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世道人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589018
- 條形碼:9787543589018 ; 978-7-5435-890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道人心 本書特色
關山遠極具強度和溫度地描寫了人類的精神在歷史洪流中的決定性價值,他敘述的是過去,卻讓人體驗著一切均在當下和未來發生。 ——韓松(著名科幻作家) 歷史是前人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它讓人常讀常新,興味無窮。關山遠以文化散文的形式述說歷史,睿智通達,燭幽見微,常常能給人以現實啟迪。我喜歡讀。 ——唐浩明(著名作家、學者)
世道人心 內容簡介
關山遠先生用豐富的歷史細節、激蕩人心的文字,帶領我們走進中國近現代史現場,領悟世道人心:上應歷史規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永遠在路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是為“世道”;下則不忘初心,執政為民,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為“人心”。
世道人心 目錄
上冊
啟蒙 去留肝膽兩昆侖
林則徐帶來了鴉片戰爭?
八里橋潰敗:武器的退步與清廷的傻
誰處死生而不亂?
四個被淡忘的湖南人,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刀槍不入”的前世與來生
看海上大閱兵,想起了薩鎮冰
楊度這個人
燎原 革命理想高于天
新青年,老青年
一個“北漂”的苦樂年華
青年毛澤東的春節
“八一”,也應當是中國青年的節日
井岡山為什么沒有變成梁山泊、瓦崗寨?
在井岡山,感悟“超越死亡”
缺鹽的歲月
長征與辣椒
假如沒有長征
董振堂,我們不應忘記的一位真心英雄!
長征后的蘇區
從毛澤東找徐海東借錢說起
饑腸轆轆的長征
“崽賣爺田心不痛”
御侮 每一個犧牲都永垂不朽
又是一年“九一八”
地圖背后的魅影
盧溝橋事變對中國人的啟示
這支孤軍的悲壯背后,你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
抗戰,毋以軍銜論犧牲
八路軍是游而不擊?
文盲與戰爭
李逵為何穿上了和服?
每一個犧牲都永垂不朽
下冊
解放 不盡長江天際流
80年后提起西南聯大,國人為何還熱淚盈眶?
中國人的骨氣
不能忘記1944年的8月8日
解放軍歷史上,哪止一座狼牙山?
國民黨為什么會失敗?
西安與延安,青年才俊殺人之后……
焦裕祿來蘭考之前的日子
北平和平解放的“一、二、三、四”百萬雄師過大江
共產黨為何贏得勝利?且看一個國民黨老兵的回憶
在國民黨軍隊,“老百姓”曾經是一句罵人話
奔跑吧,戰士
解放軍敢于勝利,不僅是在戰場
1949,人心是*大的政治
為什么是上海?
屹立 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1950年的中國:那么艱難,那么勇敢
豺狼來了有獵槍
我們不能淡忘的“中國隊長”
上甘嶺:霸凌者是被“打尿”的
有一首歌,讓你聽了熱淚盈眶
為什么活著?為什么死去?
“革命老前輩”,也是“新青年”
婦女能頂半邊天,一個理解新中國的*佳角度
這世上哪有救世主?中國人*終還是要靠自己!
