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88625
- 條形碼:9787510888625 ; 978-7-5108-8862-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本書特色
徐復觀先生認為:“兩漢思想,對先秦思想而言,實系學術上的巨大演變。不僅千余年來,政治社會的格局,皆由兩漢所奠定。所以嚴格地說,不了解兩漢,便不能徹底了解近代。即就學術思想而言,以經學史學為中心,再加以文學作輔翼,亦無不由兩漢樹立其骨干,后人承其緒余,而略有發展。”其三卷本巨著《兩漢思想史》即從此理念出發,研究了漢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獻,完整架構了兩漢的思想大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徐復觀先生在本書中展現的深厚的考據功底。本書為大字版本,方便讀者閱讀。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內容簡介
《兩漢思想史》是徐復觀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時期論文,相繼雜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作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完整版《兩漢思想史》的卷。之后陸續出版的《兩漢思想史》的第二卷、第三卷,分章節研究了漢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獻,完整架構了兩漢的思想大廈。他對《淮南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韓詩外傳》、《鹽鐵論》這些著作進行了細密的分析,陸賈、賈誼、董仲舒、揚雄、王充、劉向的思想光芒躍于紙上。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目錄
兩漢思想史(一)
自 序
臺灣版代序:有關中國殷周社會性格問題的補充意見
三版改名自序
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
一、對西周奴隸社會論者的檢討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國人”的性格、地位問題
五、土田制度與農民
六、農民的地位與生活狀況
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
一、封建政治秩序的崩潰
二、封建社會在賦稅重壓下的解體
三、在封建社會解體中,國人階層的發展與轉變
四、封建道德的傳承問題及宗法由政治向社會的移轉
五、開放的過渡時代
六、商鞅變法與秦之統一及典型專制政治出現的關系
七、典型專制政體的成立
八、一人專制的五種特性
九、專制政治的社會基礎問題
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
一、問題的限定
二、封建與楚漢興亡之關系
三、漢代封建的三大演變
四、專制對封建的克制過程
五、在克制過程中對學術發展的重大影響
六、學術史中董仲舒的冤獄
七、東漢專制政治的繼續壓迫
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
一、官制系以宰相制度為骨干
二、三公九卿在歷史官制中的澄清
三、漢代官制的一般特性
四、武帝在官制演變中的關鍵性的地位
五、武帝對宰相制度的破壞
六、尚書、中書的問題
七、中(內)朝問題的澄清
八、尚書在西漢非內朝臣
九、武帝以后的宰相地位與三公在官制中之出現
十、光武對宰相制度進一步的破壞及爾后在專制下官制演變的格局
十一、光武對地方軍制的破壞及其嚴重后果
西漢知識分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
中國姓氏的演變與社會形式的形成
一、引言
二、氏義探原
三、姓義探源
四、周初姓氏內容的演變
五、氏在春秋時代的演變
六、古代平民的姓氏問題
七、姓氏向平民的普及
八、姓氏普及后社會結構的變化
九、以孝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普及與宗族的功能
十、專制政治對宗族勢力的摧殘
十一、姓氏在對異族同化中的力量
十二、結語
兩漢思想史(二)
自 序
《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
一、《呂氏春秋》內容之檢別
二、鄒衍學派與《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
三、從《夏小正》到十二紀紀首
四、十二紀紀首的構造
五、明堂的問題
六、十二紀紀首中的政令與思想的分配
七、《呂氏春秋》中的天人思想
八、《呂氏春秋》政治思想之一端
九、《呂氏春秋》對漢代學術思想的影響
十、《呂氏春秋》對漢代政治的影響
十一、十二紀紀首是古代天的觀念演變的結果
漢初的啟蒙思想家—陸賈
一、劉邦統治集團中的文化問題
二、《新語》的問題
三、五經六藝的真實意義
四、秦亡的教訓及儒道結合等問題
五、陸賈啟蒙的影響
賈誼思想的再發現
一、時代背景及《賈誼傳》
二、《新書》的問題
三、賈誼的思想領域
四、賈誼由秦所得的歷史教訓(附賈山)
五、賈誼政治思想中的現實性與理想性
六、政治思想中禮的思想的突出
七、賈誼的哲學思想
《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
一、問題的起點
二、時代背景
