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近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58226
- 條形碼:9787511358226 ; 978-7-5113-5822-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近代史 本書特色
★蔣廷黻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很多年前作者主張的觀點,至今仍熠熠生輝,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資參酌的分析框架”。 ★蔣廷黻先生主張史學革命,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采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并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就是這本《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以記事為主,以時序為先后,以政治上的”鑒戒“和道德觀念上的”垂訓“,對治亂興衰做出價值判斷,為現今社會尋求歷史借鑒。 ★《中國近代史》字字珠璣,卻不疏漏任何史實,將從鴉片戰爭至抗日前夕的百年歷史抽絲剝繭,論述明白。 ★此書與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三足鼎立。
中國近代史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主要講外患、講內憂、洋務運動、分甲午戰爭戰后的瓜分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軍閥割據和北伐戰爭,一直到抗日前夕。依次論述為抵御侵略、學習西方而出現的四個救國救民的方案,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構建了近代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
中國近代史 目錄
上篇 中國近代史
總論
**章 剿夷與撫夷
**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第二節 英國人作鴉片買賣
第三節 東西對打
第四節 民族喪失20年的光陰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開始
第六節 剿夷派又抬頭
第七節 剿夷派崩潰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節 舊社會走循環套
第二節 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第三節 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第四節 洪秀全失敗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節 內外合作以求自強
第二節 步步向前進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第四節 士大夫輕舉妄動
第五節 中日初次決戰
……
下篇 中國近代史附錄
中國近代史 節選
琦善與鴉片戰爭的外交關系 懿律及義律率艦隊抵大沽的時候,琦善以世襲一等侯、文淵閣大學士任直隸總督。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嘉慶十一年(1806),他初次就外省官職,任河南按察使,后轉江寧布政使,續調任山東、兩江、四川各省的督撫。道光十一年(1831),他補直隸總督。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外交全在廣東,故琦善在官場的年歲雖久,但于外交是絕無經驗的。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十四日,懿律等到了大沽。琦善遵旨派游擊羅應鰲前往詢問。羅回來報告說:英國人“只謂迭遭廣東攻擊,負屈之由,無從上達天聽,懇求轉奏”。此種訴屈伸冤的態度是琦善對付英國人的出發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態度當然不是英政府的態度。那么,誤會是從何來的呢?或者是義律故意采此態度以圖交涉的開始,所謂不顧形式只求實際的辦法。或者是翻譯官馬禮遜未加審慎而用中國官場的文字。或者是琦善的誤會。三種解釋都是可能的,都曾實現過的,但斷斷不是琦善欺君飾詞,因為他以后給英國人的文書就把他們當作申冤者對待。琦善一面請旨,一面令英國人候至二十日聽回信。十七日諭旨下了,十八日琦善即派千總白含章往英船接收正式公文。 此封公文就是英國外部大臣巴麥尊爵士(Viscount Palmerston)致“大清國皇帝欽命宰相”的照會。此文是鴉片戰爭*緊要的外交文獻,研究此戰者必須細審此照會的原文與譯文。譯者遵照巴麥尊的訓令只求信,不求雅,結果不但不雅,且不甚達。但除一句外,全文的翻譯確實守信。這一句原文是“To 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譯文變為“求討皇帝昭雪申冤”。難怪道光和琦善把這個外交案當作屬下告狀的訟案辦! 這照會前大半說明英國不滿意中國的地處,后小半講英國的要求。中國禁煙的法子錯了,煙禁的法律久成具文,何得全無聲明忽然加嚴?就是要加嚴,也當先辦中國的官吏,后辦外國人,因為官吏“相助運進,額受規銀任縱”。中國反首先嚴辦外國人,寬赦官吏,豈不是“開一眼而鑒外國人犯罪,閉一眼不得鑒官憲犯罪乎”?就是要辦外國人,也應分別良莠,不應一概禁錮,“盡絕食物,所雇內地工人,見驅不準相助”。如外國人不繳煙土,即“嚇唬使之餓死”。不但英國商人是如此虐待,即“大英國家特委管理領事亦行強迫凌辱”。這是“褻瀆大英國威儀”。因此,層層理由,英國**要求賠償煙價。第二要求割讓一島或數島,作為英商居住之地,“以免(日后)其身子磨難,而保其貲貨妥當”。第三要求中國政府賠償廣州行商的積欠。