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95647
- 條形碼:9787534895647 ; 978-7-5348-956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本書特色
作者即將從河南省文聯轉崗至省政府參事之際,靜心梳理一下過去零零碎碎發表的一些文章,歸納分類,結集出版,旨在為了對職業生涯*后幾年的閱讀思考、心路歷程進行回顧總結。全書分為“詩論篇”“序跋篇”“評論篇”“隨筆篇”四部分,通過數十篇隨筆文字勾勒出作者治學、交游、閱讀及思考的人生歷程。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內容簡介
書名《舊學新知》,寓意有二:一是所寫文章有古(舊)有今(新);二是“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一直是我念念在茲、心慕手追的治學態度和境界。本書以之命名,表達作者對此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追求。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年寫作發表的文化隨筆,分為詩論篇、序跋篇、評論篇、隨筆篇四部分,其中對古典詩詞的研究性文章編入“詩論篇”,對中原傳統文化的隨感性文字編入“隨筆篇”,為師友作品所作的一些書評或序跋編入“評論篇”和“序跋篇”。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目錄
千載此情同皎潔——論中國古代詠月詩的基本主題兼及誠齋的詠月詩
田園守拙自養真——陶淵明與田園詩派
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唐代宮怨詩論析
萬里寫入胸懷間——唐代黃河詩探驪
自鑄雄奇瑰麗詞——論毛澤東詩詞的崇高美
行吟詩千首,晚來唱大風——論劉長庚詩詞的基本主題與藝術風格
序跋篇
鄉土情結與史家情懷
閑庭信步“噴空兒”
記憶中原文化,守望精神家園
文獻千古事,溯源六百年
精神到處詞章老
記住鄉愁
《龍文鞭影》復又生
百品識千唐繩鑒知經典
敬畏歷史,燭照現實
咫尺千里,以少總多
評論篇
于平淡處見精神
魏晉風韻的飲食趣史
理想主義者朱丹和他心中的“岡仁波齊”
老樹著花無丑枝
化沉重為輕盈
且行且知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翰墨故園情
精誠儒醫溫潤如玉——讀《走近國醫大師張磊》
自將磨洗認前朝——黃河故事與邵麗的寫作
隨筆篇
青梅煮酒話唐詩
東籬把酒品宋詞
淘井
說個一二三
自然一點
水潤的老子
老子的老師
老子的三寶
莊稼地里的人生哲學
拉風箱的學問
簡是一種境界
有與無的和諧
關于國學熱的思考
我的**本書
靈魂之水
激情彥英
歲月不居(代后記)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節選
千載此情同皎潔——論中國古代詠月詩的基本主題兼及誠齋的詠月詩 在千姿百態、爭奇斗妍的中國古代詩歌長廊里,蔚為大觀、源遠流長的詠月詩是令人炫目的一大族群。高懸于太空的明媚的月亮,發出神奇而溫柔的光輝,為它所吸引,自古至今的騷人墨客、隱人雅士不知發出了多少感慨、吟哦了多少詩草。中國古代詠月詩燦爛如夏夜的群星、絢麗如三春的百花、豐富如浩瀚的江海、多姿如秋日的白云,通觀來看,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大基本主題。 一 表現思鄉懷人、嘆離傷別的情懷是**主題。從《古詩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到曹植《七哀詩》的“明月照高樓”;從《子夜四時歌》的“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到張九齡《望月懷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李白《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杜甫《月夜憶合弟》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白居易《望月有感》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到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從晏殊《蝶戀花》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到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從王禹傅《中秋月》的“不禁雞唱曉,輕別下天涯”,到辛棄疾《西江月》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從朱希晦《客邸中秋對月》的“今年客里中秋月,靜挹金波更清絕。可憐有月客無酒,不照歡娛照離別”,到皇甫汸《舟中對月書情》的“不識別家久,但看明月輝。關山一以鑒,驛路遠相違”;從李攀龍《塞上曲送元美》的“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到歐大任《九月十五夜月》的“書緣多難絕,月在異鄉看。凄斷晾霜角,遲回望露盤”;從葉燮《客發苕溪》的“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歸帆趁疾流。忽訝船窗送吳語,故山月已掛船頭”,到丘逢甲《元夕無月》的“三年此夕月無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等等。思鄉懷人的具體內涵各不相同,嘆離傷別的濃淡程度各不相同,但把明月當作傳遞感傷之情的媒介這一點上卻是衣缽承襲、形異神合的,難怪克蘭默·賓在《大宴·序言》中說:“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他把遠隔千山的情侶的思念聯結起來。” *著名也*讓人銷魂的是蘇軾的著名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開篇兩句以問月提起,問得突兀奇崛。三句以下承上問直入想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由問月而想到天上宮闕,越想越奇。接著由問到想,以“我欲乘風歸去”寫其欲游月宮的遐想,卻又因懼寒而回到現實中來。結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眷戀塵世的感情。下片直寫人間,前三句寫月光的移動,時間的推移,由月而及人。接下來“不應”二句出以設問口吻,這是人生不幸之問、心情郁結之問,也是對胞弟蘇轍深切思念的曲折表達。“人有”三句宕開一筆,轉入對宇宙人生的探索,沉郁之情因自然現象的啟示而得到些許安慰。結以良好的祝愿,是對弟弟的勸慰,也是對自己的企望,作者熱愛生活的態度,懷念親人的深情,至此得到了完整深邃的表現。全詞由中秋賞月而展開奇想,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對現實迫害的憤慨與藐視,對人生的執著與熱愛,對胞弟的思念與關懷,豪放而不失空靈,抑郁而不失曠達。 P3-5
中國當代隨筆作品集:舊學新知 作者簡介
王守國,文學碩士,傳媒經濟博士,高級編輯,省管專家。現任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文藝評論和大眾傳播。著有《誠齋詩研究》《文化視野中的陶淵明》《道家雙峰》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八十余篇,評論文章三百余篇,獲獎二十余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