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長安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13548
- 條形碼:9787501013548 ; 978-7-5010-135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長安城 本書特色
本書為“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系列之一。漢長安城是西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當時與西方羅馬并稱于世界的著名大都會,它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已開展了半個多世紀,本書關于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只能說是個初步成果。隨著今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對漢長安城的認識和研究將會更加深入。
新書--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長安城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是一套學科發展史和學術研究史叢書。其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敘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對重要的文物考古發現、發掘及研究的個例紀實。 本書較為詳盡地論述了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內容涉及平面布局、基礎設施、主要宮殿、武庫及禮制性建筑和手工業遺址等諸多方面,并對一個世紀以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書中配彩圖7幅、插圖54幅。
新書--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長安城 目錄
(一)概況
(二)考古發現與研究簡史
一 基礎設施
(一)營建過程
(二)城墻與都城范圍及平面形制
1.城墻、城壕與角樓的勘察
2.都城平面形制的研究
(三)道路與都城分區
1.道路的勘察
2.城內道路分布與都城分區研究
3.都城附近的道路交通
(四)城門
1.城門的配置與勘察和發掘
2.關于長安城城門名稱的考證
3.漢長安城與古代都城城門制度研究
(五)都城的給排水工程
1.給水工程
2.排水工程
二 皇宮——未央宮
(一)宮城
1.宮城的勘察
2.角樓的發掘
3.宮殿、池苑、官署的配置
(二)大朝正殿——前殿
1.前殿的勘探與試掘
2.前殿形制的研究
(三)皇后正殿——椒房殿
1.椒房殿的考古收獲
2.關于漢代皇后宮殿的研究
(四)少府(或其所轄官署)遺址
(五)中央官署遺址與漢代骨簽
1.中央官署遺址的發掘
2.漢代骨簽的發現與研究
(六)未央宮布局形制探討
三 “亞宮城”叫樂宮、北宮和桂宮
(一)太后之宮——長樂宮
1.長樂宮的考古發現
2.長樂宮的布局形制研究
(二)后妃之宮——北宮、桂宮
1.北宮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2.桂宮的考古發現
3.桂宮宮城布局及其宮殿建筑形制研究
(三)關于中國古代“亞宮城”制度的研究
四 武庫
(一)武庫的考古發現
1.武庫的勘察
2.武庫的考古收獲
(二)關于武庫與漢代兵器
五 禮制建筑
(一)明堂(辟雍)
1.明堂(辟雍)的考古收獲
2.關于明堂(辟雍)問題的研究
(二)宗廟
1.宗廟的考古收獲
2.關于漢長安城南郊宗廟建筑群的討論
3.漢代宗廟形制的研究
(三)社稷
1.社稷的考古收獲
2.社稷發現的意義
(四)其他禮制建筑的探討
1.天郊和地郊
2.靈臺
3.太學
4.天齊公祠與五帝祠遺址
(五)漢長安城禮制建筑形制與都城布局
1.禮制建筑形制對比研究
2.禮制建筑與都城布局
六 市場與里居
(一)東市和西市
1.東市和西市的勘察
2.從東市和西市看漢代市場形制
3.關于東市和西市關系的探討
(二)漢長安城里居
1.里居的分布與形制
2.里居與城市人口問題研究
七 手工業遺址
(一)制陶手工業遺址
1.磚瓦窯址
2.燒造陶俑的窯址
(二)冶鑄遺址
(三)鑄幣遺址
八 離官和苑圃
(一)建章宮
1.建章宮的布局形制
2.關于建章宮太液池的研究
(二)甘泉宮
1.甘泉宮的布局形制
2.甘泉宮與古代避暑宮城研究
(三)上林苑
1.上林苑的歷史沿革及地望與范圍
2.上林苑的考古發現
3.上林苑與長安城關系的探討
4.上林苑與中國古代都城苑囿問題
九 漢長安城附近的諸陵邑
(一)諸陵邑的考察
(二)諸陵邑的作用
(三)諸陵邑的管理
一○ 漢長安城的考古學研究
(一)定都長安
(二)“崇方”
(三)“擇中”
(四)“軸線”
(五)“面朝后市”
(六)“左祖右社”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新書--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長安城 作者簡介
劉慶柱,男,1943年8月生于天津市,籍貫河南南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1967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2年6月-1979年3月在陜西省咸陽地區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1979年4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學報》、《考古學集刊》、《中國考古學》(英文版)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考古學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國務院《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編簒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古都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秦漢考古學。先后參加并主持秦都咸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