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兒童教育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686772
- 條形碼:9787557686772 ; 978-7-5576-8677-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教育心理學 本書特色
破解兒童行為密碼,洞悉孩子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行為,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揭開“問題兒童”產生的根源,了解不同階段成長的秘密,孩子那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科學培養兒童健全人格,別讓教育傷在不懂孩子上。
兒童教育心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圍繞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確、健康的人格這一核心問題來展開。阿德勒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總的來說,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任務。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說謊,甚至不愛學習等。關于這些問題的心理誘因以及解決方案,阿德勒的這本書中也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阿德勒告訴我們,兒童的這些行為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只是表象,家長暴力地制止和打罵,只能讓問題更嚴重。
兒童教育心理學 目錄
第二章 人格的統一
第三章 追求優越感與它對教育的啟示
第四章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第五章 孩子為何會有自卑情結
第六章 怎樣預防孩子的自卑情結
第七章 社會情感的培養與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八章 家庭環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九章 為適應新環境做準備
第十章 孩子的在校表現
第十一章 影響孩子成長的外在環境
第十二章 性教育的意義與誤區
第十三章 一個教育失誤的例子
第十四章 完美的兒童教育需要父母參與
附錄一 個體心理學問卷
附錄二 五個孩子的案例與點評
兒童教育心理學 節選
依照心理學理論,教育問題可以被濃縮為一句話——教育問題是一個自我認識與自我指導的過程。兒童教育雖然類似于成人教育,但二者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相對于成年人來說,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無法正確認識、指導自我,他們要形成這方面的能力,必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并且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然而,這項工作的*大難點在于,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往往不了解孩子。確實,連我們都不一定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又何況是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對他們加以指點和引導呢?這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啊!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是一門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重要科學。說它重要,不僅因為兒童心理這一領域本身,還因為它能讓成年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與行為方式。 個體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不同,它不允許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脫節。個體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整體人格,并致力于探討整體人格能為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從這一點來看,構成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主要是人們在實踐中對謬誤的再認知。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孩子本人,只要掌握了這些知識,就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這種研究方法貫穿個體心理學的始終,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所有論述,就能自然而然地組成一個彼此聯系的有機整體。依照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人的每一個行為,都要受整體人格的驅動、指引,都能真實反映他的心理活動。在緒論部分,我試圖就個體心理學做一個總綱性的闡釋,然后再在后續的各章內容中,有側重地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人之所以能成長、進步,其本質是因為內心有明確的目標,充滿了不斷向上的追求。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在持續追求發展,追求更偉大、更完善、更美好的愿景。這種愿景在潛意識中時刻存在。這種目標明確的追求能主宰人的一生,不僅會影響人的具體行為,甚至還能支配人的思想。思想并不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東西,但它會在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的雙重影響下,與現實趨于一致。 整體人格與每個具體的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每個人都是由深藏于內心的整體人格塑造的,并且與整體人格相統一。因此,每個人既是被各自整體人格所繪制的一幅幅精美畫作,同時又是這些精美作品的創作者。不過,這些創作者并不完美,因為他們對自己的靈魂與肉體了解得并不全面。 研究人格的構建時,要特別注意“人格的整體性”這一點。每個人的生活目標、生活風格都迥然不同,這種差異不是單純由所處的客觀現實不同而導致的,因為即便面對著相同的客觀現實,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主觀看法。可以說,客觀現實本身,和人對客觀現實的看法,是兩回事。所以,共處在同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人類,卻能以極具個性的方式來塑造自我。每個人塑造自我的過程,都能體現出這個人對客觀現實所持有的看法,從心理層面來看,這些看法可能正確且健康,也可能錯誤而有害。我們特別重視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與障礙,特別是童年時期的問題。要想全面觀察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這些都是不容錯過的關鍵。只有找對根源并及時解決,才不會對這個人今后的人生軌跡造成重大影響。 我想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52歲的女士,她習慣于不停地貶低年長于她的其他女性。通過追溯她的童年經歷我們發現,在她小時候,她身邊的所有人都在關注她的妹妹,從那時起,她的心中就產生了一種被他人忽視的錯覺,并因這種錯覺而心生屈辱。通過運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觀察法(譯者注——即按照時間發展順序觀察的方法。)對她進行分析,我們還發現,這種心理從她的童年時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她總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她發現別人比她受歡迎、所處的地位比她優越時,她就會感到憤憤不平。 就算我們不了解她的日常生活與整體人格,也不妨礙我們由此來解讀她的內心。心理學家的這種思路與小說家類似,即通過確定的行為路徑、生活風格、行為模式來構建人物,同時確保他的整體人格不被破壞。如果一位心理學家足夠優秀,完全可以推測出這位女士在某個特定環境下會有怎樣的所作所為,再根據她獨特的“生命歷程”準確描繪出她的人格特征。 P2-5
兒童教育心理學 作者簡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A1fred Adler,1870-1937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l9l2年,阿德勒創辦《個體心理學》雜志,開始把目己的理論應用于兒童的撫養和教育;1920年,任教于維也納教育學院,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26年,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其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