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55829
- 條形碼:9787511355829 ; 978-7-5113-5582-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傳統文化推崇者推薦一:國學經典,大師之作,國學入門必讀。正宗系統的國學知識,淺顯易懂的傳世經典。 推薦二:國學經典,含金量極高。它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對國學的完整概念。讀章太炎的書,不可不說是國學入門之捷徑。 推薦三:本書見解獨到、條理清晰、系統精辟、深入淺出、行文典麗古雅。也只有像章太炎先生這樣對國學有深厚造詣和理論修養的大學者,才有功力將國學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講出來。 推薦四:章太炎先生有句非常有名的言論:“吾飯可以不吃,吾學不可不講。”可見先生治學之態度。章太炎的講義點撥舉重若輕,開示歷久彌新,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這本《國學入門課》是嘉惠學人的傳世經典,國學進階指引。倘若你對國學感興趣,就不可不讀。 推薦五:沒有深入進去的決心,你不會了解到國學之魅力。但如果你想了解國學,讀章太炎的書就不會誤入歧途。章太炎曾說:“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即如歷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鑒》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只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只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內容簡介
國學,興起于20世紀初,而鼎盛于20年代,經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傳統文化”探尋與反思熱潮于今再次勃興。 本書收錄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國學公開講學記錄,系統體現國學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學養,誠為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必讀之書。書中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治國學的方法,系統介紹了傳統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時期學術發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獨到的評價,可視作一本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簡史。而且為了幫助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國學,編者對書中晦澀難懂之處進行了注解,實為國學愛好者入門**之書。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目錄
上卷·國學概論
**章 概論
國學的本體 004
治國學的方法 009
第二章 經學之派別
今古文之分 022
南北之分 028
宋學與漢學 030
今古文的復歸與衰亡 034
第三章 哲學之派別
先秦諸子 036
漢至唐的演變 041
宋明理學 043
哲學總括 052
第四章 文學之派別
無韻文 056
有韻文 064
第五章 結論:國學如何進步
下卷·國學略說
一章 小學講義
小學定義 080
文字學 082
音韻學 098
訓詁學 107
白話與文言之關系 112
第二章 經學解說
六經大概 118
易經 130
尚書 136
詩經 148
三禮 156
春秋 168
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 179
第三章 史學研究
史學部類 188
正史 192
編年史 199
政書 205
治史明辨 210
第四章 文學略講
著作之文與獨行之文 218
駢散之分 222
歷代文章之盛衰 224
文章分類 231
第五章 諸子百家
諸子流別 236
儒家 239
道家 257
墨家 268
法家 273
名家 278
在孔子誕辰紀念會上的演說 283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節選
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若《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我們看了,覺得是怪誕極了。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里也都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秘的意味,大體并沒神奇怪離的論調。并且,這極小部分的神秘記載,也許使我們得有理的解釋。 《詩經》記后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實了。 《史記·高帝本紀》說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澤,見神龍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這不知是太公捏造這話來騙人,還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見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記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殺案:—個奸夫和奸婦密議,得一巧法,在雷雨當中,奸夫裝成雷公怪形,從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殺。