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學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9863
- 條形碼:9787108069863 ; 978-7-108-0698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常識 本書特色
《國學常識》分為“概說”“語文”“古物”“書籍”“經學”“史地”“諸子”“佛學”“理學”“詩賦詞曲”“散文和駢文”“科學、藝術”及“新被重視的文學”等十三章。本書對于學術源流及派別,對于各時代思潮的起伏變動及其背景,均加簡明的解釋,并不憚前后反復申說,以期讀者獲得貫通的理解。
國學常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哲學、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學人、源流、派別及學術觀點,一一做了評述。讀者可以憑借此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對于國學的完整概念;對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本書可以作為進入國學之門徑。
國學常識 目錄
**章 概說
一 所謂國學
二 國學在清代
三 國學的分科
四 國學的派別
五 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六 歐美學術的影響
七 “五四”以后的國故整理
八 國學與世界學術
九 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一○ 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第二章 語文
一一 研讀古籍的階梯
一二 所謂小學
一三 六書
一四 字形的演變
一五 字義的演變
一六 訓詁學
一七 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一八 方言學
一九 字音的變遷
二○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二一 雙聲疊韻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聲
二四 聲韻學
二五 字母
二六 韻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學
二九 殷墟發掘
三○ 甲骨之學
三一 古物與社會學
三二 無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與考證學
三四 古物與古書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學
三七 校讎之學
三八 章句之學
三九 目錄之學
四○ 圖書分類法
四一 輯佚及辨偽
四二 類書及叢書
四三 考證學與讀書法
第五章 經學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四五 《易經》
四六 《書經》
四七 《詩經》
四八 三禮
四九 《春秋》
五○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五一 經之傳授
五二 今文經學與讖緯
五三 古今文學派的斗爭
五四 漢以后的經學
五五 清代的經學
五六 經學的揚棄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謂正史
五八 正史的內容
五九 編年史
六○ 紀事本末
六一 別史
六二 政書
六三 雜史傳記及其他
六四 學術史
六五 史評
六六 地理
六七 歷史哲學
六八 新史學的產生
六九 新史學的業績
第七章 諸子
七○ 諸子的學術派別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別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學
七八 魏晉時代的玄學
七九 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第八章 佛學
八○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國化
八二 流傳中國諸宗派
八三 小乘諸宗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八五 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八六 佛學與儒學
八七 因明學
八八 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八九 現時佛學的趨勢
第九章 理學
九○ 宋明理學的產生
九一 周敦頤與邵雍
九二 張載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學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陸象山與楊慈湖
九五 浙東學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學
九七 王陽明之學
九八 清初各大師對于理學的批判
九九 理學批判的*高發展
一○○ 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產生
第十章 詩賦詞曲
一○一 文學的范圍與類別
一○二 *早的詩總集
一○三 楚辭
一○四 賦
一○五 樂府
一○六 五言詩
一○七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一○八 唐詩
一○九 李白、杜甫
一一○ 唐以后的重要詩人
一一一 詞
一一二 重要詞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一四 散文和駢文的分別
一一五 散文與駢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漢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兩代的古文家
一二○ 所謂古文義法
一二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一二三 文藝論評
一二四 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一二五 戲曲的搖籃期
一二六 戲曲的成長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說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說
一二九 清代的小說
一三○ 寶卷、彈詞、鼓詞
一三一 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一三二 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系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三 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學和歷法
一三五 數學
一三六 物理學及化學
一三七 醫學
一三八 應用技術
一三九 科學與迷信
一四○ 藝術
一四一 繪畫及書法篆刻
一四二 音樂
本書參考書目
國學常識 節選
