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39835
- 條形碼:9787569939835 ; 978-7-5699-3983-5
- 裝幀:9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本書特色
☆蔡穎卿 首次直接授權全新作品 打破續簽臺版慣例 ☆一位隔代長輩的教養經:老師、隔代“大長輩”2大視角,記錄“隔代教養”執行時隔著一代,但愛絕不會相隔于年歲之外。不同代人發揮各自經驗,給予不同成熟度的愛。讀讀這本書,陪在孩子身邊的大人更有“智”“仁”“勇”,可以慢慢抵達“不惑”“不憂““無懼”的教養。 ☆千萬家庭精神導師教養理念再更新: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消耗殆盡:“我是為你好”“每天每天習慣性的否定”……聰明教養實現和孩子的“好好相處”:相處愉快、彼此喜歡。延續蔡穎卿一以貫之 “做個好大人” “言傳身教勝于一切說教”的教養理念。 ☆寫字、修辭、語言素養、考試4大陪伴功課示范:蔡穎卿的親子教養課,圍繞教養里繞不開的四大主題,教你如何陪孩子學習,以實例清晰示范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質量。 ☆給孩子和媽媽的小古文課:親子共讀古文,先有《傅雷家書》中傅雷給孩子教授孔孟之道、《國策》、《左傳》,以實現語文知識、道德觀念、文藝熏陶的完美結合;后有蔡穎卿感嘆傳統應試“字句解釋、中心思想、歷史背景、藝術特色”的八股式考題,讓多少孩子喪失感知古文魅力的機會。 蔡穎卿從生命、性情的角度回歸教養,體會古詩文能動人、更能育人,找尋智慧教養方法。 ☆蔡穎卿的教養美學世界再加強:目前蔡穎卿的教養美學著作已出版6本,《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媽媽是永遠的老師》《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安定的媽媽有力量》《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媽媽是*初的老師》《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我的工作是母親》,豆瓣評分過8,讀者口碑好,十點讀書、教養專家洪蘭、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陳光、凱叔講故事、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金韻蓉、中國教育協會副會長朱永新、百萬育兒名博王人平、童書作家粲然、作家寧遠、育兒名博渡渡鳥推薦閱讀、果媽閱讀等閱讀社群推薦領讀。 ☆媽媽班、孩子班視頻錄制中,還原真實教養情境。首次面向大陸讀者線上交流會籌備中!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內容簡介
本書集合兩年來蔡穎卿開辦親子教養班與孩子和媽媽日日相處的經歷, 分享老師和隔代“大長輩”兩種身份總結出的經驗與心得, 延續自己一貫“做個好大人”“言傳身教勝于一切說教”的教養理念, 給隔代教養提出智慧的思路: 好好地養、合理地教、用心了解。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目錄
自序──自憐璧玉親教舞
**章 隔代的相處
開場白
留在心里的味道
安慰是孩子挺起的肩膀
不要去睡那張床
從”你洗到哪里?”到”唧唧復唧唧”
你們配得更深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浪漫
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六十加六
想家的心情
第二章 古文里的愛子之方
開場白
媽媽是孩子*初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可憐天下父母心
家長之道:賢明、嚴格與慈愛
靠山不是真的山
第三章 不隔代的愛
開場白
天真難守
很重要的一件事
心里難過的時候
有些事不用問
給孩子回報愛的機會
知識里沒有代溝
用功的孩子
言教的功課
知道哪里很危險,才能學會安全
看重自己才能愉快教養
一個外婆的隔代叮嚀
第四章 教養的陪伴
開場白
功課里的教養
幫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
努力,永遠都不會白費
教與學:在校是師生,在家是親子
關于寫字
關于修辭
古文里長出來的語言素養
正確看待“考試”這件事
節錄作業建議
后記:一片真心教隔代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節選
