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007
- 條形碼:9787519504007 ; 978-7-5195-0400-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本書特色
歷史極好的教科書,極棒的清醒劑! 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好的老師。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內容簡介
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 所以,讀史可以觀成敗、鑒是非;懂史,可以知興替、明規律。 品史如品酩,于砸味中感受前人的智慧,像一壇老酒,越沉淀,越醇厚。人間正道是滄桑。當我們回望過去的時候,會發現那些智慧依然閃動著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本書分為十七章,精選歷史故事,解讀歷史人物,呈現十七種為人處世必知的大智慧,讓我們在感受歷史變幻的同時汲取人生智慧。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目錄
**章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活用歷史之“舍”智慧
**節 舍小家保大家,方顯君子之氣 / 003
第二節 放下恩怨,就是在成就自己 / 006
第三節 摒棄迂腐的固守,良禽擇木而棲 / 009
第四節 舍生取義,關鍵時刻的抉擇 / 012
第五節 舍虛名得發展,舍利益得人心 / 015
第二章 一語中的,心服口服:活用歷史之“諫”智慧
**節 直接諫言,貴在真誠 / 021
第二節 委婉勸諫,先同后異 / 024
第三節 靈活勸諫,正話反說 / 027
第四節 含蓄勸諫,借物喻人 / 029
第三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活用歷史之“謙”智慧
**節 謙遜處世,才是睿智 / 035
第二節 所謂謙和,既不高傲,也不卑屈 / 038
第三節 居功不可自傲,得意不能忘形 / 041
第四節 天不言自高,才華無須刻意賣弄 / 044
第五節 辨識言語初衷,聽進逆耳忠言 / 047
第四章 以禮待人,以敬處世:活用歷史之“禮”智慧
**節 以禮待人,尊重為先 / 053
第二節 不明禮修身,無以立世 / 056
第三節 禮遇他人者,方能得他人禮待 / 059
第四節 上下級之間需恪守禮儀 / 063
第五節 要以理服人,更要以禮服人 / 066
第五章 人心難測,知人*難:活用歷史之“馭”智慧
**節 不拘一格,慧眼識人 / 071
第二節 既往不咎,心懷容人之雅量 / 074
第三節 以身作則,敢于為下屬擔責 / 076
第四節 請將不如激將,用激將法管理人才 / 079
第五節 將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結合 / 082
第六章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活用歷史之“變”智慧
**節 隨機應變解百難 / 087
第二節 因勢利導,隨變化而變化 / 090
第三節 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 / 092
第四節 圓融處世,君子貞而不諒 / 095
第五節 適時轉彎,在絕境中找尋生路 / 098
第七章 不防于小,終虧大德:活用歷史之“慎”智慧
**節 訥言敏行,三思而后說 / 103
第二節 提高邊界意識,懂得適可而止 / 105
第三節 雕琢細節,才能成就大局 / 107
第四節 做好每一件小事,切勿因小失大 / 110
第五節 從細節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 112
第八章 處變不驚,居安思危:活用歷史之“警”智慧
**節 憂患則生,安樂則亡 / 117
第二節 先知先覺,消危機于無形 / 120
第三節 凡事未雨綢繆,時時有備無患 / 122
第四節 聽話聽音,明白對方的真正意圖 / 125
第五節 處變不驚,方能轉危為安 / 127
第九章 投之木桃,報之瓊瑤:活用歷史之“交”智慧
**節 誠懇待人,才能取信于人 / 133
第二節 人生難得知己,要懂得珍惜 / 135
第三節 投桃報李,友情在于相互扶持 / 138
第四節 感恩那些幫助過你的人 / 140
第五節 多施善行,永葆仁愛之心 / 143
第十章 專心致志,鍥而不舍:活用歷史之“恒”智慧
**節 持之以恒,方得始終 / 149
第二節 心無旁騖,無風不起漣漪 / 151
第三節 立大事者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153
第四節 對深思熟慮的決定堅持到底 / 156
第十一章 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活用歷史之“策”智慧
**節 決策需要敏銳的洞察力 / 161
第二節 好謀而無決斷,人生之大忌 / 164
第三節 知己知彼,權衡而后動 / 167
