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8839
- 條形碼:9787559648839 ; 978-7-5596-4883-9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本書特色
1.《七根火柴》約二千字,可是生動而有力地描寫了草地行軍的艱苦,刻畫了忠心耿耿的戰(zhàn)士在將要斷氣的一瞬間還專心致志地要把他所保存的七根火柴連同黨證交托同志轉呈上級。——茅盾(作家) 2.我覺得《親人》這篇小說寫得很好!無論是政治性還是藝術性都不錯,能以情打動人!無產階級文學也需要人情啊!——臧克家(詩人)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1.著名軍旅作家、紅色影視劇《閃閃的紅星》《四渡赤水》編劇王愿堅經典作品集。 2.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經典,影響一代人的精神史詩。感人至深的軍民魚水情,激勵后世的大無畏精神。 3.茅盾、臧克家傾情點評。收錄王愿堅自述《寫出感受的和相信的》,呈現文學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 4.《黨費》《七根火柴》《三人行》等與長征有關的作品,入選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 5.“百部紅色經典”系列叢書為獻禮百年榮耀時刻專門設計,收入作品皆為名家名作,旨在重溫紅色經典,緬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家王愿堅的經典作品集,收錄了作者描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的一系列作品,其中《黨費》是他的經典名作。作品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善于抓住典型細節(jié),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在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紅軍戰(zhàn)士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為了祖國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英勇奮斗,他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歌頌了他們在艱苦的年月里仍然保持的樂觀向上、不屈不撓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目錄
黨 費 /001
七根火柴 /013
三人行 /018
親 人 /024
夜 /039
足 跡 /046
肩 膀 /052
草 /060
食 糧 /067
標 準 /077
啟 示 /083
路 標 /093
歌 /103
“同志……” /111
虹 /118
后 記 /202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節(jié)選
每逢我領到了津貼費,拿出錢來繳黨費的時候;每逢我看著黨的小組長接過錢,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錢數的時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熱,想起了一九三四年的秋天。 一九三四年是我們閩粵贛邊區(qū)斗爭*艱苦的開始。我們那兒的主力紅軍一部分參加了“抗日先遣隊”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紅軍合編,準備長征,四月天就走了。我們留下來堅持敵后斗爭的一支小部隊,在主力紅軍撤走以后,就遭到白匪瘋狂的“圍剿”。為了保存力量,堅持斗爭,我們被逼得上了山。 隊伍雖然上了山,可還是當地地下斗爭的領導中心,我們支隊的政治委員魏杰同志就是這個中心縣委的書記。當時,我們一面瞅空子打擊敵人,一面通過一條條看不見的交通線,和各地地下黨組織保持著聯系,領導著斗爭。這種活動進行了沒多久,敵人見整不了我們,竟使出了一個叫作“移民并村”的絕招:把山腳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眾統(tǒng)統(tǒng)強遷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了。敵人這一招來得可真絕,切斷了我們和群眾的聯系,各地的黨組織也被搞亂了,要堅持斗爭就得重新組織。 上山以前,我是干偵察員的。那時候整天在敵人窩里逛蕩,走到哪里,吃、住都有群眾照顧著,瞅準了機會,一下子給敵人個“連鍋端”,殲滅個把小隊的保安團,真干得痛快。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別是敵人來了這一手,日子就不那么愜意了。 生活艱苦倒不在話下,只是過去一切生活、斗爭都和群眾在一起,現在驀地離開了群眾,可真受不了,渾身有勁沒處使,覺得憋得慌。 正憋得難受時,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當“交通”,下山和地方黨組織取得聯系。 接受了這個任務,我可是打心眼里高興。當然,這件工作跟過去當偵察員有些不一樣,任務是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黨組織聯絡起來,溝通各村黨支部和中心縣委,以便進行有組織的斗爭。任務的落腳站八角坳,是個離山較近的大村子,有三四個村的群眾*近剛被迫移到那里去。要接頭的人名叫黃新,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媳婦,一九三一年入的黨。一九三二年“擴紅”的時候,她帶頭把自由結婚的丈夫送去參加了紅軍。后來,她丈夫跟著毛主席長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個才五歲的小妞兒。敵人實行“并村”的時候,把她們那村子一把火燒光了,她就隨著大伙來到了八角坳。聽說她在“并村”以后還積極地組織黨的活動,是個忠實、可靠的同志,所以這次就去找她接頭,傳達縣委的指示,慢慢展開活動。 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況。其實我只知道八角坳的大概地勢,至于接頭的這位黃新同志,我并不認識。