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9460
- 條形碼:9787508099460 ; 978-7-5080-994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本書特色
放下“修復母女關系”“要把愛找回來”的念頭。 與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關系,不如好好認清這樣的困境,不抱無謂的期待,好好照顧自己。 媽媽說:都是為你好。 媽媽說:聽話準沒錯。 媽媽說:都是因為你。 母親給的,是愛,還是傷害? 放下“修復母女關系”“要把愛找回來”的念頭。 與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關系,不如好好認清這樣的困境,不抱無謂的期待,好好照顧自己。 給身為家長的你:父母只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不能左右子女的人生。 給身為孩子的你:父母給的不用照單全收,你有自己的生命和選擇。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內容簡介
母女之間可能也會以愛之名,在彼此關系上造成種種傷害。作者及眾多女性就有這樣的經歷——母親不重視她的需求、常對她說No,她只能用憤怒、冷漠與特立獨行去應對從小的不平等待遇…… 作者在書中說了一些故事,涉及這些女性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后的不同階段,也呈現了部分傳統母親的樣貌。她不將“母愛傷害”與“母親”分類或貼上標簽,也不談“修復”或“把愛找回來”的信念,而是盡力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供不一樣的思考。 母愛創傷對各階段的女兒有不同的影響,母女關系的議題及困境或許也因人而異。然而作者期許的是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有所省思,帶著現在的成熟與智慧,從可能已經破壞的母女關系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療愈力量”,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放下“修復母女關系”“要把愛攏回來”的念頭。 與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關系,不如好好認清這樣的困境,不抱無謂的期待,好好照顧自己。 給身為家長的你:父母只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能左右子女的人生。 給身為孩子的你:父母給的不用照單全收,你有自己的生命和選擇。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目錄
開場 看懂傷害才有辦法愛
前言 受過的傷也有療愈的力量
**章 當年的孩子有些苦澀
1 為何在母女關系中受苦?
無法擺脫的命運,無法挑選的家人
無法不在乎的母女關系
2 母親“應該”是慈愛的嗎?
血緣關系≠天然的愛
我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3 當無法靠近母親時
童年的不愉快回憶——無法滿足的需求
常說“不”的母親
4 供需不平衡的愛,一切自己來
關系放一邊,自我擺中間:屬于我的叛逆
獨立后,自己更自由
5 母親的傷害該如何終止?
被體罰的自己,以后絕不打小孩:阿孺的故事
累積出走的能量:阿孺的圓夢計劃
6 若沒有母愛,該如何長大?
家庭破碎,我該怎么辦?
我是自己長大的:健身房先生的故事
不去掌控、過度控制家人,而要祝福家人:黑皮的故事
第二章 走過苦澀的青春歲月
7 所謂的叛逆,其實是被傷害、誤解
叛逆的女兒,不被了解的青少年:小柔的故事
8 我不是你們想要的樣子
只能在夢里擁有甜點店:小希的故事
我是小提琴家十滑雪選手:陳美的故事
9 不典型的力量
以孝順為名的傷害:女人不該man,男人不該娘
假兒子真女兒:長褲女的故事
這就是我的聲音:花美男的故事
10 沒有母愛,還是可以學到愛
情緒是雙刃劍,傷了母親又傷了孩子
失控的母親,失落的親情:小芷的故事
11 “都是為你好”:社會期待的破壞力
堅持自己,拒絕相親:女醫師、女畫家的故事
“你開心就好”是真的嗎?