高祖的事,也許是如此。他母親和人私通,奸夫飾做龍怪的樣兒,太公自然不敢進去了。 從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賢王都屬假托;即如《堯典》所說“欽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話,有人很懷疑,以為那個時候的社會,哪得有像這樣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敘太古的事,不能詳敘事實,往往只用幾句極混統的話做“考語”,這種考語原*容易言過其實。譬如今人作行述,遇著沒有事跡可記的人,每只用幾句極好的考語;《堯典》中所載,也不過是一種“考語”,事實雖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貢》記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說:“后世鑿小小的運河,尚須數十年或數百年才告成功,他治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貢只是一種奇跡。我卻以為大禹治水,他不過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親身去,就游歷一周也不能,何況鑿成!在那時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經之營之,不日成之”了,《禹貢》記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過依報告錄出,并不必由大禹親自調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紀》,擇其言尤雅馴者,可見他述的確實。我們再翻看經史中,卻也沒載盤古、三皇的事,所以經史并非神話。 其他經史以外的書,若《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確有可疑者在。但《竹書紀年》今存者為明代偽托本,可存而不論。《穆天子傳》也不在正經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書稍有疑點,遂全目以為偽,這是錯了! 漢至唐的演變 戰國處士橫議,秦始皇所*憤恨,就下焚書坑儒等兇辣手段。漢初雖有人治經學,對于“九流”,依舊懷恨,差不多和現在一般人切齒政客一般。漢武帝時,學校只許讀經學,排斥諸子百家了。 漢初經學,一無可取,像董仲舒、公孫弘輩,在當時要算通博之儒,其他更何足論!西漢一代,對于哲理有精深研究的,只有揚雄一人。韓退之把荀、揚并稱,推尊他已達極點。實在揚雄的學說,和荀、孟相差已多;秦漢以后的儒家,原沒有及荀孟的。不過揚雄在當時自有相當的地位和價值。西漢學者迷信極重,揚雄能夠不染積習,已是高人一著。他的《法言》,全仿《論語》,連句調都有些模擬,但終究不及荀子。宋人說“荀子才高,揚子才短”,可稱定評。 東漢學者迷信漸除,而哲理方面的發見仍是很少,儒家在此時漸出,王符《潛夫論》、王充《論衡》,可稱為卓異的著述。王符專講政治,和哲理無關。王充(也有歸入雜家的)在《論衡》中幾于無迷不破,《龍虛》、《雷虛》、《福虛》等篇,真是獨具只眼。他的思想銳敏已極,但未免過分,《問孔》、《刺孟》等篇有些過當之處。他又因才高不遇,命運一端總看不破,也是遺恨。王充破迷信高出揚雄之上,揚雄新見解也出王充之上,這兩人在兩漢是前后輝映的。 漢人通經致用,*為曹操所不歡喜;他用移風易俗的方法,把學者都趕到吟詠一途,因此三國的詩歌,很有聲色。這是曹操手段高出秦始皇處。 魏晉兩朝,變亂很多,大家都感著痛苦,厭世主義因此產生。當時儒家迂腐為人所厭,魏文帝輩又歡喜援引堯、舜,竟要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所以,“竹林七賢”便“非堯、舜,薄湯、武”了。七賢中嵇康、阮籍輩的主張和哲學沒有關系,只何晏、王弼的主張含些哲學。何晏說“圣人無情”,王弼說“圣人茂于人者神明,同于人者五情”,這是兩個重要的見解。郭象承何晏之說以解莊子,他說:“子哭之劫,在孔子也不過人哭亦哭,并非有情的。”據他的見解,圣人竟是木頭一般了。佛法中有“大乘’,“小乘”,習“小乘”成功,人也就麻木,習“大乘”未達到成佛的地位,依舊有七情的。 自魏晉至六朝,其間佛法入中國,當時治經者極少,遠公是治經的大師。他非但有功佛法,并且講《毛詩》講《儀禮》極精,后來治經者差不多都是他的弟子。佛法入中國,所以為一般人所信仰,是有極大原因:學者對于儒家覺得太淺薄,因此棄儒習老、莊,而老、莊之學又太無禮法規則,彼此都感受不安。佛法合乎老、莊,又不猖狂,適合脾胃,大家認為非此無可求了。當時《弘明集》治沸法,多取佛法和老、莊相引證。才高的人,都歸入此道,猖狂之風漸熄。 歷觀中國古代,在太平安寧之時,治哲學的極少,等到亂世,才有人研究。隋唐統一天下,講哲理的只有和尚,并且門戶之見很深,和儒家更不相容。唐代讀書人極不愿意研究,才高的都出家做和尚去。我們在這一代中,只能在文人中指出三人,一、韓昌黎,二、柳子厚,三、李翱。韓昌黎見道不明,《原道》一篇,對于釋、老只有武斷的駁斥。柳子厚較韓稍高,他以為天是無知的。李翱(韓昌黎的侄倩)是*有學識的文人,他著《復性篇》說,“齋戒其心,未離乎情;知本無所思,則動靜皆離”,和禪宗很近了。李后來事藥山,韓后來事大顛,李和藥山是意氣相投,韓貶潮州以后,意氣頹唐,不得已而習佛法的。韓習佛法,外面還不肯直認,和朋友通信,還說佛法外形骸是他所同意的。儒家為自己的體面計,往往諱言韓事大顛,豈不可笑!實在韓自貶潮州以后,人格就墮落,上表請封禪,就是獻媚之舉,和揚雄獻《符命》有甚么區別呢?大顛對于韓請封禪一事,曾說:“瘡痍未起,安請封禪!”韓的內幕又被揭穿,所以韓對于大顛從而不敢違。韓對于死生利祿之念,刻刻不忘:登華山大哭,作《送窮文》,是真正的證據。韓、柳、李而外,王維、白居易也信佛,但主張難以考見,因為他們不說出的。 ……
國學入門課:章太炎國學講義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因仰慕顧絳(顧炎武)之為人,更名絳,號太炎,世稱“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經學家、中醫文獻學家、民族主義革命者。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