你當然可以哭,但是…… 我猜想,有一些孩子上課前并不知道父母幫他報了名。也一定有些小朋友以為,參加小住校類似于”觀光度假”,過來之后,才知道自己要過得是”比家更家”的每一天:一日不做,一日沒得吃用。 **次來的孩子們,多半不是在**天就愛上小住校的生活。我相信他們對這樣作息穩定、每天要為自己效力的生活,是一天天增加愛意的。 我是一個嚴格的長輩,我的嚴大半自覺是因為”必要”。如果不嚴格,我就完成不了對孩子可愛的保護,因為“可愛”是“可以愛”的縮略語。如果我們對孩子的不上進感到灰心、對他們的玩鬧感到厭煩,那么,再多的愛也支撐不出一個好臉色或一段真正溫和的語氣,所以,我總是選擇一條更簡單的路走:不羞辱孩子,但實事求是地堅持他們應達的標準。 有個初報到的黃昏,孩子們都完成了行李物件的歸位,分配好衛浴空間、制訂每日大致的計劃之后,我要孩子們拿出各自帶來的樂器,分頭練習。在我的認知中,社會從孩子入學已經創造了培養基本的音樂素養的可能,小學畢業時,無論城鄉,也無論家庭豐儉,每個孩子都可以認得簡單的五線譜、數字譜,而現在這一代孩子會彈唱吹奏一種樂器,更是理所當然。 我布置完音樂習作之后,有的孩子帶著小提琴上樓,彈鋼琴的孩子也戴上耳機練琴,我卻在樓下看見一個男孩抱著一把尤克里里低聲啜泣,眼淚如斷線的珍珠般滾滾而下。 我驚訝地問:”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孩子難過的說:”我.……不……會。”那樣斷續著出聲,久久才把三個字說完,我不禁懷疑他身體必然有某處不舒服。沒想到越要問個仔細,孩子越是哭得激動,待我完全弄清楚,真的只是因為不會而不想彈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該怎么處理這件事了,而當時,他已如孟姜女哭長城那樣的心力交瘁,躺臥在書房的地毯上。 我告訴他,不會我來教。但孩子卻肝腸寸斷,一字配一聲地哭說:“不………要。” 我又說:”你只要坐起來,把琴拿起來撥四條空弦,就能彈出四個音。” 他又哭著說:”我.……不……要,我……不會。” 我耐下心來再說服:”每個人不會的事多得是,學了就會,趕快坐起來!”而他始終不肯。 我覺得不能再勸慰了,因為再說下去于事無補,只是在幫孩子誤判情況,拖延時間,也許明天我們師生倆還得重新把這場碼戲、這番對白再說一次,那真是時間與心力的大浪費。更何況,其他本來好好在練習的孩子們都已分心棄務地圍觀起來。 我改口說:”好,你可以哭,但哭完了還是要學。不過不能在這里哭,因為你已經嚴重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練習。我們樓上樓下總共有五間廁所、五間淋浴室,隨便找一間進去好好大哭一場。哭完之后,趕快找我,我馬上教你。”話說完,孩子從地上起來,沒有上樓,轉身去了一樓的洗手間。我聽到擤鼻涕的聲音、沖馬桶的聲音,在幾分鐘之內,我就見到整理好自己的孩子走到我的身邊。 我什么話也沒多說,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只要拿起琴,動一動手指頭,所有由La、Mi、So、Do組合而成的歌就能傳入自己的耳中。 畢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聽完我的話之后,他懂得了我的決心,也在哭與彈之間,做了一個對自己更有益的選擇。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在我所教過的學生當中,孩子們比他們的媽媽更早學了唐朝文學家韓愈所寫的《千里馬》。我在媽媽班笑說:以教養實用的角度說來,父母讀懂這篇文章實在是比孩子會背本文更有意義。 自先秦傳下的篇籍,又經唐朝文學家韓愈所寫《馬說》的影響,現今,“千里馬”與“伯樂”已經成為我們口中“人才”與“啟能”之間*貼切的知遇之比了。 我跟多數六、七十歲的人一樣,是因為學校的教材而背會韓愈四篇《雜說》之一的〈馬說〉。當年朗朗上口時只覺得真有道理,一番感觸當中未曾想過,這是一篇多么好的“客觀教養論”。因為在背熟的那個年紀,既未成為母親,教我讀書的老師也沒提起過其中的道理,真足以用來說明“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伯樂”。 “知遇”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必須包含三種條件: 相遇的機會 質材的本存 識別的智慧 父母和孩子在“遇”的關系上分為親生或領養,但無論什么情況的遇,培養孩子成材是所有父母樂做的功課。只是,熱情于做功課的人,就需要精進做功課的能力,才能把識別的智慧透過實際引導,培養出真正的美材。 韓愈在《馬說》中說“千里馬常有”,這的確可以安定天下父母心。父母不要只著急于競爭的角度,只花時間探測各種才情的可能,而不定心努力于伯樂的工作。父母應該是不受外界過度的影響,不太早給孩子下定論或測方向,因為他們了解,孩子真正的強壯是均衡條件的結果,就像一匹千里馬的基本是全身可見的強壯。 我也帶孩子和媽媽們讀了《齊民要術》中的一小段相馬之道,說馬的外表是這樣: “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腹脅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 在媽媽班講解《馬說》之前,許多孩子已經背熟這篇不到兩百字的古文,只不過,文中的體會,孩子不可能有父母深,因為孩子現階段只是等待著父母成為伯樂的千里馬,該如何養、策、通,是父母的一番功課。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作者簡介
蔡穎卿 Bubu 1961年生于臺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 臺灣著名暢銷書作家、親子教養家、生活家,常年開辦親子教養班。主張“言傳身教勝于一切說教”“做個好大人”。溫暖有力的文字滿含真切的盼望,致力于幫助更多家庭實現和孩子的“好好相處”,在生活的細節里實踐充滿智慧的教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