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03796
- 條形碼:9787520703796 ; 978-7-5207-0379-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本書特色
普利策獎得主 兩度國家圖書獎入選 理查德•克魯格 全新力作
托馬斯·杰斐遜:“政府的存在是為表達人民的意志,這是確定不移的首要目標;要是由我來決定是要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但同時我也會讓每個人都有報紙可讀,并且有能力閱讀。”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內容簡介
曾格案是美國殖民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眾輿論權訴訟案,也被譽為美國爭取獨立與自由的史詩開篇。1733年,印刷商人約翰•彼得•曾格發行《紐約周報》,刊登文章抨擊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國總督威廉•科斯比的腐敗與傲慢,整個紐約為之震動。1734年末,曾格被控煽動誹謗罪入獄,報紙被當眾焚毀。九個月后,1735年8月4日進行了一場改寫歷史的審判,來自費城的辯護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為曾格進行了精彩的辯護。陪審團僅用幾分鐘即裁定被告無罪,曾格被當庭釋放。
普利策獎獲得者、美國資深媒體人、社會歷史學家理查德•克魯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貴的殖民地時期檔案資料,描繪了紐約州強大的政治對手之間的戲劇性沖突,以及整個訴訟案件的臺前幕后與細枝末節,亦如同一幅豐富而引人入勝的紐約社會政治畫卷。這場審判距今雖已兩百八十余年,但并不僅是一樁舊事,是對今天公共言論自由作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應。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前言
前言 自由的根本
1941年年初,在史無前例(也無來者)地三度連任美國總統兩個月后,富蘭克林•D.羅斯福對國會發表了第九個國情咨文報告。這次被稱為“四大自由”的講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引爆的十六個月后發表的,被許多歷史學家稱為羅斯福令人難忘的演講。盡管羅斯福宣稱將竭盡所能使美國遠離這一全球性的災難,但1941年1月的演講卻明確無誤地表明了美國加入反對極權專制斗爭的立場,因為極權專制侵害了美國人政治信念中關于權利和自由的核心價值觀。
總統說:“未來的歲月,我們將確保人們生活在奠基于四大自由的世界。首先是言論和表達的自由——在世界各地。”他列舉的其余三個分別是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懼的自由。正如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倡導普世平等和民主長存的政治信念,無須擔驚受怕、自由表達思想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 為迫切的價值訴求——這一點不言自明。這一自由一旦喪失,必定殃及其余。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目錄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相關資料
信息的自由流通乃培養公民心智的條件,有良知的媒體是民主社會的堅強后盾,公民的監督是共和政府健康存在的基礎。曾格案開啟了美國新聞出版自由的先河。有感于美國新聞自由的后退,普利策獎得主理查德·克魯格重拾往事,講述了這個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讀。——錢滿素 這是一本資料詳實、極具歷史深度的著作。曾格案發生在美國立國之前的殖民時期,卻一直被看作是美國推動言論自由的里程碑案件。作者是普利策獎獲得者,他不僅介紹了曾格案,還詳述了此案在英國殖民政治生態下的位置。作者生動揭示了英王下派殖民總督治理殖民地的制度性不合理、美國獨立的必然;作者通過曾格案背后錯綜復雜的權力角力,更讓讀者理解,一些確立歷史性正面價值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可能并非高尚,但是,作為一個優秀文化,它的智慧正在于有能力從歷史圖景中抽象和確立這些里程碑事件無可替代的地位和意義,并將其收入自己的文化遺產。曾格案的意義,正在于它*次勇敢挑戰了北美殖民總督政府對新聞業的壟斷和壓制,開北美新聞自由之先河。作者還極具洞察力地看到,此一命題雖歷經近四百年的努力,在不同時代,仍然面臨不同挑戰,至今尚在歷史過程中。
永不消逝的墨跡:美國曾格案始末(精裝) 作者簡介
理查德•克魯格(Richard Kluger)
生于1934年。曾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任《普林斯頓人日報》主席。曾先后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福布斯》雜志和《紐約郵報》的撰稿人、《紐約先驅論壇報》文學編輯、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執行編輯、雅典娜出版社總編輯。
從1974年起成為一名職業撰稿人。1997年憑借講述卷煙工業歷史的《煙草的命運》獲普利策獎,還曾憑借《檔案: 紐約先驅論壇報 興衰記》《簡單的公正: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以及美國黑人爭取平等權的斗爭史》兩次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
楊靖
理查德•克魯格(Richard Kluger)
生于1934年。曾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任《普林斯頓人日報》主席。曾先后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福布斯》雜志和《紐約郵報》的撰稿人、《紐約先驅論壇報》文學編輯、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執行編輯、雅典娜出版社總編輯。
從1974年起成為一名職業撰稿人。1997年憑借講述卷煙工業歷史的《煙草的命運》獲普利策獎,還曾憑借《檔案:興衰記》《簡單的公正: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以及美國黑人爭取平等權的斗爭史》兩次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
楊靖
男,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美國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江蘇省翻譯協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近年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世界文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譯作五十余篇。代表性著作《愛默生教育思想研究》,譯著《西方以東》以及《數字時代的創意寫作》等。
殷紅伶
女,語言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代表性著作有《英漢動結式比較研究》,參與譯著《歐洲語義學理論1830—1930:從語源論到語境性》、《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