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6099035
- 條形碼:9787216099035 ; 978-7-216-0990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內容簡介
本著作基于相互性概念提出了一種法律語境下的正義感理論,指出理性主體正義感的激發在于其具體遭遇對相互性預期的違反,判斷的標準是相互性關系對方的行為不符合適當回報的要求。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強調了“傷害和攻擊情境”對于正義感的觸發作用,它將正義感視為是一種被動情境下的反映,為正義的界定提供有力的補充,具有相對于其他正義感理論的優勢。本著作還提出了正義感理論對大學生德性教育的可能意蘊。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目錄
**章 正義感的含義
**節 正義感的文義
第二節 正義感的結構
第三節 正義感與道德感的區別
第二章 基于相互性對正義感解釋的合理性、限度與方式
**節 基于相互性解釋正義感的合理性
第二節 相互性如何解釋正義感
第三節 正義感的發生模式:對相互性預期的違反
第三章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解釋相對于其他解釋理論的優勢
**節 主要正義感解釋理論之評述及與相互性解釋之對比
第二節 相互性解釋可能遭到的反對及回應
第四章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正義感的必要性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正義感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正義感的具體實現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節選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正義感和道德感在認知方面是不同的 正義感的認知的對象是自己的利益、法律規則、事實,道德感的認知對象是道德規則和事實。 1.自己的利益不是道德感的認知對象,但它是正義感的認知對象。因為道德感聯系著非利己主義的動機,它不需要對方給予自己回報,道德感的觸發與增進和損害自己的利益沒有關系。自己的利益不是道德感的認知對象,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自己的利益是正義感的認知對象,正義感聯系著合理利己主義的動機,離開了自己的利益的考慮,正義感是無從產生的。 2.正義感的認知對象是法律規則,道德感的認知對象是道德規則。 這方面的差別是正義感不同于道德感的關鍵,這個區分的合理性來自于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則的分別。正義感的認知對象是法律規則而非道德規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決定正義與非正義的判斷者只能是法律。以契約論為基礎的政府理論保證了法律規則和正義規則的一致性。法律并非總是正義的,特別是在非民主制國家,這時法律規則與正義規則所產生的裂縫該如何彌補?筆者認為法律規則包括了自然法律的規則,也包括了實在法律的規則,但是自然法律和實在法律的判斷者都應是法官。自然法律保護人的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當實在法律違反了它,那么法官就依據自然法律審斷案件。 法律規則指的是什么意思?法律規則有它的結構如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典型的法律規則的表述是:“你要如此行為,否則要承擔某某法律后果。”法律后果的內容一般是承擔法律責任,人身自由被限制、進行物質賠償等。法律規則僅僅針對人的行為,不關心人的行為動機或內心,而道德規則關心人的內心或行為動機,行為則不是*重要的,違反法律規則要承擔責任(或是制裁或是懲罰),違反道德規則不需要承擔責任,*多會受到非議和責難。 典型的法律規則是“你不應當殺人”,典型的道德規則比如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你當虛心、哀慟、溫柔、饑渴慕義,憐恤、清心、使人和睦、不要擔心為義受逼迫、即使遭受辱罵、逼迫、毀謗也要歡喜快樂。法律規則指向人的行為,隱含著強制;道德規則側重人的行為的動機,隱含著勸勉。法律規則阻止人作惡,道德規則指引人向善,形成高尚的性格特點和氣質。 然而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的區分是隨著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的變動而變動的。在前現代社會將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則區分開來有時是困難的,比如摩西十誡中的“當敬拜耶和華為你的主”、“不可崇拜偶像”在現代社會看來是道德規則,而這兩條戒律在當時則是法律規則,違反它甚至會受到死刑的懲戒。所以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則的區分在現代社會政教分離、國家世俗化的背景下是比較明確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前現代國家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是無法區分的,從違反它們是否受國家權力機關的制裁這點是可以將它們區分的。比如“不可褻瀆你的主”這條規則如果違反它共同體會給違反者施加懲罰的話,這條規則就不是道德規則而是法律規則了。 按照康德的觀點,道德規則有著這樣的特質,即符合普遍化原則、目的原則及自律原則。普遍化原則說的是“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愿意它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目的原則說的是“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的人性,都要當成目的,絕對不能當成只是手段”;自律原則說的是“每一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就是制定普遍法則的意志”。按照這樣的對道德規則的理解,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的區別在哪里呢? 就普遍化原則而言,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都是一致的,而在目的原則和自律原則方面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是不同的。不過兩者普遍性的來源不同,道德規則的普遍性來源于自己的道德推理的過程,將自己的行為所依據的道德規則普遍化,看所有的人都遵守該規則會發生什么,會不會產生矛盾。而法律規則的普遍性來源于國家強制力,一個國家制定的法律普遍地適用于所有人、所有地域和有效期間內的任何時間。它是國家權威和強制力的體現。 ……
基于相互性的正義感理論——兼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作者簡介
姚健,法學博士,現任職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哲學。在《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湖北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