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90827
- 條形碼:9787562290827 ; 978-7-5622-9082-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內容簡介
擇日也叫選擇、擇吉,是民眾依據傳統的時間制度和數術理論,選擇合適的時機做事的古俗,在我國歷史,至今仍流行于民間。本書通過田野作業,對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擇日實行了詳細的民俗志深描,并在人類時間文化的宏觀視野下對這一信行了神話哲學的深入闡釋。本書認為,擇日反應了人類世俗時間與神圣時間的沖突與互動,是人尋求回歸神圣時間秩序的一種“生命形式”。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前言
擇日,也叫選擇、擇吉或諏吉,是根據數術信仰等來選擇適宜的時間做事的古俗。擇日習俗在我國有的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至今仍流行于民間生活中。20世紀以來,擇日習俗和許多民間信仰一樣,被視為封建的表現,因而遭到了社會主流話語的貶斥,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未能深入地展開。20世紀90年代之后,伴隨中國文化熱等思潮的興起,這一現象才又重新引起社會的正視與學界的注意體來看,學界對擇日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取向:
其一是對擇日術籍的文獻學研究括對歷代流傳及考古發現的擇日術文獻的注解。前者有李零主編的《中國方術概觀·選擇卷》,王玉德編著的《趨吉解讀》等,后者有對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發現的秦簡《日書》的識讀、注釋等等。其二是對擇日歷史學研究,散見于李零所著的《中國方術考》、馬新等所著的《中國古代民間信仰:遠古一隋唐五代》等等。其三是對擇日文化學研究括對數術的一般研究和對擇日專門研究。前者如俞曉群所著的《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秘意義》,后者中比較重要的有劉道超所著的《擇吉與中國文化》、劉道超與周榮益合著的《神秘的擇吉——傳統求吉心理及習俗研究》以及何躍青主編的《中國擇吉文化》等等。
上述學者的工作了對這一神秘科學研程。但從民俗學的角度看,這些研究尚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偏重文獻資料,直接的田野調查資料較為匱乏;偏重歷的擇日習俗,對其當下狀況的關注不夠;偏重對術士的解說,對普通民眾的態度較為忽視;偏重對習俗現象的描述,深入的理論解釋尚待展開;偏重國學視野,與現代學術方法的對話不足;等等。
要補足這些缺憾,自然需要相關研究者持久的努力,非一人一書可以完成。本書當然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但在研究布局上對這些要求做了針對
.........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目錄
目錄
引 言 民俗的“發生”與“意味”
一 學術史的省思
二 從人尋問文化
三 神話的獨立形式
章 時間視域中的生活景觀
節 公歷與農歷
第二節 勞動、農閑與娛樂
第三節 節日與節俗
第四節 屬相與命運
第五節 占諺與沖忌
第二章 作為術藝的擇日理論
節 術業與術藝
第二節 通書與鎮書
第三節 選擇法舉要
第三章 日常經驗中的擇日實踐
節 擇日實踐
第二節 駁雜、變通與懷疑
第三節 神煞的面相
第四節 儀式規程
第四章 勞動、俗世與時間
節 勞動與人的生產
第二節 勞動與時間之源
第三節 勞動與世俗生活
第四節 時間中的俗世
第五章 時間之外的生存
節 神圣世界的建立
第二節 時間之外的經驗
第三節 尋歸時-序
第四節 擇日與意義建構
第六章 信仰、結構與沖突
節 形式、“力場”與結構
第二節 擇日信仰的結構特征
第三節 層疊、消亡與替代
小 結
參考文獻
附錄 甘肅秦安擇日習俗田野民俗志
一 擇日藝人與術籍概述
二 民眾常用的沖忌書
三 陰陽常用的擇日通書
四 陰陽常用的禳鎮書
五 修作門灶擇日相關資料
六 喪葬擇日相關資料
七 民眾關于神煞的日常理解
八 祭文所反映的特殊神煞觀念
后記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節選
引論 民俗的“發生”與“意味”
一學術史的省思
擇日,也叫選擇、擇吉或諏吉,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信仰習俗,至今仍活躍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本書所調查的甘肅秦安(筆者的家鄉),擇日俗稱“看日子”,也是當地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形式,舉凡人們修造、開業、婚嫁、喪葬,甚至出行,無不要咨詢懂擇日術藝的人士,以確定一個吉日。筆者也從小聽說過一些因觸犯“兇神惡煞”而遭災的神秘故事。
可以說,作為“民俗中人”,筆者對家鄉的擇日習俗并不陌生;但當筆者作為民俗學者來試圖對當地的擇日習行一種學術上的研究時,卻遇到了諸多困惑——學術何為?尤其民俗學這門以民眾日常生活為研究領域的學科如何真正地、恰當地處理、建構其與分析對象的關系?面對沿襲了幾千年,如果不是脫離了那種生活,自己也會涉身其中的“看日子”習俗,筆者能說些什么?還能說些什么?
這里涉及了一個現代民俗學者所面臨的兩個相互纏繞的根本性問題,即研究什么(what)和如何研究(how),分別指向研究的對象與理論方法。對民俗學家而言,二者相對獨立,卻有著內部的關聯:生活既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我們的研究本身。那么。如何恰當建構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能讓我們對民俗有一種恰切的觀照,又不至于凌空漂浮于生活之上?而在民間信仰領域,這一矛盾更顯突出,任務更為艱巨,因為被現代人視為非理性的神秘信仰,直接與以理性為根基的現代學術相沖突。
正是出于這樣一種理論意識,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與我們的研究對象——擇日習俗有關的研究成果。由于種種原因,現代學術對擇日關注開始得很晚,傳統擇吉文獻的整理與論文、專著的出現才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這些研究基本上可區分為兩類視角的分析。
擇日習俗的神話學闡釋 作者簡介
胥志強,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俗學、民間文學、神話學等。主要成果:主要論文:《語境方法的解釋學向度》《作為象征的神話:保羅·利科的神話解釋學》《列維納斯的生活理論》,主持科研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4批面上資助項目“解釋民俗學理論研究”。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