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7222
- 條形碼:9787100097222 ; 978-7-100-09722-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以上文化讀者作者以為秦漢之際之所以“大一統”觀念及儒學占據國家政治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與中國古來有之的占星學密不可分。作者試圖超越現存既有的解釋框架,將占星學作為關鍵字來重新勾勒秦漢之際的思想劇變,以求引起學界對秦漢思想、學術、政治、科學甚至歷史學已有版圖的重新審視。作者先后考察了中國秦漢之際的重要的文獻作品,仔細梳理這些作品與占星學之間的往來共鳴,通過詳實的史料證明占星學對秦漢思想影響之甚,創造性地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審視中國思想史變遷的新角度。在這個尚不成熟的研究領域,本書作者的工作可以說是開創性的,如果后來者能夠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審慎前行,我們未嘗不能看見一場思想史領域內的研究范式的變遷。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內容簡介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探討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向占星學之轉折這一重大問題,試圖論證處于歷史巨大轉型期的秦漢時代,其思想、學術、政治、教育、文化藝術等,在根本上都受到占星學一陰陽五行學說思想的支配。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的思考不僅重構了已有的秦漢思想史研究版圖,而且對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亦具有挑戰意義。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目錄
前言
導論:“天人”如何“合一”?——用思想史的邏輯推演
**章 農耕文明與“觀象授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生與性質
**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根本性質
第二節 中國上古天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二十四節氣
第二章 論中國古代天文學向占星學的轉折
**節 西方占星學述略
第二節 作為問題的中國古代占星學
第三節 《夏小正》與《詩經·豳風·七月》沒有占星學思想
第四節 中國上古原發形態的天文學與占星學無關
第五節 從天文學向占星學的轉折
第六節 轉折的原因及元素
第七節 轉折證據之一:利簋銘文與《國語·周語下》的異同
第八節 轉折證據之二:《左傳》、《國語》的其他記載
第九節 占星學在當時的影響
第三章 論鄒衍學派——以《管子》為中心
**節 《幼官》、《四時》、《五行》、《輕重己》、《水地》篇的作者問題
第二節 五篇作者應是鄒衍學派
第三節 鄒衍學派與占星學考辨(上)
第四節 鄒衍學派與占星學考辨(下)
第五節 《管子》其他篇章中的占星學一陰陽五行
說思想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月令》的思想模式——中國古代*早的“天人合一”圖式
**節 《月令》與《逸周書》
第二節 《月令》與《管子》
第三節 《月令》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第四節 《月令》的作者
附:《月令》思想再議
第五章 兩漢經學觀念與占星學思想義證
**節 《易傳》與占星學
第二節 《尚書》學與占星學
第三節 《詩》學與占星學
第四節 《禮記》與占星學
第五節 《春秋公羊傳》與占星學
第六節 小結
……
第六章 論《易傳》與占星學的關系——從《易傳》對《易經》的思想拓展說起
第七章 《荀子·樂論篇》與《禮記·樂記》的根本區別——兼論占星學對于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沖擊與整合
第八章 略論漢帝國的意識形態——董仲舒學說與占星學
第九章 《淮南子》與占星學——兼論《呂氏春秋》中的占星學思想
第十章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釋義——從占星學的角度
第十一章 《黃帝內經》與秦漢天入學說——兼論帛書《黃帝四經》文本形成時間
第十二章 《漢書·律歷志》與秦漢天人思想的終極形態——以音樂思想為中心
第十三章 荀子《天論篇》是對于占星學的批判
第十四章 王充《論衡》與秦漢天人學說的終結
余論:秦漢思想遺產與中國思想的秘密
參考書目
