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為何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6565
- 條形碼:9787521726565 ; 978-7-5217-2656-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為何物 本書特色
●21世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不會來自技術,而是源于對“生而為人”的更開闊的理解。 ●人類誕生于暴力世界,依暴力而存在,暴力是全面理解人類的原點。 ●人類的未來仍取決于對暴力的掌控。 ●人類因暴力而生, 依暴力而強, 賴意識而尊。 ●我們天然具有暴力基因, 在掌握暴力潛能、控制暴力行為的過程中走向文明與和平!
人為何物 內容簡介
二戰后高歌猛進的全球化,讓許多預言家誤以為人類已經步入一個“地球村”的大同世界。正當人們滿懷信心地憧憬21世紀的美麗新世界之際,情勢急轉直下:全球金融危機和大衰退余波未了,新冠疫情又將人類打出原形。一時間,各地極端勢力肆虐,逆全球化風起云涌,全球合作秩序遇到挑戰,面臨崩塌危險。其實,人類歷史從未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道循環。所幸,重大歷史變遷都會促使我們重新理解人類自身,進而重塑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21世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不會來自技術,而是源于對“生而為人”更深刻、更本質、更準確的理解。 本書在各學科對人類既有認知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全面認識“人為何物”的3×3結構化模型,**次用建模的方式,超越東西方過往學者,將對人的認識提升至新的高度。作者用這個模型簡明扼要地重梳了原始社會至今的人類歷史,解析了不同歷史階段人類如何在暴力的陰影下組織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并通過這些活動重塑人類自身的生理結構、心智模式和精神世界。 本書以暴力為原點解釋“人為何物”,旨在說明人類進化的過程是一個掌握暴力能力、控制暴力行為,讓非暴力合作更加合理、更加必然的過程。
人為何物 目錄
前言:問世間,人為何物
**章 天有始,地無終:人類時間
第二章 天有經,地有緯:人類空間
第三章 天下清,四海平:原始大征服
第四章 天不應,地不靈:原始大滅絕
第五章 天也怒,地也怨:暴力人間
第六章 天行綱,地走常:有序人間
第七章 思之乾,信之坤:意識的力量
第八章 天堂上,地獄中:人類心理世界
第九章 總結:問世間,“人為何物”?
致謝
參考文獻
人為何物 節選
前 言 問世間,人為何物 1_關于人 哲學有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簡言之,哲學*關心的問題就是:問世間,人為何物? 庚子年間,新冠病毒(COVID-19 )肆虐,始有暇再讀原始社會史,也再次感受“學而思,思而學”之妙,忽有所悟。 真理是簡單的!原來,對人的認識,只要抓住一個關鍵詞,便可一通百通。這個關鍵詞就是:暴力。暴力泛指通過武力侵害他人身體、財產或精神的行為。 何來此說? 因為,人類誕生于一個暴力的世界,又靠暴力贏得生存權,在進化過程中強化了自身的暴力基因,成為地球上*強大的暴力物種。人類是一個誕生于暴力世界,依暴力而存在的物種。 所以,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精神世界,都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之上,都籠罩著暴力的陰影。 我們將用這一整本書,詳細解釋這個“因為”和“所以”,解釋人類誕生和進化的環境,解釋人類的生存博弈,解釋暴力如何決定了人類的社會秩序和精神世界。 關于“人為何物”已經有很多說法,抓住暴力這個關鍵為何很重要? 現代以來,人們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角度,對人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專業研究包括考古學、地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基因遺傳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等等,涵蓋的問題包括社會、政治、組織、技術、生理、心理、行為、宗教等問題。 這些研究雖碩果累累,但均為從局部入手,在專業范圍內刨根問底,深究細探。在各行各業專業精神的指引下,關于人的討論,總體來說還是停留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終,我們收獲了關于人的很多說法:善人、惡人、自然人、高尚之人、卑劣之人、社會人、理性人、情感人、上帝的子民、統治者的臣民、自由人、主人、奴隸,等等。這些說法均有道理,但顯然是從特定角度看人,難免以偏概全,掛一漏萬。 要超越這類對人、對“局部人”的各種說法,有一個知識結構上的巨大挑戰:我們掌握的知識,不是太少,就是太多;過去或許太少,現在肯定太多。僅以一個不大不小的歷史事件為例,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關于美國南北戰爭的書籍已超過5 萬種,對閱讀量的挑戰,已遠不是常言“熟讀24 史”的概念。正如杜蘭特(Will Durant)指出,現代人掌握的知識,早已超出其理性所能承受的極限。這造成科學家的知識日益深而不博(know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而哲學家的知識則日益博而不深(know less and less about more and more),*終,科學家在獲得知識時失去了問題和方向感,而哲學家則在討論問題時失去了知識和專業性。 要從本質上、整體上系統準確地回答“人為何物”問題,既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又不能局限于專業知識。如何才能讓業已積累的海量知識,成為載舟之水,而不是覆舟之水呢?怎樣才能了解局部,又超越局部,既見樹木,也見森林呢? 必須以一個簡單的概念為原點,從這個原點出發,認識關于人的所有局部。 成為原點的條件是,關于人的一切、人的基因、人的行為和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因其而生,為其而成。暴力就是這個原點。我們著此書以為證,以人類原生進化的邏輯,說明這個觀點。 本書*后部分概括出一個3×3 結構模型,或曰三環結構模型圖,用它描述人類的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解釋人的這三個存在,如何圍繞暴力這個原點展開。這個3×3 結構模型圖,用“理工男”的思維方法討論“人為何物”問題,**次將這個哲學問題的討論結構化,方便大家快速把握本書的核心思想,準確、邏輯、系統地理解人這一物種。 對人的完整認識,竟可以如此簡潔;關于“人為何物”的答案,竟可以這么嚴謹準確。希望讀者在領會了3×3 結構模型圖之后,對此能有同感。
人為何物 作者簡介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及人力資源學教授,學術事務副院長。曾任明尼蘇達大學、清華大學終身教授。曾兼任美國密歇根大學戴維遜研究所研究員、世界銀行顧問、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副會長。 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組織理論、勞動經濟學與人力資源管理、中國經濟、貨幣與財政政策。對相對武力如何決定經濟制度有開創性研究。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