現。國有企業抱殘守缺不行,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成功, 才能變成現代企業, 才能壯大綜合實力, 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 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本書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 就廣東省中山市國企改革的實踐進行思考和總結, 記錄了地方國企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書稿收入的文章涵蓋了作者在地方國有企業工作期間與經濟管理、企業管理關聯的大部分篇章, 包括了早期的一些雜論和隨感。其中, 主要的作品是黨的十八大以后至今, 關于全面深化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的學習心得和現實解讀。還有一部分, 是圍繞地方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文章。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目錄
**輯:深耕
國有企業改革40年:回顧與展望
以國有資本布局優化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構建具有活力和創新力的國企激勵機制
國有企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困境和現實選擇
完善地方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認識和路徑
以“管資本為主”,著力改組組建“兩類公司”
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的價值判斷
深化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資源優化配置與國有企業改革
大力培育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以大灣區意識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重組
功能界定與分類:因企施策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國資國企證券化之路需善始善終
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中山樣本”
“混改”政策邊界及相關問題
國有企業的“初心”與“使命”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要注重“五種思維”
國有企業掛牌新三板的“四個倒逼”
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動力來源
地方國企證券化和上市是改革的必然選擇
地方國企并購重組的必要性和路徑選擇
產權制衡和規范治理是混合所有制的核心
分類改革:地方國企的破繭突圍之道
國有企業要善于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
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探析
第二輯:旁拓
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國民共進助力區域經濟“地方隊”百舸爭流
紓困、共贏與市場選擇
發展的問題仍然要通過發展來解決
正確把握金融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義
放寬投資融資渠道助推人才創新創業
組團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競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交通先行
抓緊抓實交通建設“大會戰”
搭建平臺激發主體信用自覺
深中通道:打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任督二脈”
建設綠色、藍色和縣域特色集聚之城
厘清“負面清單”為市場做加法
企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和生力軍
將“兩建”內化為城市發展的戰略要求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市場化趨勢及對策之我見
“首善之區”亟待金融引擎
多維發力,將優勢化作實力
既要“星星”變“月亮”也要“群星”更閃亮
第三輯:躬行
試論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企業文化范疇
加強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五個創新”
論公用事業企業文化建設——以中山公用事業集團為例.
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現實問題與出路
關于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團工作的思考
抬頭看路:HR管理要以戰略為導向
創新孕育于過程推進之中
把握改革的效益意義
發展要突破觀念藩籬
對標:找到自己的“病根”
打造求真務實的企業文化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和規范運作的標桿
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壯大的定位與路徑
試論集團公司財務結算中心資金監管模式
附錄
*忌什么國企都“一混了之”
企業變革是走大道,還是另辟蹊徑
國企改革的前提是明晰企業分類
出良謀,獻善策,協力“共同事業”
鑄黨魂 抓改革 促發展——談如何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
精耕細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國民共進”需要突破“三重門”
白天“走看講”,晚上“讀寫想”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可為與如何作為
后記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節選
國有企業改革40年:回顧與展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為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以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企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一、改革開放40年國企改革歷程及特點 (一)國企改革歷程劃分 參照學界對國企改革的階段劃分,以及結合各次重大會議對改革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梳理相關的政策文件,國企改革的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初步探索階段:1978—1992 國務院先后頒發了相關文件:1979年《關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1984年《關于進一步擴大國有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等,此階段改革的*大的特點是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實行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探索承包責任制、股份制、租賃制等靈活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 2.制度創新階段:1993—2002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此階段的重點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等11個法規,一批企業開始實行公司制度試點,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另一個重點是調整國有經濟布局,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1997年十五大報告、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都強調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堅持抓大放小的方針,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提升控制力。通過實施兼并重組、主輔分離及債轉股等政策措施,初步解決了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問題,改變了國有經濟量大面廣、經營質量良莠不齊和國家財政負擔過重的局面。 3.縱深推進階段:2003—2012 2002年十六大召開,提出了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2003年《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和2006年《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發布,各級國資委建立,解決了以往的國有企業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監管效率低下的問題。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2003年《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2006年《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2012年《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通過發展多元化產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十七大進一步提出通過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4.深化改革階段:2013一至今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國企改革也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于2015年正式出臺,此后,中央和地方又陸續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形成“1+N”政策體系。 相比前三個階段,有兩個重大創新和改革突破口,一是對國有企業進行功能界定和分類改革,將國有企業界定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定責考核等;二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從以管企業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向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轉變。 (二)國企改革歷程的主要特點 1.國企改革與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協同推進 在國企改革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基本都會與宏觀經濟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也助推了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如1980年初的“利改稅”改革,建立國家與企業之間以法律為依據的、穩定的利潤分配關系,促使國有企業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又如90年代的“債轉股”改革,為國有企業解困、減輕債務負擔提供了良好契機,也有利于國有資本發展多元產權結構和實施戰略性重組。 2.注重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推進改革 國企改革各個階段推進的政策措施,基本都是首先在部分企業進行試點,總結經驗,進而以政策文件等形式落實并全面推廣,體現了明顯漸進式改革的特征。例如1978年國務院批準6家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率先實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1994年批準2343家地方企業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2017年在中央企業推進落實董事會職權等“十項改革試點”等。(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論文集《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 3.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互促進 理論研究為實踐探索指明了方向,實踐探索為理論優化提供了現實依據,二者相互促進,使國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更加精準有力。如1979年“企業本位論”思想的提出,為企業擴權讓利改革提供了學術依據;20世紀90年代對所有制理論等探討,為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做了準備等。
圖變:地方國企改革發展思行錄 作者簡介
邵念榮,祖籍浙江余姚,生于江蘇淮安,管理學博士、經濟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長期擔任國有企業集團、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現任某國有金融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曾任廣東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專委會成員。獲廣東省第四屆卓越人力資源獎“優秀企業家”、中山市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專家”等稱號。論文曾獲國務院國資委、廣東省委宣傳部獎項。已公開出版《珠三角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殼變——中山公用資本運營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等專著7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