第四要求以后中、英官吏平等相待。第五要求賠償戰費及使費。倘中國“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戰不息矣”。照會內雖未提及林則徐的名字,只說“其官憲”,中外皆知英國所不滿意的禁煙辦法皆是林則徐的行動。照會的口氣雖是很強硬,但全文的方式實在是控告林則徐的方式。 巴麥尊爵士給懿律及義律的訓令有一段是為他們交涉時留伸縮地步的。他說倘中國不愿割地,那么可與中國訂通商條約,包括(一)加開通商口岸;(二)在口岸,外國人應有居留的自由及生命財產的保護;(三)中國須有公布的(Publicly known)及一定的(Fixed)海關收稅標準;(四)英國可派領事來華;(五)治外法權。除治外法權一項,余皆為國際慣例,并無不平等的性質,且并不有害于中國。訂商約或割地這二者,中國可擇其一,這點選擇的自由就是當時中國外交的機會,要評斷琦善外交的優劣就在這一點。 琦善接到了巴麥尊的照會,一面轉送北京請旨,一面與懿律約定10天內回答。廷臣如何計議,我們不能知其詳細。計議的結果,就是七月二十四日的兩道諭旨。 一道說:“大皇帝統馭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之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該統帥懿律等,著即返掉南還,聽候辦理可也。”此道上諭可說是中國給英國的正式答復。 其他一道是給琦善的詳細訓令。“所求昭雪冤抑一節,自應逐加訪察,處處得實,方足以折其心……俾該夷等咸知天朝大公至正,無稍回護,庶不敢借口申冤,狡焉思逞也”。至于割讓海島,“斷不能另辟一境,致壞成規”。所謂“成規”就是一口通商。行商的積欠“亦應自為清理,朝廷何能過問”?換言之,廣東行商所欠英國人的債,英國人應該向行商追討,何得向朝廷索賠?“倘欲催討煙價,著諭以當日呈繳之煙,原系違禁之件,早經眼同燒毀,既已呈繳于前,即不得索價于后”。這種自大的態度何等可笑! 英國所要求者一概拒絕,唯獨重治林則徐的罪以了案,這豈不是兒戲!但在當時,這是自然、極正大的辦法。“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這豈不是中國傳統的王道?英國既以控告林則徐來,中國即以查辦林則徐回答:這豈不是皇帝“大公至正之意”? 八月初二,琦善即遵旨回答了英國代表。他們不滿意,要求與琦善面議。琦善以“體制攸關”,不應該上英國船,遂請義律登岸。八月初四、初五,他們二人在大沽海岸面議了兩次。義律重申要求,琦善照圣旨答復,交涉不得要領。 *困難的問題是煙價的賠償。八月十八、十九琦善復與懿律移文交涉,他*后所許的,除查林則徐外,還有恢復通商及賠煙價的一部分兩條:“如能照常恭順,俟欽差大臣到彼查辦,或貴國乞恩通商,據情具奏,仰邀恩準,亦未可定。”“如貴統帥欽遵諭旨,返棹南還,聽欽差大臣馳往辦理,雖明知煙價所值無多,要必能使貴統帥(懿律)有以登復貴國王,而貴領事(義律)亦可申雪前抑。果如所言,將有利于商賈,有益于兵民,使彼此相安如初,則貴統帥回國時,必顏面增光,可稱為貴國王能事之臣矣。”英國代表于是“遵循皇帝的意旨”(In Compliance with the pleasure of the Emperor),開船往廣東,并約定兩國停止軍事行動。 英國政府所以教懿律及義律帶兵船來大沽,就是要他們以武力強迫中國承認英國的要求。懿律等在大沽雖手握重兵,然交涉未達目的即起碇回南,且說回南是遵循中國皇帝的意旨。難怪巴麥尊幾乎氣死了,難怪中國以為“撫夷”成功了。道光因此飭令撤防,“以節糜費”,且即罷免林則徐以表示中國的正大。大沽的勝利是琦善得志的階梯,也是他日后失敗的根由。懿律等的舉動不但不利于英國,且不利于中國,因為從此舉動發生了無窮的誤會。但他們也有幾種理由:彼時英兵生病者多,且已到秋初,不宜在華北起始軍事行動。琦善態度和平,倘與林則徐相比,實有天壤之別。他們想在廣東與他交涉,不難成功。他們在大沽不過遷就,并不放棄他們的要求。 琦善在大沽除交涉外,同時切實調查了敵人的軍備。他的報告和朝廷改變林則徐的強硬政策當然有密切的關系。英國軍艦的高大,這是顯而易見的。“又各設有大炮,約重七八千斤。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須轉移磨盤,炮即隨其所向”。此外還有“火焰船”,“內外俱有風輪,中設火池,火乘風起,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 當時的人如林則徐所擬“破夷之法”,琦善以為皆不足恃。倘攻夷船的下層,“夷船出水處所亦經設有炮位,是其意在回擊也”。若欲穿其船底,則外國人水兵“能于深五六丈處,持械投入海中,逾時則入跳躍登舟,直至巔頂,是意在抵御也”。此外,還有縱火焚燒的法子,“今則該夷泊船,各自相離數里,不肯銜尾寄碇……是意在卻避延燒也”。“泥恒言以圖之,執成法以御之,或反中其詭計,未必足以決勝”。這是琦善“知彼”的工夫。 對于這樣的強敵,中國有能力可以抵抗嗎?琦善說中國毫無足恃。“該夷所恃者為大炮,其所畏者亦唯大炮”。那么,中國正缺乏大炮,譬如在“山海關一帶本無存炮,現飭委員等在于報部廢棄炮位內檢得數尊,尚系前明之物,業已蒸洗備用”。華北如此,華南亦難操勝算。“即如江浙等省所恃為外衛者,原止長江大海。今海道已被該夷游奕,長江又所在可通,是險要已為該夷所據,水師轉不能入海窮追”。假設中國能于一處得勝,英國必轉攻別處;假使中國能于今年得勝,英國必于明年再來。“欲求處處得勝,時時常勝,臣實不免隱存意外之虞”。“邊釁一開,兵結莫釋。我皇上日理萬機,更不值加以此等小丑跳梁,時殷宸廑。而頻年防守,亦不免費餉勞師”。這是琦善“知己”的工夫。
中國近代史 作者簡介
蔣廷黻(1895-1965),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5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之職,在任期間,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1935年棄學從政, 1965年病逝于紐約。 作品:《中國近代史》(1938年),《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蔣廷黻選集》、《蔣廷黻回憶錄》,譯著有海斯著《族國主義論叢》。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