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世道人心 節選
自序 我們和我們的歷史(節選)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故事值得后人去講!這套叢書名為《回到中國歷史現場》,我試圖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找到一個片段,可以是一個故事,可以是一個人物,也可以是一段思考,還可以是一種情緒,將其置于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中,有矛盾,有沖突,有懸念,讀罷讓人若有所思,*后有些收獲。 基于信史,闡釋歷史,講述故事,非常重要。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歷史學家心靈中重演過去的思想。”但這句話必須要有一個前提:信史。歷史不是主觀認定的,它必須有確鑿的根據。力求真實地反映和再現歷史,是史學家*為基本的學術道德準則。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歷史研究者,不做歷史考據,也不寫歷史小說,更不戲說歷史,*為反感的是那種精心預設一個子虛烏有的“歷史標靶”,然后集中火力攻擊,并以此來進行證明或否定。此種手法,有時很討巧,但終非正道。 近年有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認為所謂愛國主義之類的宏大敘事都是不可信的,只有個體敘事才是真實的,甚至有人試圖以所謂個人敘事、小敘事去解構宏大敘事。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細節的真實,不等于歷史事實的真實。因為歷史細節紛繁復雜、有輕有重,并不是所有細節都有助于弄清真相,有些細節還可能掩蓋真相。比如,我們不能因為慈禧太后糾正了“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就認定她是一代明君。對歷史事實的闡釋,應當重視的是那些重大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細節。 因此,我一方面在史料中努力選取重大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細節,讓人讀懂個人與家國發展至今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講故事”的能力,注重鮮活與真實的融合。 “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甚至說,史前時代,智人獲得了*終的成功,就在于“會講故事”。人和人之間的合作,不需要彼此熟悉,只需要認同同一個故事即可。這些故事可以是同一套法律規則,同一種宗教信仰。當然,赫拉利所說的是廣義的“講故事”。但我理想中的歷史故事,也是如此境界,即共識之構建,重點在于對歷史的共識。好的歷史故事,不是告訴讀者一些歷史細節,比如慈禧太后每頓飯都吃些什么,也并非教人如何從紛紛擾擾的歷史中學習生存之道,而是努力告訴讀者:我為什么會這樣?我們為什么會這樣?中國人為什么會這樣? 哪個人的身上不帶著歷史的烙印?科幻小說《沙丘》中,生活在沙漠深處的弗雷曼人有極具儀式感的穴地狂歡,喝下沙蟲的生命之水,得以抹掉回憶、忘記歷史。但這只是科幻小說。恩格斯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和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一個人的身體發膚,來自父母,傳承著父母的基因。但這個人的精神和思想中,卻流淌著歷史的基因。只有我們讀懂了中國歷史,尤其是自 1840年以來的近現代史,才會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又有那么多漢奸敗類;為什么有人基于中國的歷史對未來充滿信心,而有些人卻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甚至歪曲、抹黑歷史,無所不用其極;為什么很多人充滿自信,“此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種花,諧音中華)家”,而有些人卻恨父母沒給自己生一副白皮囊 …… 我們都背負著歷史往前走。在路上,共識很重要,共識也很難得。講好歷史故事,構建國人共識,正是我輩的使命。 …… 長 征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太多這樣壯烈的“殉道者”,他們殉的“道”,是共產主義理想。 人們習慣說“中國共產黨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確實,在中國以往的歷史中,可以依稀找到類似的為了理想信念赴湯蹈火的先賢影子,但找不到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把價值觀與方法論、理想與紀律進行融合,更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使中國共產黨擁有了區別于人類歷史上一切其他黨派的獨特屬性。 讀懂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才會讀懂中國的近現代史;同樣,讀懂了中國的近現代史,才會讀懂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1944年夏天,中國守軍與日寇在衡陽有一場慘烈的大戰。我父親當年二十出頭,曾被日軍征去當挑夫,后來伺機逃脫。衡陽保衛戰,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但是,衡陽保衛戰注定不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歷時半年。德軍突入了城區,占領了市中心,繼而占領了整座城市 80%的地區。蘇聯紅軍一度岌岌可危,但硬撐著沒有崩潰。