第四節 不按套路出牌,轉劣勢為優勢 / 170
第五節 善聽不同聲音,取其精而用 / 172
第十二章 勇于擔當,舍我其誰:活用歷史之“擔”智慧
**節 氣節是擔當的底氣 / 177
第二節 身正腰直,才能擔得穩 / 180
第三節 面對過錯,勇于承擔責任 / 183
第四節 有擔當之勇,更要有擔當之智 / 185
第五節 靠勇氣開辟成功之路 / 188
第十三章 伏鸞隱鵠,含明隱跡:活用歷史之“藏”智慧
**節 要在合適的機會展現才華 / 193
第二節 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實力 / 196
第三節 克制獵奇之心,不打聽隱私 / 198
第四節 收斂情緒,不怨憤,不失態 / 200
第十四章 言而有信,發達之道:活用歷史之“信”智慧
**節 誠信者多助,失信者無援 / 205
第二節 做人不說空話,說到就要做到 / 208
第三節 做人不可欺人,誠信是經營的根本 / 211
第四節 做人不可自欺,求實不求虛 / 214
第十五章 忍辱負重,強者之道:活用歷史之“忍”智慧
**節 忍是一種成事的品格 / 219
第二節 小事情忍不下,就會敗壞大事情 / 222
第三節 能力不足時,不妨隱忍不發 / 225
第四節 在人生困境中學會忍耐 / 227
第五節 永遠規避沖動性行為 / 229
第十六章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活用歷史之“退”智慧
**節 過度堅持是一種錯誤 / 233
第二節 在錯誤的道路上果斷轉身 / 236
第三節 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階梯 / 238
第四節 功成身退,不貪戀身外之物 / 240
第五節 鷸蚌相爭時抽身而出 / 243
第十七章 萬物之根,以和為貴:活用歷史之“和”智慧
**節 和諧是處世的**選擇 / 249
第二節 和諧是團隊發展的必要元素 / 252
第三節 只有和氣待人,才能廣受歡迎 / 255
第四節 得理讓人,從容化解糾紛 / 258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節選
**章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活用歷史之“舍”智慧 舍得之道,人生之道也。舍就是付出,得就是得到。想得到東西必須先學會舍去,無舍便無得,這是生活的規律。 **節 舍小家保大家,方顯君子之氣 讓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是對自己*好的保護。也只有懂得先保全集體、再考慮個人的人,才能做出更為明智的決定。這無不體現著一個人的格局和魄力。當然,個人利益的舍棄并不會徒勞無功,而是會在集體利益保全之時收獲到更大的利益。 有舍才有得,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舍棄一些東西,哪怕是自己*珍視的。特別是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更應該選擇舍“小家”保“大家”。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如果失去了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進而不復存在。可想而知,如果不以“大家”為重,又哪里得來“小家”的安穩? 戰國時期,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紙上談兵的趙括親自率領趙國的40萬大軍與秦國軍隊交戰。不幸,趙國軍隊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秦軍趁勢追擊,很快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危難之時,趙國相國平原君到楚國求助,在門客毛遂的“威逼”下,楚烈王當即與平原君歃血為盟,讓春申君黃歇率領8萬楚軍前去支援趙國。不僅如此,平原君的內弟——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也謊稱得到了魏王的命令,奪得了魏國的虎符,派兵支援邯鄲。 當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發現邯鄲城危在旦夕,內部軍心渙散,很多士兵竟生出了投降的念頭,根本堅持不到援軍的到來。就在平原君一籌莫展之際,邯鄲城一個名叫李同的小官吏求見了平原君。他說:“趙國就要滅亡了,相國難道就不著急嗎?” 平原君聽后非常生氣,大喝道:“你說的這是什么話?趙國如果滅亡了,我就成了亡國奴,怎么會不著急?” 李同繼續說道:“到目前為止,邯鄲城已經被圍困一年多了,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的百姓甚至已經開始易子而食,但是反觀相國府內,依舊錦衣玉食,就連婢女都身穿綾羅綢緞,大魚大肉享用不盡。長期的戰爭消耗了國家大批的物資,武器裝備近乎消耗殆盡,士兵只能用木材作為武器參加戰斗,但是相國府內卻是鐘鼎鼓磬一應俱全。這樣看來,相國并沒有把趙國的存亡放在心上啊。” 平原君一聽,霎時驚出一身冷汗。 