魏政委怕我找錯人,在交代任務時還特別囑咐說:“你記著,她耳朵邊上有個黑痣!” 就這樣,我收拾了一下,換了身便衣,就趁天黑下山了。 八角坳離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彎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趕到。這莊子以前我來過,那時候在根據地里像這樣大的莊子,每到夜間,田里的活干完了,老百姓開會啦,上夜校啦,鑼鼓喧天,山歌不斷,鬧得可熱火了。可是,現在呢,鴉雀無聲,連個火亮兒也沒有,黑沉沉的,活像個亂葬崗子。只有個把白鬼有氣沒力地喊兩聲,大概他們以為根據地的老百姓都被他們的“并村”制伏了吧。可是我知道這看來陰森森的村莊里還埋著星星點點的火種,等這些火種越著越旺,串連起來,就會燒起漫天大火的。 我悄悄地摸進了莊子,按著政委告訴的記號,從東頭數到第十七座窩棚,躡手躡腳地走到窩棚門口。也奇怪,天這么晚了,里面還點著燈,看樣子是使什么遮著亮兒,不近前是看不出來的。屋里有人輕輕地哼著小調兒,聽聲音是個女人,聲音壓得很低很低的。哼的那個調兒那么熟,一聽就聽出是過去“擴紅”時候*流行的《送郎當紅軍》: …… 五送我郎當紅軍, 沖鋒陷陣要爭先, 若為革命犧牲了, 偉大事業(yè)儂擔承。 …… 十送我郎當紅軍, 臨別的話兒記在心, 郎當紅軍我心樂, 我做工作在農村。 …… 好久沒有聽這樣的歌子了,在這樣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歌子,心里真覺得熨帖。我想得一點也不錯,群眾的心還紅著哩,看,這么艱難的日月,群眾還想念著紅軍,想念著扯起紅旗鬧革命的紅火日子。興許這哼歌的就是我要找的黃新同志?要不,怎么她把歌子哼得七零八落的呢?看樣子她的心不在唱歌,她在想她那在長征路上的愛人哩。我在外面聽著,真不愿打斷這位紅軍戰(zhàn)士的妻子對紅軍、對丈夫的思念,可是不行,天快亮了。我連忙貼在門邊上,按規(guī)定的暗號,輕輕地敲了敲門。 歌聲停了,屋里頓時靜下來。我又敲了一遍,才聽見腳步聲走近來,一個老媽媽開了門。 我一步邁進門去,不由得一怔:小窩棚里擠擠巴巴坐著三個人,有兩個女的,一個老頭,圍著一大籃青菜,頭也不抬地在擇菜葉子。他們的態(tài)度都那么從容,像沒有什么人進來一樣。這一來我可犯難了:到底哪一個是黃新?萬一認錯了人,我的性命事小,連累了整個組織事大。怔了一霎,也算是急中生智,我說:“咦,該不是走錯門了吧?” 這一招很有效,幾個人一齊抬起頭來望我了。我眼珠一轉,一眼就看見在地鋪上坐著的那位大嫂耳朵上那顆黑痣了。我一步搶上去說:“黃家阿嫂,不認得我了吧?盧大哥托我?guī)艁砹耍 蹦┝诉@句話也是約好的,原來這塊兒“白”了以后,她一直說她丈夫盧進勇在外地一家香店里給人家干活。 別看人家是婦道人家,可著實機靈,她滿臉堆笑,像招呼老熟人似的,一把扔給我個木凳子讓我坐,一面對另外幾個人說:“這樣吧,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鹽,等以后搞到了再分!” 那幾個人眉開眼笑地望望我,每人抱起一大抱青菜,悄悄地走了。 她也跟出去了,大概是去看動靜去了吧。這工夫,按我們偵察員的習慣,我仔細地打量了這個紅軍戰(zhàn)士的妻子、地下黨員的家:這是一間用竹籬子糊了泥搭成的窩棚,靠北墻,一堆稻草搭了個地鋪,地鋪上一堆爛棉套子底下躺著一個小孩子,小鼻子翅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兒。墻角里三塊石頭支著一個黑乎乎的砂罐子,這就是她煮飯的鍋。再往上看,靠房頂用幾根木棒搭了個小閣樓,上面堆著一些破爛家具和幾捆甘蔗梢子…… 正打量著,她回來了,關上了門,把小油燈遮嚴了,在我對面坐下來,說:“剛才那幾個也是自己人,*近才聯系上的。”她大概想到了我剛進門時的那副情景,又指著墻角上的一個破洞說,“以后再來,先從那里瞅瞅,別出了什么岔子。”——看,她還很老練哪。 她看上去已經不止政委說的那年紀,倒像個三十開外的中年婦人了。頭發(fā)往上攏著,綰了個髻子,只是頭發(fā)嫌短了點,當年“剪了頭發(fā)當紅軍”的痕跡還多少可以看得出來。臉不怎么豐滿,可是兩只眼睛卻忽悠忽悠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詳又機警。眼里潮潤潤的,也許是因為太激動了,不多一會兒就撩起衣角擦擦眼睛。 半天,她說話了:“同志,你不知道,跟黨斷了聯系,就跟斷了線的風箏似的,真不是味兒啊!眼看著咱們老百姓遭了難處,咱們紅軍遭了難處,也知道該斗爭,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干,現在總算好了,和縣委聯系上了,有我們在,有你們在,咱們想法把紅旗再打起來!” 本來,下山時政委交代要我鼓勵鼓勵她的,我也想好了一些話要對她說,可是一看剛才這情況,聽了她的話,她是那么硬實,口口聲聲談的是怎么堅持斗爭,根本沒把困難放在心上,我還有啥好說的?干脆就直截了當地談任務了。 我剛要開始傳達縣委的指示,她驀地像想起什么似的,說:“你看,見了你我喜歡得什么都忘了,該弄點東西你吃吃。”她揭開砂罐,拿出兩個紅薯絲子拌和菜葉做的窩窩,又拉出一個破壇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塊咸蘿卜,遞到我面前說,“自從并了村,離山遠了,白鬼看得又嚴,什么東西也送不上去,你們可受了苦了,好的沒有,湊合著吃點吧!” 走了一夜,也實在有些餓了,再加上好久沒見鹽味兒了,看到了咸菜,也真想吃,我沒怎么推辭就吃起來。咸菜雖說因為缺鹽,腌得帶點酸味,但吃起來可真香。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們那些黃瘦的臉色——山上缺鹽缺得兇哪。
百部紅色經典:黨費 作者簡介
王愿堅,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人。1944年奔赴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入《解放軍文藝》雜志社工作。1956年至1966年,參與革命史料叢書《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8年任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后擔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藝術系(作家班)主任。主要作品有《黨費》《小游擊隊員》《七根火柴》《糧食的故事》。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