**章 概說 一 所謂國學 國學這個名詞發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誰所創造。有人說,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申叔)氏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就是國學兩個字的*初使用者。這是不是正確,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國學這個名詞,是因為歐美學術輸入才發生的。它的范圍,是把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包括進去的。 和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夸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選擇精粹部分而拋棄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不甚妥當,改稱國故。國故,就是本國文獻的意思。不論精粹不精粹,過去的文獻總是可寶貴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國故范圍里面去,這樣看起來,國故這個名詞總算是公平而完備了。但它也有它的缺點,就是只能夠代表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代表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國故學的名稱來代替它,*后又簡化而稱為國學。 可是這個名稱還不是十分合理的,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等的東西,都是可以作為世界學術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實上外國也已經有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人了,我們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稱,如中國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類的名詞呢?而且對于具有種種內容的學術,為什么不加以個別的名稱而必須采用籠統的總名稱呢?這都是值得考慮的。 但我們為了依從習慣,并且因為中國各科學術還沒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學術融合為一的緣故,只得仍舊采用國學這個名稱。 二 國學在清代 中國學術,以周秦諸子時代*為發達,當時諸子百家,各有專長,不相剿襲。自漢代表彰六經,儒家定于一尊,諸子之學衰落,而經學成為唯一的學術。兩千年來,除解釋經書外無學問。但到了清朝,似乎從解經之中有開辟一條新路的趨勢。過去漢儒解經,注重字句的解釋和制度的考證,但宋儒反對漢儒的方法,主張依經義而修養心性。清初學者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諸儒無補時艱,于是起而批評宋明心性之學的流弊,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然而他們所謂實學,仍然以通經致用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當世之務的顧亭林,也不敢稍為懈怠他的經學研究,并由經學而奠立了清代考證學的初基。顏習齋(元)、李恕谷(塨)繼起,提倡實踐,反對空言,無論性理考據,都在排擊之列,但由于他們要實行三代政治,*后也不得不歸于考古。其后戴東原(震)出來,一方面以新理學姿態批評宋明思想,一方面繼承顧亭林的考證學而加以發展。同時惠定宇(棟)亦標榜漢學。惠、戴以后,繼起有人,考證學派于是占了學術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統的考證學派繼承東漢經師為學而學的精神,埋頭研究,不談現實政治,到道光咸豐以后,內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容許士大夫的脫離現實,于是正統漢學又逐漸衰落了。代之而興的于是有繼承西漢學者經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學派。公羊學派中的康(有為)、梁(啟超),*后亦不嚴格地遵守西漢經說,而直接以己意解釋孔孟,以作維新運動的根據,清代思想如再進一步,就有解脫孔孟束縛的可能。本來正統派中著名的學者如王念孫、王引之、俞樾、孫詒讓以及*后的章炳麟,都是對孔孟以外的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們開始的時候只是“以子證經”,拿子學做經學的工具,其結果便使擱置了幾千年的諸子學說也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譚嗣同,更主張“沖決一切網羅”(見《仁學》)。這種發展的趨勢,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顯然的。因此梁啟超氏曾說清代很像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但是有一個問題。歐洲的文藝復興,是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學,解放中世紀的思想鐐銬,其結果引起了近代科學的勃興;中國的文藝復興,是闡揚周秦時代的古學,解放秦漢以來儒家思想的束縛,其結果應當也引起科學的發達,可是我國的科學為什么沒有發達起來呢?這是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及反動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說,清代考證學派本來是因糾正性理學派的缺點而起,性理學派的缺點是空疏而不切實用,考證學派以客觀態度研究經書,就解經而言,誠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瑣碎支離,解經也終于不得要領,至于國計民生之現實問題,更是他們所不了解的,他們學問的不切實用,仍然同性理學派一樣。晚清諸學者因為受了列強內侵的刺激,及外來思想的影響,大家對于現實問題有所主張,如康有為的倡導維新,章炳麟的參加革命,他們各自代表考證學派的一分支,作為兩千年來經學的光榮的殿軍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學者的眼里,已經回復到與諸子同等的地位,國學不應當再以解釋經書為唯一任務,已是當然之理,而自己創立的學說,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來傳布,也是無庸多說的。不過前代學術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們借鏡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們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們利用,所以我們不能忽視。 P1-5
國學常識 作者簡介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曾任香港《華商報》翻譯、桂林《自學》月刊主編、昆明《進修月刊》編輯,后于桂林師范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國語文》編委等職。著有《通俗文化與語文》、《中國文字的演變》、《中國文法初階》等語言學專著,以及《國學常識》、《民主淺說》、《通俗社會科學二十講》、《中國近百年史十講》等文化普及讀物。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