李同接著說:“如今,趙國存亡僅在一念之間。如果所有人都這么想,必然會人心渙散。長此下去,趙國肯定會加速走向滅亡。請相國 三思!” 平原君聽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氣,他馬上向李同深深作揖并謙虛地說:“請先生賜我解救之法。” 李同說:“相國心里自然明白,您的個人榮辱和國家安危是連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秦軍攻破了邯鄲,您的一切也會隨之消失;反之,如果趙國不亡,您的東西不還是您的嗎?我建議,您的家人以及奴仆都去參加戰斗;家中的錢財、食物和衣服都拿出來犒賞守城的將士。這樣一來,他們都會感謝您的施恩,自然會上下一心,拼死 守城。” 平原君當即采納了李同的建議。果然,這樣的舉動大大鼓舞了守城兵勇的士氣,城中自發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沖出城去,和秦軍展開了廝殺。*終迫使秦軍撤圍,后退了30多里,緩解了邯鄲城的危機。 沒過多久,信陵君率領的援軍及時趕到,和邯鄲城內的趙軍里外夾擊,秦軍損失慘重,殘余部隊狼狽逃竄,趙國因此獲救,而平原君也成了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平原君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計個人得失,仗義疏財,與將士同甘共苦,不僅保住了國家,更保住了自己。這可以說是對“舍小家,保大家”的貼切闡釋。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有顧全大局的意識,不能僅為堅持個人利益而“鉆牛角尖兒”。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某種大環境之中,不維護好大局的和諧,個體必然無法得到長久的安穩。只有具備“舍小我,成大我”的大局觀,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才會越發和諧。 第二節 放下恩怨,就是在成就自己 放下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獲得。但是,做出“放下”這個抉擇是很難的,因為它需要你舍棄本來擁有的東西,甚至丟棄唾手可得的成功。這需要一個人具備卓越的見識和堅定的毅力。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行進的每一步,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有效的舍棄。 放下過去的恩怨,你可以更從容地面對生活,再也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放下心中的痛苦,你可以更輕松地繼續未來的人生,再也不會因為無謂的人與事而浪費人生。放下不是犧牲,而是在更好地成就自己。 戰國時期,齊襄公荒淫無度,導致國政混亂。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弒君而自立。次年,雍廩又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動蕩。 當時有望登上君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師從管仲、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另一個是以鮑叔牙為師、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女,魯國自然成為公子糾的強大外援,加之管仲等人的輔佐,優勢明顯。而公子小白自小與齊國貴族高氏友善,得力的內應加上鮑叔牙的幫助,也使其足以與公子糾抗衡。 此時,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管仲擔心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較近,很有可能會搶先回國奪取君位。于是,便帶了一批人馬去攔截公子小白。 待管仲趕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果然正往齊國趕去。因和公子小白的老師鮑叔牙私交甚好,所以管仲上前勸說公子小白放棄回國,公子小白不肯且拂袖而去。管仲一時心急,便趁公子小白沒走多遠時暗自拿出弓箭,對準他射去。 箭已離弦,只聽公子小白大叫一聲,隨后口吐鮮血,從車上跌下。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便立即送信給行進中的魯軍。于是,公子糾一行便開始不慌不忙地繼續返齊之行。 這邊,公子小白的手下慌忙擁上前來,一看,大家又都破涕為笑。原來,那支箭射中的是他身上的帶鉤,著實讓眾人都嚇了一跳。剛才,公子小白恐再有冷箭射來,就故意大叫一聲,咬破舌尖,摔在車下,連鼻子都摔出了血。等大家圍上來時,他才睜開眼睛,松了一口氣。 大家都認為天不滅公子小白,不禁士氣倍增。在鮑叔牙的帶領下,日夜兼程,終于搶在公子糾的前面回到了齊國的首都臨淄。