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機器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58056
- 條形碼:9787541158056 ; 978-7-5411-5805-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狂言機器人 本書特色
「我為什么一定要表演狂言呢?
在我將“活著”的那種喜悅
分享給在場所有人的那一瞬間,
答案就會宛如彩虹一般顯現。」 野村萬齋,當代首屈一指的人氣狂言師,活躍于多方舞臺的跨界藝術家,被譽為日本未來的“人間國寶”。怎么看都是成功的人生,他卻自比“狂言機器人”。生為狂言,在自我意識形成之前,身體里便被編入了“程序”。背負著宿命,只有在這條路上不停地走下去,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只有不斷地證明自己,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在這本隨筆集中,野村萬齋分享了他的成長歷程、創作焦慮、不滿足的自省,以及自我挑戰與突破。正如狂言,有正經,才得以歡笑。當他將宿命化為活著的原動力,生命之花已然綻放。
* * *
◎ 通過“解剖”狂言師的身體,從頭到腳、由內及外地生動展示了狂言這門“徒手之藝”。
◎ 編年體講述了個人狂言生涯的發端與修行,從武司時期的點滴到成為人氣狂言師萬齋。
◎ 回顧了留學英國期間盡情呼吸自由的現代空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切磋的寶貴經歷。
◎ 階段性記錄了在“狂言是也座”的創作體會與演出心得,以及在海外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見聞。
◎ 分享了在古典藝能、現代戲劇和影視表演中的嘗試與探索,以及對“傳統的當下”和狂言未來的思考。
◎ 字里行間流露真性情,絕美寫真令人驚嘆,原來他是這樣的野村萬齋。
* * *
#萬齋OS#
「自我幼時起,狂言就被灌輸進了我的身體里,它將我改造成了一臺適合展現狂言藝術的計算機。」
「一年的時間里,我將頭發留到了肩部,長度足夠在腦后束起來。但回國后第二天我就把頭發剪了。要是我解釋說這是為了梳成丁髻,或許就不會有人說什么了吧?我一邊在腦子里想著這些強詞奪理的解釋,一邊惋惜地望著自己的頭發像流水素面一樣簌簌掉落,仿佛自己逝去的青春。」
「“我為什么一定要表演狂言呢?”當年我因為害怕師父萬作,所以不敢這樣問他。輪到我的兒子,他卻很簡單直白地問出了這個問題。我苦苦思索答案而不得,于是老實地回答道:“其實我和你想的一樣。”」
狂言機器人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長歷程、創作焦慮、不滿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戰與突破。內容包括: 狂言與“身體” ; 狂言與“感覺” ; 狂言與“性質”。
狂言機器人 目錄
自序 狂言與計算機
1 狂言與“身體”
吾乃武司 編年史1987—1994
2 狂言與“感覺”
吾乃萬齋 編年史1995—2000
3 狂言與“性質”
后記 我是狂言機器人
文庫本后記
出版后記
狂言機器人 節選
1 狂言與“身體” 狂言與“臉” 有人稱狂言是“徒手之藝”。
因為,狂言是在能舞臺這樣一種空的舞臺上,僅憑聲音和身體進行表演。能舞臺上不存在大型的舞臺裝置、燈光和音響。演員也不化裝,除神、鬼、動物、丑女、老人以外,不著面具,以素顏進行表演。
能·狂言的源頭據說來自中國唐代的一種名為“散樂”的藝能形式。這種包含滑稽模仿、雜技曲藝、奇術魔法等在內的街頭藝能傳至日本,同寺院的祭祀典禮和祭神儀式發生聯系,于是“散樂”的讀音(sangaku)在訛傳中逐漸成了“猿樂”(sarugaku)。
所謂表演,從根本上說就是模仿某一種人格。不過,雖說是對人格進行模仿,卻并不能“克隆”這種人格,而是提取這一人格的部分特征,對其進行夸張處理。近些年在新年期間,電視上會固定播放《模仿歌會》這個節目,參與表演的模仿者們基本上是將“聲帶模仿”和“形態模仿”這二者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夸張。