跋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節選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如果說,“四象”中有一些蒼龍、麟、風這樣神話中的動物,實質上還是關于天象的純粹描述,“分野”把星辰和地域聯系起來,表明一種天人生活同構的雛形,而“三垣”則完全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觀念。“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把位于二十八宿以內的恒星分為三大塊。紫微垣是天上皇宮的意思,其中有帝星、帝后星、群妃星、三公星、太子星等;太微垣是天上政府的意思,有將星、相星、諸侯星;天市垣是天上都市的意思,有主管秤權交易和商人的宦者星、宗正星、宗人星、客星等。紫微垣和天市垣在《開元占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有,大約出現于戰國時代。太微垣初見于唐初的《玄象詩》。這即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占星學,或者也可以說“政治天文學”。 在這個時期的天文學(或稱占星學)中,以巫咸、甘德、石申三大學派影響*大。 巫咸傳說是殷代大臣。《尚書·君奭》即有此提法。《世本·作篇》云:“巫成作筮。”秦《詛楚文》石刻有《巫成文》一種,是向大神巫咸祝告。睡虎地《日書》有“巫咸”之名。《離騷》中之彭咸,應是巫彭與巫咸合稱。史載《巫成星經》為我國*早星表,據說含33座共144星。但原本亡佚,后世存本列齊、趙國名,顯然屬于偽托。有人認為,西周巫成學派為宋國司星繼承,子韋是代表,《莊子·天運》中有“巫咸祒”,子韋名裙,即是證明。 甘德活動于戰國時期,或為楚人,或為魯人,作《天文占星》八卷,亡佚。石申是魏國司星,開封人,活動約在前4世紀戰國中期,作《天文》八卷,但早已亡佚。雖然甘德和石申的原著亡佚,但從《史記》、《漢書》和引文中可知一二。后人拾遺補闕,把石申的《天文》與甘德的《天文星占》合并,該書在宋代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托名為“漢甘公、石申著”,始見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著錄,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占大象歷呈經》,流傳至今。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書中包括巫咸這一家的星官,還雜有唐代的地名,其中有一些后人增添潤色之辭,肯定不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但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石申著作在西漢以后被尊稱為《石氏星經》。根據這些資料可知,石申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把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及中外官星座,應用“度數”給出這些星的坐標。包括“去極度”(該星與北極星的角距離),二十八宿的“距星”(各宿中選定的作為測星標志的星)的“距度”(相鄰二宿的距星的赤經差)和黃道內外度;還有中外官的“入宿度”(該星與其西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和黃道內外度;“度”以下的小數還用“太、半、少、強、弱”等表示。《石氏星經》所載共包含二十八宿和中外官星120座,含星121顆。這些內容可能有漢人修改和加入。他與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制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石申與甘德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形成并列的兩大學派。漢、魏以后,石氏學派續有著述,這些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贊》等。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為歷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視,在正史的天文志類中,引用了他們大量的研究成果。至西晉武帝時,吳國太史令陳卓將巫咸氏、石氏、甘氏三家所著星經綜合一起,編寫了包含283個星座1465顆恒星的星表,繪成星圖,成為中國古代的一個標準星圖。唐代時瞿曇悉達編著《開元占經》,其中有大量巫咸、石申和甘德的占星理論,不過真偽難辨。 但是,從本質上說,這時候的天文學家實質上已成為占星家。雖然他們掌握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但是他們要用天象知識為各國國君服務,實際上就是運用占星學來服務于各國國君,天文學在性質上因此發生了根本轉變。占星內容涉及用兵、立嗣、農桑、祭祀等諸多國家大事。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梓慎發現當年的歲星應在星紀,卻到了玄枵(實際是由木星運行的誤差所至),便認為是春行夏令,他因此預言鄭國和宋國要發生饑荒。《國語·晉語四》說,晉國史官董因根據天象預測重耳可以成功繼承君位。《國語·周語下》還說到武王伐紂的天象有利,故能成功。漢代《淮南子·兵略》也說到這件事,其實都是附會。 ……
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 作者簡介
章啟群,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西方美學史、哲學解釋學、秦漢魏晉思想和藝術。 出版著作:《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解釋學》、《新編西方美學史》、《百年中國美學史略》、《今天是什么?一用哲學的語言說》、《經世與玄思——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精神文明》(編著)、《九批判書》、《圖文哲學101句》等。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