齊國的大貴族國氏和高氏等立即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史稱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立即集合軍隊,把魯軍打得潰不成軍。同時,魯國國君收到鮑叔牙送來的一封信,信上說齊桓公不忍親殺兄弟,請魯國自行解決公子糾,否則,魯國將有滅頂之災。被逼無奈之下,魯國國君只得殺了公子糾,把管仲押送到齊國。 令人奇怪的是,齊桓公對公子糾都無法容忍,卻放了管仲一條生路。這其中,鮑叔牙的勸說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對齊桓公說:“君王的眼光應當遠大。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個齊國,那么我和高氏、國氏來協助您就夠了;如果大王想稱霸諸侯,就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能比我高出多倍,大王如果重用他,一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齊桓公是一個胸有鴻鵠之志的人,聽了鮑叔牙的這番話,又知鮑叔牙與管仲相交甚深,便放下了他與管仲的恩怨。等管仲到了臨淄,齊桓公沐浴三次,親自在郊外迎接,并立拜管仲為相。管仲也不負眾望,終其一生,為成就齊國的霸業奉獻才略。 齊桓公知人善任,放下個人恩怨而成就了齊國的霸業,顯示了他的胸襟,也顯示了他的智慧。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必要先給予。在選擇得失的時候,適時地放下更是一種智慧。放下之后,我們會發現更廣闊的天空,會挖掘到更多的機會。 第三節 摒棄迂腐的固守,良禽擇木而棲 我們要摒棄迂腐的固守,舍去鼠目寸光的領導者,選擇有遠大之志的同道者。只有敢于擺脫束縛,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伯樂,才能真正奔向更有生命力的新天地,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被暫時的利益束縛,要時時保持開闊的視野,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做好規劃。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選擇身處什么樣的環境,選擇跟隨什么樣的領導,會決定你一生的好與壞。當環境不適合你、當領導無法引領你的時候,摒棄迂腐的固守,勇敢地走出困境,不失為一種明智的抉擇。 馬援是東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東漢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之所以能夠功成名就,與他懂得擇明主而事有極大的關系。 馬援少有大志,卻大器晚成。在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之前,他雖然有著滿腹才略,卻并不急于施展,更不想隨波逐流。在那段時間里,他主要以交游的方式來開闊視野和胸襟。后來,他又到了北地郡畜牧,過著簡樸而愜意的生活。不過,馬援的志向并未被這逍遙愜意的生活消磨掉,他曾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且益堅,老當益壯。” 王莽末年,天下局勢更加動蕩不安。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割地稱雄。 這個時候,有人得知馬援是個有勇有謀的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了王莽。盛情難卻,馬援只好接受。但是沒過多久,新朝滅亡,于是,他辭官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重操舊業。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稱帝,其他很多人也紛紛效仿,自立為王。 沒過多久,天水(今甘肅一帶)的隗囂聽說馬援之名,來請他出山幫忙。隗囂對馬援可謂是言聽計從,但是馬援卻不滿意,覺得隗囂沒有遠大的志向,只圖偏安一隅且缺乏實力。 當時還有一個十分強大的勢力,即稱帝巴蜀的公孫述。隗囂想讓馬援去公孫述那里打探虛實,以便決定到底投奔誰。馬援和公孫述小時候非常要好,但是這次相見,公孫述卻對馬援大擺帝王排場。這種作風讓馬援極其厭惡,因而婉言拒絕了公孫述的挽留。 回去后,馬援對隗囂說公孫述實在是井底之蛙,又妄自尊大,因此不能跟隨。他好意勸說隗囂歸順劉秀。說服成功后,馬援帶著隗囂的書信直奔洛陽。剛到洛陽,就受到劉秀不設警衛、便裝相迎的禮遇。劉秀這種以禮相待的做法讓馬援心悅誠服。自此之后,馬援常常與劉秀深談,并且經常跟隨劉秀外出巡視,這些經歷讓馬援獲益良多,更加認定劉秀是賢明之主。 后來,隗囂野心膨脹,想要妄自稱王,準備和劉秀公開抗衡。為此,馬援認為劉秀志遠而禮賢,隗囂短淺而粗野。馬援寫信勸阻隗囂不成,后上書劉秀,獻上消滅隗囂的計策。 自此之后,馬援的才華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跟隨劉秀踏上了東漢的統一之路。