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不失控的父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413088
- 條形碼:9787571413088 ; 978-7-5714-130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失控的父母 本書特色
每個父母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小時候的自己。 幫父母分析行為失控的15個原因,并給出22個應對技巧幫助父母管理情緒,是給新生代父母的情緒管理指南。 法國情商學院創始人費力奧沙教授為你解析: 面對孩子時,憤怒和沮喪從何而來? 教訓孩子后,如何擺脫后悔和自責? 怎樣跟孩子溝通,才能平和而高效? 帶你發自內心地用積極行動去緩解親子關系, 在過激行為前保持冷靜,重新積極地掌控自己的行為
不失控的父母 內容簡介
初為父母是一場偉大的探險,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強烈的情感波動會給他們造成困擾,紛繁復雜的新生活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 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過激或失當行為,會讓他們頻頻后悔和自責。如何不再情緒失控?怎樣擺脫后悔自責?如何擺脫育兒焦慮,成為孩子期待的父母? 這本書就是專門寫給新生代父母的情緒管理指南,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幫助每位父母能夠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部分,分析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 第二部分,分析造成父母行為失控的15個原因(疲憊、激素、童年的遭遇、夫妻的責任、對孩子的幻想……); 第三部分,針對孩子的11個年齡階段(從懷孕到孩子成年離開)討論父母的情感變化; 第四部分,22個應對技巧幫助父母管理情緒(愛自己、學會說“不”和“可以”、給孩子寫信、跟孩子講述他的出生……)
不失控的父母 目錄
引言
**章父母面對孩子
1過激傾向
2父親和母親不同嗎?
3自我形象與負罪感的重壓
4沖動
5當推動力成為強制力
6認知失調
7辱罵和貶低
8當我們忍不住打了孩子
9處于弱勢的孩子
10當孩子反抗時
11任性?
12誰掌握權力
13侵犯隱私
14爺爺“偏心”
15愛他比愛別的孩子難
16會激怒我們的性格
17男孩還是女孩?
18他太像我或不夠像我
19愛并非如此簡單
第二章我們失控的原因
1母親的疲憊
2父親的責任
3無法言說的缺失
4激素
5當厄運消耗了我們的精力
6他偏偏是“我不喜歡的樣子”!
7過去的重現
8逃避痛苦
9當我們沒有生存權利的時候
10修復受傷的關系
11對孩子的幻想從何而來?
12無力的旁觀者的傷痛
13競爭
14無意識的報復
15忠誠
第三章在孩子的各個年齡階段
1胎兒已經存在了!
2分娩,一次極限體驗
3產生依戀的*初時刻
4影響母乳分泌的話語
5嬰兒的啼哭
6像嬰兒一樣睡覺
71歲
81歲半~3歲
94~12歲
10青少年
11有一天,他們離開了家……
第四章指導書日常練習和應對技巧
1不帶負罪感地審視自己
2為了不再有負罪感
3他人的目光
4我很緊張,壓力很大
5我發火了?
6他哭了
7傾聽
8充滿溫情的話語
9學會說“不”,學會說“可以”
10競爭
11我愛我自己嗎?
12面對一個問題、一個壞結果、一次過錯……
13我受夠他了
14控制憤怒
15克服一個無意識行為
16你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
17我無法愛自己的孩子
18給孩子寫信
19孩子的責備
20和胎兒講話
21給孩子講述他的出生
22改正錯誤永不嫌晚
23做個總結
結語
致謝”
不失控的父母 節選
《不失控的父母》:辱罵的影響有時候要在很久之后才會顯現出來,旣惏呵皝碜稍兪且驗樗龑φ煞驈膩矶紱]有性方面的欲望。我耐心地聽她訴說,希望能從她過去的經歷中找到抑止性欲的原因。她向我吐露,她的耳邊一直回響著她母親說出的一個詞:蕩婦。因為她14歲的時候“竟敢”和一個男孩子去看電影。一位母親怎么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呢?然而,不論是從母親還是父親的口中,我們常常都能聽到一些辱罵性的話語。對瑪麗昂來說,傷害是深遠的。面對帶有攻擊性的語言暴力,她感到困惑的同時選擇了相信母親的話,并下了推斷:如果我和一個男生在一起,那么我就是一個蕩婦。因此,她在潛意識里禁錮了自己所有的性感覺,保留了對母親的尊重和愛。以前,她選擇做一個聽話的小女孩,結婚后她仍然抑止自己有性方面的欲望和快樂,于是將她的夫妻關系推到了危險的邊緣。事實上,辱罵并不只是針對瑪麗昂的,但她又如何能知道呢,而她的母親也從未因此感到抱歉。我們口中辱罵別人的話是從哪兒學來的?常常是聽來的。當我們小的時候,對于我們受到的那些辱罵,我們抹去了其中進攻性的一面而將它們放在心里,并壓抑著痛苦。長大后,當我們辱罵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動機也不是攻擊性的,而是防守性的,是為了試圖平復我們內心的痛苦。于是,我們將這種語言暴力加之于他人。辱罵的背后總是隱藏著我們自己的經歷:一個仍然疼痛的傷口,有著我們的情感和需要。我們的辱罵不是無害的。它們與孩子毫無關系,只是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傷痛,卻再一次被強制性地加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納塔莉20歲時未婚生下了瑪麗昂,她承受了別人的說三道四、孤獨以及父母的遺棄,她非常痛苦。當她的女兒和一個男孩子外出時,過去的所有情感都在她心中泛濫……她不想再次聽到那些侮辱性的話語,拒絕讓它們重現,于是她選擇了攻擊: “你就是一個蕩婦!”為了不在心底留存它們、看到它們,她將這些可怕的話扔到了女兒的身上。辱罵、貶低、負面評判、污蔑、侮辱等都不是教育的方法,而是一種暴力。尤其是父母而不是別人說出難聽的話時,對孩子的傷害就更深。負面評判是為了操控他人從而避免看到自己的錯誤,就像孩子們常說的: “誰說誰是!”當我對一位為兒子而來的父親說起這一動機的時候,他反駁道:“可他真的很沒用,我只不過是說出了事實。我不會對他說他太棒了,看看他的分數吧。我耐心地向他分析了事實與闡釋之間的區別: “他太棒了”是一種評價,而不是客觀事實; “分數在平均分之下”是一個客觀事實;,“他真沒用”是一個概括性的闡釋,是對學生的定義,而不是對分數的定義。闡釋是主觀的,依據的是“我們”的經驗、“我們”的目光、“我們”的視角,而非“他”的實際情況。當我們的內心只有自己的闡釋時,我們在區分這兩者時就有困難,對處于服從地位的孩子來說,他們就很容易把自己和我們對他的定位聯系在一起。孩子會傾向于符合我們對他的定位。這一效應已被研究證實,被稱為“期待效應”(pygmalion effet),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當我們認為孩子沒用時,他就會在頭腦中反復強化“我很沒用,所以根本找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是不會成功的”這一認知,進而他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去迎合這個形象定位。長此以往,他會和父母給他設定的形象越來越接近,這種形象也會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下去。我們常常會忘記孩子可能已經盡了*大的努力。如果他們沒能回應我們的期待,那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要求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或者這個要求與我們潛意識的期待相矛盾。……
不失控的父母 作者簡介
伊莎貝爾??菲麗奧沙,法國情商管理學院創始人,情感教育專家,心理療法專家,兩個孩子的母親。20多年從業經驗,法國zui受認可的家教專家。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