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族國家進程中的近代大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39467
- 條形碼:9787569039467 ; 978-7-5690-394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國家進程中的近代大學 內容簡介
學界較統一的看法認為,民族國家是在中世紀的廢墟之上產生的。15世紀末,歐洲封建制度逐漸衰落,無數被分割的封建領地在歷經數個世紀的遷徙融合之后,形成了一批所謂的新“民族”。隨著歷史的發展,一種按照民族特性建立的政治共同體成了歷史發展的新趨勢。 關于民族國家的性質,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概括較為全面。他認為:民族國家同以往的政治單位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僅為政治共同體找到了“民族”這個天然凝聚力的基礎,而且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民族國家因此同以往的國家在性質上有了根本的區別。民族國家的特性還表現在:在明確劃定的領土內,沒有任何的內外部競爭者;它是國內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機構,武裝力量、監獄、警察、法庭等暴力機關只屬于國家,其他個人和機關無權使用;領土內的居民要效忠并服從國家;主權是民族國家的主要內核,民族國家力量的來源其實就是依賴其境內的人民對于國家的認同和對于使用壟斷暴力的支持。因此,“民族國家存在于這樣的聯合體之中,它其實就是統治所需要的制度體系,它對已經劃定邊界或者國界的領土實施行政的壟斷,它的統治靠法律以及對內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維護”。民族國家“在一個劃定界限的區域內享有至高管理權,有暴力壟斷的支持,并且作為國民對國家低限度的支持或效忠的結果,這種政治機器享有合法性”。
民族國家進程中的近代大學 目錄
**章 近代大學的歷史語境
**節 王朝崩塌與民族國家進程
第二節 構建民族國家的大學理想
第二章 四川大學的創建:書院改制與近代大學誕生
**節 “仰副國家,造就通才”
第二節 國家主義的教育理想
第三章 四川大學的“國立化”:民族國家統一的手段和象征
**節 四川軍閥割據下的大學
第二節 國民政府入川與教育部整頓川大
第三節 任鴻雋校長的改革
第四章 “大后方”中的四川大學:民族國家復興的種子
**節 大學遷徙到大后方
第二節 國民政府對大學的全面控制
第三節 大后方中的國立四川大學
第五章 民族國家進程中近代大學呈現的特質
**節 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
第二節 國家與學術的互動糾纏
第三節 自由與控制的張弛博弈
第六章 近代大學的困境與啟示
**節 民族國家利益與學術使命之間的兩難困境
第二節 國家主義教育理想及其現實意義
結語
附錄
附錄一:龍晦先生關于國立四川大學之“口述史”資料
附錄二:龍達瑞先生關于父親的回憶錄
附錄三:1902-1945年四川大學歷任校長一覽表
附錄四:四川大學各重要階段院系設置一覽
附錄五:國立四川大學1931-1949年學生人數統計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民族國家進程中的近代大學 節選
《民族國家進程中的近代大學:從尊經書院到國立四川大學》: 第二節 國家主義教育理想及其現實意義 近代大學的國家主義取向也可稱之為國家主義的教育理想。盡管在國家主義取向下,近代大學面臨民族國家利益與學術使命之間的兩難選擇,遭遇著困惑迷茫,但從歷史語境和民族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國家主義的教育理想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愛國主義的精神仍然有它的當代價值。 一、國家主義教育理想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國家主義取向在中國的出現就如同政治學領域中國家主義的出現一樣,有其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20世紀初的中國,已經飽受西方列強欺侮蹂躪半個多世紀之久,內部各種政治勢力的爭斗更進一步加劇了對外關系中的弱勢地位。對外爭取獨立和尊嚴,對內追求統一與和平,成為那一時期中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各派政治勢力,不管真提倡也好,假擁護也罷,都高舉國家主義的旗幟,以達到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凝聚群體力量、贏得民眾支持的目的。這種社會歷史境況,正是國家主義教育取向的溫床,與近代以來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等國的國家主義及國家主義教育取向的產生路徑完全相同,也與民族國家發展進程完全吻合:在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的歷史語境下,在民族國家的進程中,近代大學與西方教育體系一起被移植到近代中國;在列強的欺辱下,民族主義被徹底激發,并貫穿于整個民族國家進程的始終。 德國和日本因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而崛起的神話,刺激著近代中國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的神經。大學成為救亡圖存、構建民族國家的重要對策和基本途徑,被賦予國家主義的理想:“清末新政”試圖通過廢除科舉、創辦新式大學來避免王朝覆滅的命運;軍閥混戰和國民政府統一運動期間,大學國立化成為國家統一的手段和象征;抗日戰爭時期,大學更是成為民族文化保存和復興的種子。近代大學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國家主義取向成為近代大學的根本價值取向,不管是當時的“教育救國”“教育建國”還是后來的“教育興國”“教育強國”,他們都是國家主義取向在民族國家進程中應對時局和困境的反映。因此,國家主義的教育理想既有其歷史必然性,又有其現實合理性。 二、國家主義教育理想的當代價值 民族國家作為國際關系的主要行為體,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由政治、經濟、技術和宗教等因素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次確立了國家主權原則,適應了民族國家產生發展的潮流。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每個體系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影響民族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主權和民族主義。經濟是民族國家發展的基礎,生產力尤其是科學技術發展是民族國家發展*根本的動力。主權是民族國家的核心,是現代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民族國家爭取獨立、維護主權的斗爭風起云涌,全球化背景下主權也面臨著挑戰。民族主義是推動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歷史的偉大進程中,民族主義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但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正確對待。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同時由于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影響,各個民族國家的發展存在差距。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向,民族國家將是現代國家政治努力的目標。 今天,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主義也似乎淡化,全球主義、個人主義更加流行,多元文化受到推崇,國家主義、愛國主義在一些人思想意識中越來越淡化。但是,民族國家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共同政治組織形式和國際政治單元,對內加強認同,對外爭取國家利益始終是民族國家要實現的目的。建設現代國家,始終是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一個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是中國近代史的一條主線,即民族國家進程始終還在路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本民族整體利益*具權威的代表。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的形式并沒有過時。我們所處的時代仍是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民族國家并存的時代。只要國家存在,愛國主義就有其堅實的基礎。只有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才能使每個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獲得共同發展。這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高組織形式。國家的產生是民族和文明發展成熟的標志。國家不僅能夠凝聚民族的意志、代表社會成員的利益、動員全民族的力量、規劃全社會的未來,而且是本民族整體利益的*高代表者。盡管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的部分職能也處于變革之中,但是,國家作為民族存在的*高組織形式沒有變,國家作為民族整體利益*具權威的唯一代表者的地位和功能沒有變。在今天的世界,哪個民族削弱了國家的地位和能力,哪個民族便將面臨毀滅性的生存危機,這已被當代世界歷史所證明。第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強大的獨立主體。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主體地位和功能提出挑戰,全球主義與區域主義(區域性經濟聯盟)挑戰國家的主權。民族國家的權力開始發生變化,一部分轉移給世界性經貿組織,一部分轉移給基層民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民族國家主體地位的削弱和消失。今天的國際社會架構仍然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以民族國家為國際社會的互動主體。無論是區域性的經濟聯盟,還是跨國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國家的主體地位,民族國家依然是國際社會中*強大*具權威的無可替代的主體。無論與一個國家內的何種組織和個人做何種交往和互動,都必須首先與這個國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認可,否則一切都不可能。 ……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