在劉秀身邊,馬援如魚得水,充分展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并屢建奇功。雖然這個時候的馬援已經不再年輕,但是他*初的遠大抱負已全面施展,成為一代名將。 在那種動蕩不安的時局下,面對此消彼長的各方勢力,馬援能夠明智地選擇投奔明主劉秀,這是非常有遠見的。跟隨隗囂,馬援也會被器重,也會有優厚的待遇,但與滿足“百姓思漢”、統一天下的愿望相比,那些名利便不值一提了。 馬援的成功在于他的取舍得當。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應該明白,只有和志同道合者一起構成一個智慧超群、飲譽天下的團體,才能共同發光放熱。 誠然,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因客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人的確是值得稱贊的,但當目前的環境已經不適合自己,且又遇到真正可以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時,我們更應該像馬援一樣,果斷、及時地改變現狀,投奔到更廣闊的天地。 第四節 舍生取義,關鍵時刻的抉擇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我們面對道義和私利這“一魚”“一熊掌”時,就更要懂得取舍。往往一念之差就會讓自己背離人道、美譽盡棄。在利與義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后者。用敢于舍棄生命的勇氣去成就大道,便沒有達不到的境界。 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說,人要以崇高理想為重,在“生”與“義”不可兼得時,能為真理和正義舍棄生命。 舍生取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縱觀悠悠歷史長河,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正義事業而捐軀。一身俠膽,高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的林祥謙……他們將自己生命的火花凝鑄于鐵鏈之中,迸發于刀刃之上,在歷史的天穹上閃爍著不滅的光輝,永照世人。 漢代有一位名叫云敞的儒士,師從一代名儒吳章。在當時,吳章非常出名,是《尚書》的博士,追隨他的學生有一千多人,云敞對吳章非常尊敬。 西漢末年,王莽專政,逼迫漢平帝的母親以及皇后留住中山,不讓她們回京師。王莽的長子王宇覺得父親做事不妥,便向老師吳章求教,商討如何能夠遏止王莽的惡行。吳章認為,王莽喜歡裝神弄鬼,不如將計就計,設計一些鬼神事件來嚇唬他,再套用一些說辭,讓他感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引發了鬼神的怒氣,接著再逼他退位。 王宇覺得老師的這個辦法很好,就派手下提著一桶血,在半夜的時候,把血水潑灑在王莽的大門上,偽裝成鬼神之怒。沒承想,王宇手下的行為被守夜的門衛調查出來,事情很快敗露。王莽一怒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并借由此次事件鏟除異己,誅殺了皇后娘家衛氏的族人。 在這次事變中,被害死的無辜之人有一百多人。身為儒林領袖,吳章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王莽派人殘忍地將他的肢體一節一節地割下,腰斬于東市門外。作為一代大儒,追隨吳章的弟子有一千余人之多。王莽認為凡和吳章有關系的全都是同黨同伙的惡人,全都要打進大牢關押起來。很多學生為了避禍,公然宣稱自己早已師從他人,不是吳章的 學生。 那時,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師的慘死使他悲傷欲絕。每每想起老師深切的愛護和不倦的教導,都讓他涕淚橫流。于是,云敞決定挺身而出,為敬愛的老師盡一點為人學生微不足道的情義。刑罰之后,云敞一路哭號,跪拜著來到老師凌落四處的尸首前。他大聲宣稱,自己就是吳章的學生,并把老師的尸首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包好,抱在懷中,之后,按照師禮把吳章的尸首殮棺而葬。 云敞的舉動使整個京師的人都為之矚目。車騎將軍王舜被他的義行深深感動了,推薦他為中郎諫大夫。但云敞對時局已心灰意冷,便以生病為由避隱家中,不愿為官。 面對恩師的慘死,云敞不懼強權,敢于挺身而出,捍衛尊師的道德操守,哪怕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云敞用自己的正義行為譜寫了一曲忠義之歌。 如今,早已不是那個要用生死來表達忠義的時代,但是,美與丑、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仍然存在。為了堅持真理和正義,我們無須舍棄性命,但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舍身取義的精神。只有懂得道義為大的準則,才能在取舍之間把握方向。 