用膠帶將鼻子朝上固定、讓眼睛變成一道細縫、眼梢向上吊、在額頭貼一塊大大的黑痣,這些手段只能說是一些比較低端的技能,但是它們具備顛覆性,常讓觀眾捧腹大笑,這其實是對夸張的一種滑稽化處理。
我想,散樂就是這樣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與電視上播放的模仿節目之間決定性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模仿的對象。當今時代,電視這種媒體已經十分發達,只要是位名人,人人都會認識他。所以只要夸張滑稽地模仿這位名人,便會贏得笑聲。然而,在能·狂言趨于成熟的室町時代是沒有電視的。當時的所謂名人——也就是“將軍”大人——的臉,可不像現在的國家元首這樣眾所周知。
狂言的演出,是從一位登場人物自我介紹“吾乃居住于此附近之人”開始的。也就是說,登場人物并非某個特定的“名人”,他或是一名普通人,或是能夠代表觀眾的一個人,抑或是代表觀眾內在的某種人格的人。這個人一開場便宣布要模仿自己所“代表”的種種了。
能取材自文學作品,主要的模仿對象是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名人,如:光源氏、六條御息所、平家諸公卿、小野小町、在原業平等等。如此一來,一卵雙生的能與狂言,兩者的性格便逐漸演變成一方為表、一方為里。我認為,狂言更接近其本源的形態,它繼承了散樂的滑稽模仿,成為運用語言和動作進行表演的一種喜劇形式;能則在形式性上逐漸強化,以文言體內容的“歌伴舞”形式進行假面劇形式的悲劇表演。
狂言在表現普通的女性時不戴面具,以素顏示人。只不過在表演的時候會將一種名為“美男發”的漂白布片纏在頭上,將男性的下頜和面頰的骨骼遮擋起來就變成了女性。狂言里也從沒出現過什么有名的美人,只有一些“住在附近的女性”而已,所以做到這個程度也就足夠了。但要是年老的能演員不戴面具就表演小野小町的話,就有點……
狂言中有一出劇目名為《業平餅》,其中比較罕見地出現了在原業平這樣的人物。在能中,自然需要戴著面具來演繹業平這樣一位絕世美男;在狂言中,則是以狂言師本來的面目進行表演。而且在狂言的這出《業平餅》中,越是同業平大人的氣質相去甚遠者,在表演的時候越是能突顯狂言的滑稽諷刺,顯得尤為生動。因為狂言既是“徒手之藝”,也是“本真耿直的藝術”。
狂言機器人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野村萬齋,狂言師,日本國寶級藝術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指定者。1966年出生于東京,師從其祖父六世野村萬藏和父親野村萬作。畢業于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邦樂科,主修能樂。1994年依日本文化廳藝術家在外研修制度赴英國留學。1999年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節戲劇部門新人獎。2005年獲紀伊國屋戲劇獎。主辦劇團“狂言是也座”,2002年起出任世田谷公共劇場藝術總監。擔任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兼創意總監。
自三歲初登舞臺以來,在國內外演出了數十部經典狂言劇目,并致力于狂言的現代化,運用古典藝術手法跨界執導了舞臺劇《敦:山月記?名人傳》《國盜人》等。在為能·狂言的普及做出貢獻的同時,還參演了許多舞臺劇、電影、電視作品,如:主演蜷川幸雄的《俄狄浦斯王》《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在三谷幸喜的《貝吉·帕頓》中飾演夏目漱石,在《上海月亮》中飾演魯迅;出演黑澤明的《亂》,主演《陰陽師》《傀儡之城》,在宮崎駿的《起風了》中擔任配音,在《新哥斯拉》中擔任哥斯拉的動作捕捉。此外,還長期出演日本NHK電視臺的《用日語來游戲吧》節目。其他著作有《吾乃萬齋》《萬齋解體新書》等。
譯者簡介
董紓含,日本東北大學比較文化論方向碩士,中央戲劇學院東方戲劇方向博士。時常筆譯,零散口譯。愛貓嗜閑散人員。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