三、思想的分野
四、道家的天、人、性、命
五、精、神、精神、心
六、道家政治理想實現的可能性及思想上的融會貫通
七、由儒家所作的全書的總結—《泰族訓》的研究
八、結論
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
一、董氏思想與大一統專制政治之成熟
二、董仲舒的生平、人格及社會性
三、董氏的著作及《春秋繁露》成立的情形
四、《春秋繁露》的真偽問題
五、董氏的《春秋》學之一
六、董氏的《春秋》學之二
七、董氏《春秋》學之三
八、董氏的天的哲學之一
九、董氏的天的哲學之二—方法問題
十、董氏的天的哲學之三—天人關系
十一、天與政治
十二、余論—《賢良三策》
揚雄論究
一、《漢書.揚雄傳》及其若干問題
二、揚雄的時代
三、揚雄的人生形態
四、揚雄的辭賦
五、揚雄的《太玄》
六、揚雄的《法言》
七、揚雄的政治思想
王充論考
一、引言
二、《后漢書.王充列傳》中的問題
三、王充的遭遇與思想的關連
四、王充學術思想的特點
五、王充在學問上的目的
六、王充的理解能力問題
七、王充所運用的方法問題
八、王充疾虛妄的效率問題
九、王充的天道觀
十、牽涉到的科學與迷信的問題
十一、王充的命運觀
十二、王充的人性論
兩漢思想史(三)
中國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據問題 代序
《韓詩外傳》的研究
一、中國思想表達的另一方式
二、韓嬰及詩教與詩傳的問題
三、由《韓詩傳》考查各家《詩》說的根源
四、《韓詩傳》所關涉到的其他典籍
五、《韓詩傳》中的基本思想及其與諸家的關涉
六、《韓詩傳》中特出的問題
劉向《新序》、《說苑》的研究
一、劉向的家世、時代與生平
二、《新序》、《說苑》的問題
三、《新序》、《說苑》與《韓詩傳》
四、與其他典籍之關連
五、劉向的政治思想
六、以士為中心的各種問題
《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
一、背景
二、辯論的歷程、態度及所反映出的社會地位
三、鹽鐵專賣政策的形成
四、兩方的政治原則問題
五、現實上的利害比較
六、邊疆政策的歧見
七、辯論中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
八、文化背景問題
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
一、有關字形正誤
二、由史的原始職務以釋史字的原形原義
三、史職由宗教向人文的演進
四、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織與交融
五、古代史官的特出人物
六、孔子的學問與史的關系
七、孔子修《春秋》的意義
八、孔子學問的性格及對史學的貢獻
九、《春秋左氏傳》若干糾葛的澄清
十、左氏“以史傳經”的重大意義與成就
十一、從史學觀點評估《左氏傳》
十二、左氏晚年作《國語》,乃所以補《左氏傳》所受的限制
論《史記》
一、前言
二、《太史公行年考》的補正
三、史公的家世、時代與思想
四、史公的史學精神及其作史的目的
五、《史記》構造之一—本紀、世家
六、《史記》構造之二—表
七、《史記》構造之三—書及其中的存缺問題
八、《史記》構造之四—列傳中的若干問題
九、《史記》構造之五—立傳的選擇
十、《史記》構造之六—表現方法上的若干特點
讀《〈論史記〉駁議》—敬答施之勉先生
《史》、《漢》比較研究之一例
一、問題的回顧
二、班氏父子的家世、思想及其著書的目的
三、班氏父子對《史記》的批評
四、《漢書》之成立歷程
五、《史》、《漢》比較之一—紀
六、《史》、《漢》比較之二—表
七、《史》、《漢》比較之三—書、志
八、《史》、《漢》比較之四—傳
九、《史》、《漢》比較之五—文字的比較
《史記》札記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節選
1 我有一個經驗,凡考證某一問題,不可能把所有有關的材料,一次搜羅盡凈,勢必有所遺漏。但若引導的方向錯了,便常繼續發現與自己結論相反的材料,此時只有對自己的結論,重加考慮,加以改正或放棄,而應以近百年來一些“權威者”所經常采取的文過飾非的態度為大戒。在學問上,能發現某些權威犯有錯誤的,僅有極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一般人,只能在權威圈子里打筋斗。這些年來,國內外對王充、戴東原、章實齋等人的渲染、騰播,即是*顯著的例子。首先立說的權威,假定繼續做學問,則對自己立說的漏洞,必能有所發現。假使由立說者自己把漏洞親口親筆表達出來,這該可以減少一般人少走許多冤枉路。但近百年來的風氣決不如此,不僅絕少自己發現自己錯誤之事,并且對他人所指出的錯誤,要便是“概不答辯”,以保持自己的身份。要便是運用以“游辭”為“遁辭”等方法,使問題更陷入魔瘴。甚至促使受到卵翼的幫派后生出來為他吶喊,或運用政治力量給對方以打擊。這是中國在傳統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經常陷于泥淖之中的重大原因之一。 2 我曾指出過,兩漢思想,對先秦思想而言,實系學術上的巨大演變。不僅千余年來,政治社會的格局,皆由兩漢所奠定。所以嚴格地說,不了解兩漢,便不能徹底了解近代。即就學術思想而言,以經學史學為中心,再加以文學作輔翼,亦無不由兩漢樹立其骨干,后人承其緒余,而略有發展。一般人視為與漢學相對立的宋明理學,也承繼了漢儒所完成的陰陽五行的宇宙觀、人生觀;而對天人性命的追求,實亦順承漢儒所追求的方向。治中國思想史,若僅著眼到先秦而忽視兩漢,則在“史”的把握上,實系重大的缺憾;何況乾嘉時代的學者們,在精神、面貌、氣象、規模上,與漢儒天壤懸隔,卻大張“漢學”之幟,以與宋儒相抗,于是兩漢的學術思想,因乾嘉以來的所謂“漢學”而反為之隱晦。我以流離瑣尾的余年,治舉世禁忌不為之舊學,也有一番用心所在。