第五節 舍虛名得發展,舍利益得人心 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為富不仁,生意必然無法長久;為富且仁,事業才能越做越大。舍得眼前的利益,才能贏得未來長久的發展;舍得將財富用于慈善之事,才能收獲比財富更難能可貴的支持和愛戴。 人不可能一直處于同一種狀態,在合適的時候勇于舍棄,才能迎來新的改變。所以,不要一味地執拗于眼前的名利財富,以致*終陷在泥淖,引發無端的災禍。有句流傳甚廣的話說得非常好:“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既然眼前這方寸之地注定不能屬于自己,何不勇敢舍棄,到別處開辟另一片天地呢? 春秋時期,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洗雪了奇恥大辱。自此之后,范蠡被封為上將軍,地位顯赫。對此巨大恩寵,很多人都妒羨不已,但范蠡內心卻很不安。他深知,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人。于是,他毅然舍棄了眼前的名利地位,乘舟離去。后來的結局也證明他當時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辭官后的范蠡決定遠離政治,改行商貿。他首先輾轉到了齊國,在海邊選了一塊土地開荒,并且用海水煮鹽。過了幾年,范蠡的資產已經達到了數千萬,成為當時富甲一方的巨商。齊國國君得知此事后,就任命他為宰相。但是做官不久的范蠡又主動請辭,并把大部分資財分給四下鄉鄰,自己則另擇他處而去。 后來,范蠡又來到了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縣),看到這里位置適中、交通發達,店鋪鱗次櫛比,客商往來頻繁,就決定在此定居下來,并自號“陶朱公”。耕作養殖之暇,他非常重視收集信息,抓住各種機會去集市上經商,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生意越做越好,只幾年工夫,就積累了億萬家財。 這時的范蠡年事已高,就把店里的生意交給長子經營,自己則帶上夫人和小兒子一起游山玩水,飽覽大好河山。 有一次,他們來到了熊耳山下的盧邑(今河南盧氏縣),發現這里湖水清澈見底,山上綠色怡人,景色十分優美,就打算在此長住。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范蠡發現當地盛產核桃、木耳等土特產品,但缺少食鹽等日用雜貨,范蠡又動心了。開商鋪的劉掌柜為人實在,范蠡便和他合作,在當地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山貨店,雇用了幾個生意能手,又買了十幾頭騾子,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來。 范蠡和劉掌柜的合作很愉快,他們收購山貨的價格比以往都高。不滿一個月,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他們把每種貨物挑揀分類后打包,然后根據掌握的銷貨信息,用牲口將山貨馱運出山,銷往各地。得款后,他們再到市場上購回食鹽等日用雜貨。這些物品運進山后,都按低于以往市場的價格銷給了當地的群眾。 遠處的商販聽說范蠡的善舉后聞風而至,一時間供貨的、進貨的絡繹不絕。當地的農民見有利可圖,也都紛紛前來批發食鹽或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漸漸地都富裕了起來。時間一長,經過范蠡和夫人的努力,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范蠡父子經營了幾年收購轉運生意,為當地人民創造出了一條致富路。當他準備回家的時候,把賺到的大多數錢財都分給了鄉鄰和窮苦人,更加贏得了人們的愛戴,被人們尊稱為“財神”。 范蠡的舍得有二: 其一,他舍得功名,如果范蠡明知自己危及他人利益,卻因貪戀名利而留在原地,那么他就不可能再有新的出路,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正是因為他能夠根據眼前形勢,棄虛取實,才得以開創另一番事業;其二,他舍得利益,范蠡不只圖自己一人富有,還深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他讓周圍的人獲益才能將生意越做越大,他一次次地散盡錢財獲得了老百姓的愛戴。 這世上沒有只進不出、只得不舍的道理,渴望全進全得的人反而會失去更多。唯有將目光放長遠,舍得眼前虛浮的利益;將頭腦放清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擁有于人于己都有益處的實在之物。 第二章 一語中的,心服口服:活用歷史之“諫”智慧 司馬光曾在《諫院題名記》中以“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來說明諫官的重要性。勸諫并非易事,勸諫者不但要敢說,還要會說。善諫者,總是能一語中的,讓聽者心服口服;不善諫者,輕則引怒,重則招致殺身之禍。 **節 直接諫言,貴在真誠 虛偽的土地上永遠開不出真誠的花朵,唯有待人以誠,才能收獲真誠。真誠必須是發自內心的,一個人無論排練多少次,也掩飾不了謊話中的虛假。