……
第三章 成年之后,理解更多,重建關系
第四章 當自己也成為母親……
后記 不容小覷的關系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節選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 阿孺的父親出生于家境富裕的城市家庭(祖父有兩個妻子),十分有錢的家境養成父輩揮霍的個性。就算過得再潦倒,父親這輩子不曾做過他人的員工。他不斷地投資,開公司做生意,倒閉,再做新投資。母親則來自受父母寵愛的小城市家庭。兩人同年,二十歲出頭結婚。當阿孺出生時家道已中落,開自助餐廳營生。母親住在婆家并為夫家生意幫忙,父親則到處躲債,偶爾才回家。 兩個不約而同被過度呵護的溫室品種,擺在一起意外合拍,一開始過了幾年舒服生活,也滋養了兩人因相親而來不及培養的愛情。就像偶像劇般,小兩口過得無憂無慮。可惜偶像劇就是偶像劇,集數過短,以致人不易醒,兩人一個忙著做自己能力根本不及的大夢,另一個則仍在做著偶像劇的愛情美夢,在生活的柴米油鹽中還學不會獨立長大。兩人都扛不起該負擔的角色責任,子女受苦。 阿孺回憶:“父親不常出現,但一出現在家里時母親就會很高興,全家人會一起出去玩、吃飯。我到小學三年級以后才明白,父親回家是向母親拿錢的。” 母親在努力工作填滿父親債務黑洞的同時,嬰幼兒期的阿孺則被放在外祖母家中照顧,滿足基本的吃喝拉撒。她*早的影像記憶是,自己大部分時間被放在床上,側臉橫看這個世界,眼前隔了一座棉被山。外祖父母沒有心思費心建立教養規則,阿孺餓了就吃,想吃就吃,零食也不例外,像寵物般被豢養著。 一些懵懵懂懂的感覺沒辦法被具體化,日后發生的傷害也讓她措手不及,她不能在*短的時間做出反應,吃足了苦頭。她的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晚,這也是我在門診觀察到的隔代教養常有的問題,孩子的需求在沒有節制下被滿足,沒有被約束與教導,缺乏足夠的學習刺激,以至于看起來比同年齡的孩子發育遲緩。 直到小學時被母親接回照顧,并對她展開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母親工作很忙,容不得她有一丁點拖延。那時她才知道吃飯要按照三餐時間來吃。只要媽媽給的一碗飯吃不完、吃太慢,馬上就是一巴掌,罰跪也是常有的事。 落差極大,一點緩沖都沒有。就像原來被圈養的動物,一下子就被要求學會馬戲團的把戲,按說至少要給點訓練時間吧。 那是需要建立生活規則的時期,母親只是一味處罰,不滿意就一頓打,并沒有跟她說明為什么要做這些事,為什么上學要帶書包、為什么打鐘就要進教室、為什么要跟大家一樣……母親是用打來建立規則的。 看來當時的母親早就出現了問題,完全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那是作為母親稍加留意就能辦到的事,除非她已經失去了做母親的心情。 母親沒有余暇,也沒有心情和后來住在一起的女兒培養感情。她有屬于自己的情緒包袱,也許把打罵當成另一種發泄,她常責備阿孺為何其他孩子做得到、就她做不到。可憐阿孺有太多的不理解,只能選擇*安全的方式,變成安靜、被動、不吭聲的小孩。 糟糕的是,那個年代小學老師會打人,體罰觀念仍盛行。 被體罰的孩子是什么心情,我這個也被過度體罰的小孩很清楚,直到年紀很大了還會記著這事兒,而且懷恨在心。例如我還記得把我的頭按進水桶里喝水的低年級班主任叫什么名字。 老師以“家長應該教過孩子”的標準要求孩子,并不考慮“其實也有不教孩子的家長”,于是阿孺在學校也常被打,因為寫字的筆畫順序不對、難以管教而被貼上“壞學生”標簽。沒有人教她怎樣與同學相處,如何學習孩子世界的游戲規則,所以她只和書本人物對話。 ……
母愛的傷,也有療愈力量:超越讓你倍感痛苦的母女關系 作者簡介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現任臺灣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相關著作超過二十本,近期著作有: 《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臺灣橡樹林,2015) 《網絡社群讀心術:按贊、討拍拍、秀美照的背后,網友想怎樣?》(臺灣好優文化,2016)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臺灣遠流,2017) 《當我們滑在一起:與手機世代孩子共處》(臺灣活泉,2018)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