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5599
- 條形碼:9787100115599 ; 978-7-100-11559-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本書特色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是闡發盧梭政治思想的名著,在哲學、政治學**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僅次于《社會契約論》。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1753年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征文而寫的論文。在性質上,這是一部闡發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僅次于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而在思想體系上,本書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和緒論。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他比他同時代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百科全書派人物,更富有激進性。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盧梭此書和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同是18世紀中辯證法的杰作。當盧梭同時代的一些哲學家把人類的進步設想為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時,盧梭卻已經發現人類歷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進步與落后)和所包含的內在矛盾。他認為貧困和奴役,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產生是隨著私有制而來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確立的獨一基礎上的。人在未開化的自然狀態中,本來是平等的,可是當人們力求生活完善化,爭取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時,人類則既在進步,又在退步,因為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到了專制暴君統治之下,不平等就發展到極端,到達頂點。這個頂點同時就將成為轉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礎。這種新的平等,按照盧梭的看法,是更高級的、基于社會公約的平等。這些思想是可貴的。但盧梭的這些可貴的民主思想和辯證思想始終是與他的唯心主義觀點和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本書的寫作,就是他隱避森林深處沉思默想之所得。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目錄
譯者前言
一、論文的由來
二、論文的寫法和全文的布局與要點
三、他為什么要改動第戎科學院的征文題目
封頁題詞
獻詞
序言
關于注釋的說明
第戎科學院的征文題目
小引
**部分
第二部分
注釋
附錄
一、給伏爾泰的回信
二、讓—雅克·盧梭答費羅波里斯先生書
三、答一位博物學家的駁難
后記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節選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不過,從總體上看,他身體的構造是比其他動物優越得多的:我看見他在一棵橡樹下心滿意足,悠然自得;哪里有水就在哪里喝,在向他提供食物的樹下吃飽了就睡;他的需要全都滿足了。 得天獨厚的肥沃的土地,到處都是從未遭到過刀斧砍伐的茂密的森林,為各種各樣的動物提供了飲食和棲息的場所。分散在動物中間的人類,細心觀察并模仿它們生活的本領,并逐步具有了動物那樣的本能,而且,人還有這樣一個高于其他動物的優點,即:每種動物都只有它自己固有的本能,而人盡管沒有什么固有的本能,但他能把各種動物的本能全都學到手;其他動物各自吃它們自己能吃的食物,而大部分它們所吃的食物,人都能吃,因此,他比其他動物都能更容易地找到養活自己的東西。 由于從兒童時期就習慣了風吹雨打和四時季節的變化,能吃苦耐勞,赤手空拳地裸著身子對抗兇猛的野獸,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和獵獲物,以快速的奔跑逃避猛獸的襲擊,因此,人養成了一副堅強的而且幾乎是不可敗壞的體質。兒童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便具有了他們父輩那樣的強壯體魄,并通過各種可增強體質的鍛煉,使他們的身體更加結實,獲得人類能獲得的*大的精力。大自然對待他們的辦法,同斯巴達的法律對待公民的孩子的辦法是一樣的:使體格健全的兒童愈來愈身強力壯;而其余的兒童則任其死亡。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做法和我們的社會的做法是不同的:在我們的社會里,國家使兒童成為父親的累贅,在兒童還沒有出生以前就不加區別地泯滅了他們的天性。 ……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漢譯名著本)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杰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等。李平漚,資深譯者,主持翻譯《盧梭全集》9卷本,并譯著有多部法政類經典名著。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