只有用真誠的態度去和別人交流,才能打動人心。真誠的態度,不僅能夠讓對方接納你的意見,還能使你得到對方的尊重。 有的時候,與其繞圈子、打掩護,叫人疑心,不如直接說出自己的諫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勸諫是為了表達我們內心的思想,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不是要挑出別人的缺點,所以,說話的態度尤為重要。想要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納,態度必須真誠。 真誠,是一個人品德的基本體現,也是人際交往的出發點。在諫言獻策時,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溝通沒有了障礙,自然會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唐朝時期,士大夫魏徵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這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詆毀魏徵說:“魏徵身為臣子,待人接物卻不注重儀容和禮貌,不避嫌疑,影響非常不好。”李世民就派溫彥博責備魏徵,命魏徵一定要改變這種不修邊幅的毛病。 過了幾天,魏徵求見李世民,他說:“微臣聽說,君臣一心,國家才能興旺。如果臣子不顧國事,只重儀容禮貌,那就與重國事的君主有了二心。如果君臣皆重儀容禮貌,疏廢國事,這樣下去,國家的命運也就不難預測了。所以,恕微臣不敢從命。” 李世民忙說:“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魏徵接著又說:“愿皇上能讓微臣做一個良臣,而不要做一個忠臣。” 李世民非常疑惑,問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區別?” 魏徵回道:“所謂忠臣,就是能向君主提出建議,卻無法使君主采納,反而招來殺身之禍,陷君主以非常大的罪惡之中,使國家受到損失,而他也只留下“忠臣”的名聲;所謂良臣,就是不但能向君主提出建議,并且能被君主采納,從而君臣上下齊心,使得國家更加繁榮富強。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不同之處。” 李世民接著又問道:“那么,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接著,他又以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為例,指出他們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偏信奸臣。魏徵認為,身為君主,只有廣開言路、察納雅言,才不會被奸佞之人所蒙騙。 李世民聽后深以為然:“昏君總是護著自己的缺點,不讓這些缺點暴露出來,這樣反而會一天比一天糊涂;明君卻是不斷暴露自己的缺點,然后加以改正,使自己更加賢明。今后,我要經常接受諫言,努力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提出意見,努力做一個良臣。” 魏徵對于“良臣”和“忠臣”的辯辭,體現了他對古往今來為官之道的深刻感悟。身為臣子,就應該食君之祿,為君分憂;身為君王,就應該廣開言路、寬以待人。魏徵的成功諫言成就了他與李世民的君臣美談,也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在進諫過程中,魏徵是直言,但是他的諫言無不體現出臣子于國于君的真誠之心,這也是他諫言成功的原因所在。 對于那種開明又賢能的人,若要指出他們做事的不當之處,不妨直言不諱。但前提條件是你的直言必須是真誠的,是全然為他人著想的,是毫無私心的。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如此,才能達到直言進諫的良好效果。 第二節 委婉勸諫,先同后異 先消除對方的戒心再諫言,這是勸諫藝術中的迂回術。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進諫方式的關鍵在于正確把握對方的所思所想,你要清楚對方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并能從細節剖析其中的利害關系,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在委婉勸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尺度,不要泛泛而談、長篇大論,讓人不知所云。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直言進諫,所以,勸諫并非只有誠心就可以,有時還需要掌握委婉勸諫的語言藝術。所謂委婉勸諫,就是先贊同對方的觀點,博得對方的好感,消減對方的抵觸情緒,使緊張的氣氛有所緩和,然后再引導對方跟隨你的思路加以考慮。這樣,對方不僅能明白你的想法,而且還能真心接受你的意見,達到良好的效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