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北京那些事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3305
- 條形碼:9787542673305 ; 978-7-5426-733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那些事兒 本書特色
民國年間,日本人奧野信太郎踏入北京生活圈天橋熙攘處 聽鑼鼓鏗鏘 城墻靜穆下 觀疏影流光身在北京好些年 講講《北京那些事兒》 北京那些 好看的事兒香山紅葉固然妙不可言,佛手公子廟的紅楓也別具一格街頭槐樹、榆樹與柳樹濃蔭蔽日,庭院里火紅的石榴點燃夏日熱情 北京那些 好聽的事兒走街串巷 “剃頭”“磨刀”“耍猴”的小販的器物發出的聲音,飽含生活的情韻和趣味從戲臺上的名角,到戲劇科班的學徒,京劇唱腔在耳畔傳承凝結 北京那些 好玩的事兒一邊是陰森可怖的胡同,流傳著一個有關人偶的鬼故事一邊是燈火通明的清吟小班,溫香軟語間仿佛經歷了一場古都芳草舊夢。 北京那些 好吃的事兒皇室后裔祖傳的臘八粥,灶王爺愛的烤得很脆的糖“烤肉季”冒著油花的烤肉,正宗的紹興陳釀,“二妙堂”的爪哇咖啡…… 時代更迭中,老北京的一角在悄悄擦除天翻地覆后,新的色彩新的氣象一擁而上 在哄鬧和惋惜背后,奧野發現了北京始終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古都氣質無論外界怎樣巨浪翻滾,都不能打破內心的平靜,不能摧毀精神世界里的自信,不能抹去沉靜、典雅而高貴生活態度。 北京的視界 北京的聲音 北京的味蕾 北京的調性奧野在或濃重或輕淺的筆觸間,在追憶和領略的岔路口,探尋他眼中的“古都氣質”新舊北京血脈相通,古都氣質從未磨滅。
北京那些事兒 內容簡介
本書選譯自奧野先生二十世紀三五十年代有關北京的隨筆文集,記錄了他先后三次在北京學習、工作和訪問的見聞,回顧他在北京生活的往事,亦側面書寫了北京的風物與人情,見證了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奧野認為,北京有著沉淀數千年溫雅而高貴的古都氣質,同時也不免被時代席卷,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遷和震蕩中。他的文字表現了他對古都生活的眷戀、對北京朋友們的惦念,以及對古都風物深情的懷想。從中真切地感受到,奧野先生作為一個日本人,是怎樣懷有深厚的“北京情節”。
北京那些事兒 目錄
北京時期的奧野先生(代序)
古都氣質
交民巷小景
喜神因緣
戲劇科班
街巷的聲音
北京那些事兒
“盧溝橋事變”前夜
“封城”前后
隨筆北京
中國的知識階層
中國少年談
岫云寺紀行
白云茫茫
季節的八音琴
北京歲暮
故都芳草之夢
北京的紅葉
什剎海附近
京劇與梅蘭芳
古都的榆樹、槐樹與柳樹
石榴雜記
“二妙堂”咖啡館
絮語《趙子曰》
北京那些事兒 作者簡介
奧野信太郎(1899—1968),日本著名漢學家、作家。1925年畢業于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1936至1938年赴中國留學。1944年再赴中國北京,任輔仁大學教授。1947年起任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1949年起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并兼任茨城大學文藝學部教授,從事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和中國文學的翻譯。著有《奧野信太郎全集》(共七卷),并主編《中國史談》《中國名作全集》《中國古典文學》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