這幾年來,頗有好學之士,向我問到治思想史的方法。在這里特鄭重說一句:我所用的,乃是一種笨方法。十年以前, 3 我把閱過的有關典籍,加以注記,先后由幾位東海大學畢業的同學為我摘抄了約四十多萬字,其中有關兩漢的約十多萬字。等到我要正式拿起筆來時,發現這些摘抄的材料,并不能構成寫論文的基礎。于是又把原典拿到手上,再三反復;并盡可能地追尋有關的材料,這樣才慢慢地形成觀點,建立綱維;有的觀點、綱維,偶得之于午夜夢回,在床上窮思苦索之際。即使是如此,也只能說我的文章,在治學的途轍上,稍盡了點披荊斬棘之勞,斷乎不敢說沒有犯下錯誤。李唐有自詠其畫之句謂“看之容易作之難”。二十多年來,才漸漸識得一個“難”字。只有在發展的觀點中,才能把握到一個思想得以形成的線索。只有在比較的觀點中,才能把握到一種思想得以存在的特性。而發展比較兩觀點的運用,都有賴于分析與綜合的工力。我的這種工力雖然不敢說完全成熟,但每寫一文時,總是全力以赴,以期能充分運用發展與比較的觀點。這可能是我向讀者所提供的一點貢獻。 4 關于兩漢思想,現時一般的說法:陸賈的《新語》、賈誼的《新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是不可信賴的文獻;《說苑》則系成書于劉向之前,并非劉向所著。諸如此類,我若不自己下一番考據工夫,要便是把這些著作,從兩漢思想中,武斷地加以剔除;要便是不考慮異同之見,我行我素地加以闡述。這都不是真正負責的態度。自己下過一番工夫后,凡是他人在證據上可以成立的便心安理得地接受,用不著立異;凡是他人在證據上不能成立的,便心安理得地拋棄,無所謂權威。我每一篇文章中,幾乎都作了這種程度不同的努力。對較有關鍵性的一詞一語、一事一物,亦必探索其來源,較量其時代。未曾無批判地接受過傳統的說法,也未曾無批判地否定過時人的說法。在證據的打擂臺上所得出的結論,這才是可資信賴的結論。若由后起的堅強證據將已得出的結論推翻,這是學術上的進步,我由衷地期待這種進步。 5 由先秦以及西漢,思想家表達自己的思想,概略言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或者可以說是屬于《論語》、《老子》的系統。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賦予概念性的說明。這是*常見的諸子百家所用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或者可以說是屬于《春秋》的系統。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表達出來;通過古人的言行,作自己思想得以成立的根據。這是諸子百家用作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 6 從西周到春秋時代,構成政治社會構造者,大概言之,一是以宗法為中心的貴族,二是住在都邑及近郊的國人,三則是在鄙野的農民。奴隸則不過在宗法貴族中擔任一種役使及享受工具的角色。 7 封建政治、社會的成立,是經過長期氏族社會的積累,并經過周公根據自己的理想,作政治勢力的加強控制與擴張的努力,所逐漸形成的。由近代地下材料的發現,知道西周初年的政治勢力,北及遼寧,南及江蘇,東漸于海,“其范圍不是很小而是很大的”。范圍內的許多邦國,乃前代之遺,而種族氏族,也極其錯綜復雜;所以周公的政治理想,未必曾完全實現。甚至一面在形成,一面已開始了某一程度的崩壞。但此一封建制度,曾在歷史某一階段上發生了重大的功用;而其崩壞,在意識與無意識的兩種動力之下,是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則是無可置疑的。 8 自秦以后的專制,一方面是把它作為既成事實而繼承下來;一方面又不斷加入了許多更壞的和較好的因素到里面去。雖然一直到辛亥革命,政治的形式都是專制;但對于秦所建立的專制而言,已經有若干地方走了樣,變得更壞或較好。為了對歷史事實的把握,在觀念中不致混淆,所以我便對秦以后的專制政治而言,稱秦為“典型專制政治”。 9 在封建與專制漸次交替的長期過程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歷史的過渡階段,這即是七雄對立爭雄的階段。一般史家稱之為戰國時代。本文的目的,是要把兩種制度交替的情形,陳述清楚,以便能把握專制政治之何以能成立及什么是專制政治的特性,并解答我國社會何以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戰國時代,正是交替的大關鍵,所以也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同時,戰國時代,乃處于封建制度已經崩壞,專制政治尚未定型,因之,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政治壓力的空隙*大的開放時代。在這個開放時代,不僅出現了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并在政治社會的發展上,也具有專制以外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大字本) 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生于湖北省浠水縣徐家坳鳳形塆。著名學者,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臺中農學院教授,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華僑日報》主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