*后崩潰的是德軍,嚴寒降臨,他們被增援的蘇聯紅軍“包了餃子”,此役*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但是在衡陽,在中日雙方都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始終沒有等來援軍的衡陽守軍*終被迫投降了。后人無法指責衡陽守軍,他們盡力了,他們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但這畢竟是留給歷史的*大遺憾。多遺憾啊,衡陽守軍都聽到了遙遠的槍炮聲,如果援軍能打進來,崩潰的就是日軍,但歷史又哪能假設……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確實找不到幾場酣暢淋漓的勝利。這是歷史注定的遺憾——那個時代的中國,雖竭盡全力,仍身不由己。 這種無力感彌漫在 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中,有些人甚至已習慣了跪姿,把他攙起來,他雙腿發抖,忍不住還想繼續跪下去,直到抗美援朝幾場對外敵酣暢淋漓的勝利之后——1950年冬天,在朝鮮半島的長津湖,美軍號稱*能打的精銳部隊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打殘了,清長大捷的消息傳來,不僅美國人震驚了,100年來就沒有正眼看過中國人的日本人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個國家靠什么贏得尊重?實力。這才是世界的真相。中國文化歷來強調和諧大于沖突,信奉“國雖大,好戰必亡”,但是,沒有實力守護和平的時候卻去奢望和平,就是莫大的悲劇。 中國共產黨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顯的就是這股在 20世紀 50年代注入的“精神國力”。這種強大的力量,是中共在無窮的苦難中磨礪出來的。 前些年,趁公干出差或休假旅游,我斷斷續續走完了長征路。2011年夏天,我們驅車翻越夾金山,這也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座大雪山。山路盤旋,海拔漸高,車到山頂王母寨,大霧彌漫,幾步之外的山路林石皆隱沒不見。山頂氧氣稀薄,我們走得很慢,輕聲說話,突然間,大霧中現出一座碑來,“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王母寨紀念碑”,碑前有香,青煙裊裊。跟山下寶興縣城青衣江畔的長征紀念碑相比,這座碑低矮且簡陋,但于沉沉霧中驀然顯現時,撲面而來的歷史感,真切且深刻。 在長征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同樣誕生于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同樣有救國救民的初心,甚至連黨的組織形態都同樣“以俄為師”,堪稱“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但為什么卻在歷史中走向了兩個方向?除了信仰、理想、紀律、政治建設、群眾關系等因素,國民黨還缺少了一場苦難的長征。 讀懂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遭遇過的一次次苦難,才會理解她的一切:不會屈服于外力壓迫的“硬骨頭”,獨立自主的強烈愿望,自我糾錯能力,對紀律的嚴格要求,“理想信念大于天”的忠誠 …… 很多人誤以為,長征之后,中共和紅軍就安全了,但鮮為人知的是,西安事變爆發前的 1936年年底,中共和紅軍已山窮水盡,瀕臨絕境。一方面,陜北地瘠民貧,難以支撐一支大軍;另一方面,紅軍尋求戰略空間的努力嚴重受挫,西渡黃河失敗,西路軍損失殆盡。雖然紅軍當時已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秘密結成三位一體,也在與國民黨秘密談判,但蔣介石手握一手好牌,自然想贏光對手。他逼迫張學良給疲憊不堪的紅軍補上*后一槍,你不開槍,就調走,換嫡系部隊上來。張學良左支右絀。紅軍局勢日急,甚至計劃再來一次長征——分路突圍轉戰內地,經山西、河南、陜南,一年之后再打回到陜北或甘北。此行將途經國民黨中央軍勢力范圍,可以想象,這將遠比此前的長征更艱難,紅軍和大批干部能否還保持下來,都將成問題。恰恰此時,西安事變爆發了。 這是歷史對中共的眷顧嗎?“運氣”無法解釋,更多是歷史的必然:長征結束后,面對國內國際局勢,中共進行了重大戰略轉變,由“武裝保衛蘇聯”轉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但促成了全面抗戰局面的形成,也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處境和形象。在外部因素中,張學良的轉變至為關鍵。這個身負家恨國仇的軍閥,在與紅軍秘密談判時突然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見謝春濤主編《入黨:40個人的信仰選擇》)。當時中共中央同意,但由于共產國際的反對,張學良沒能入黨。張學良要求入黨是一時沖動嗎?探尋風雷激蕩下的人物內心,確實是一場生動的歷史課。張學良在晚年的口述歷史中說道:“可以說我就是共產黨 ……不但同情他們,我擁護他們,這是真正我(的)內心。” 為什么逆境中苦苦求存的共產黨能夠絕處逢生、絕地反擊,而手握一手好牌的國民黨,卻把牌打得稀爛?答案,可以寫成皇皇巨著,也可以很簡單: 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不是一個利益集團,而是一個價值觀集團。還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路上,新的長征,新的磨礪,從未停歇。
世道人心 作者簡介
關山遠,70后文化學者。湖南衡陽人,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有過記者、紀檢、營銷、管理多崗位跨界經歷,現在國家部委機關任職。2009年起每周撰寫讀史專欄,結稿逾200萬字,以唯物史觀和宏大視野、嚴謹考證與靈動文字,架構讀懂中國歷史的全新體系,多篇文章曾引起轟動,擁有龐大讀者群。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